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圣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5):606-607,610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环孢素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近期及远期的疗效。方法:将24例老年ITP随机分成对照组12例(地塞米松40 mg/d,4 d),观察组12例(地塞米松40 mg/d,4 d,联合环孢素3 mg·kg-1·d-1)。观察治疗后近期(1周、2周)和远期(1个月)外周血血小板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7 d 2组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和1个月,观察组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2组治疗前后不同时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7 d、14 d和1个月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14 d显著低于治疗后7 d (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环孢素能提高老年ITP近期和远期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
3.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致血小板减少。本文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yA)在难治/复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36例难治/复发ITP患者接受3~5mg/(kg·d)的CyA治疗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10个月,完全反应(CR) 13例(36.1%),有效(R)15例(41.7%),无效(NR)8例(22.2%),总有效率为77.8%.复发与难治两组疗效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83).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痛、血压升高及肝功能受损,多数患者能较好耐受.结论 低剂量的CyA治疗ITP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挽救性治疗方法,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艾曲波帕联合环孢素A(CsA)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树兰(杭州)医院收治的13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一线糖皮质激素、二线艾曲波帕治疗无效或复发,均接受艾曲波帕与CsA的联合方案治疗.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41(36~756)d.1...  相似文献   

6.
欧慧英 《广东医学》2003,24(5):471-471
患儿 ,男 ,1+ h,第 1胎 ,第 1产 ,孕 4 2周 ,剖宫产 ,体重 3 3kg,Apgar评分 1min8分 ,5min 9分 ,10min 10分 ,左侧顶部头颅大血肿。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 ,且逐渐增多。即测脐血小板 36× 10 9/L。患婴之母自 8岁起患有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ITP) ,血小板一直在 (30~4 0 )×10 9/L。怀孕 4个月时因全身瘀点瘀斑住我院妇科 ,血小板 (10~ 30 )× 10 9/L。给予强的松、丹那唑、丙种球旦白等治疗 7d皮肤症状消失 ,好转出院。孕 39+ 周入院待产 ,查血小板 19× 10 9/L ,给予强的松6 0mg/d,输单采血小板 ,丙种球旦白及长春新碱…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15例60岁以上老年ITP病例资料,记录所有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出血评分、治疗方法、治疗疗效、骨髓象、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继发感染与其他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 115例60岁以上老年ITP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63例。年龄60~91岁,中位年龄67岁。年龄增大,出血患者的比例增加,其中中度及严重出血患者比例亦增加。老年ITP患者中存在Th1/Th2免疫平衡紊乱,IFN-γ、IL-10显著降低,其他指标如TNF-α、IL-2、IL-4、IL-5显著升高(P<0.05)。随着年龄增大和病程时间延长,老年ITP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60~69岁组的治疗有效率最高(86.9%)。老年ITP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期间易继发感染(22.1%),多为肺部真菌感染。115例老年ITP患者,死亡6例,占5.2%;其中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 结论 老年ITP患者随年龄增大及病程延长,出血风险增加及治疗疗效降低,存在Th1/Th2免疫平衡紊乱;老年ITP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易继发感染及成为致死原因,临床治疗需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ITP患儿的资料,分别测定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①治疗组ITP患儿治疗前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LT计数明显上升,MPV、PDW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观察组ITP患儿观察前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后PLT计数明显上升,PDW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有所下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急性ITP是一种自限性良性疾病,恢复快,预后好,应避免过度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鲍静  夏瑞祥 《安徽医学》2012,33(4):426-428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患者170例的年龄、性别、初始症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70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l∶1.68,60岁的男女比例为1∶2.1,≥60岁男女比例为l∶1.4。出血的部位依次为:皮肤(40%),黏膜(34.7%),月经增多(10.6%),无出血症状(10.6%),内脏出血(4.1%)。低年龄组(60岁)无出血症状比例显著高于高年龄组(≥60岁),内脏出血比例显著低于高年龄组(P0.05)。170例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5×109L-1,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106例(77.4%)。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85.7%,HDIVIG 82.1%,达那唑76.5%,免疫抑制剂11.1%,脾切除66.7%。高年龄组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与低年龄组相仿(P0.05)。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者(P0.05)。结论成人ITP好发于年轻女性,6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接近;皮肤黏膜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老年ITP患者更易引起致命出血;糖皮质激素仍然是目前治疗ITP的首选药物,治疗前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好;老年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但需注意防治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计数减少而出现广泛的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甚为常见。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于12月婴儿及中等年龄(大于1岁小于8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正确认识及治疗儿童IT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124例,其中婴儿组ITP患儿61例,中等年龄组患儿63例,统计两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发病季节,前驱感染史,预防接种史,初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检测阳性率,病毒学检测阳性率以及近期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儿童ITP发病无明显季节性;39.3%婴儿起病前有诱因,疫苗接种者占8.2%;58.7%中等年龄组起病前有诱因,无预防接种为诱因者。病毒检测阳性率婴儿组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P<0.05)。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检测阳性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婴儿组初诊血小板计数为(8.32±6.48)×109/L,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11.45±8.30)×109/L](P<0.05);住院天数为(6.00±0.68)d,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7.00±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6.8%,婴儿组近期疗效尤其是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中等年龄组(P<0.05);长期随访婴儿组未见持续不缓解病例。两组出血严重程度均较低,尚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结论:儿童ITP总体疗效良好,尤其是小于12月龄婴儿,其临床出血表现程度轻微,疗效显著,预后好,对此类患儿,应避免过度检查及用药,加强沟通以避免家长的过度恐慌。同时应继续加强儿童ITP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3年62例ITP住院患儿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6月以下21例(33.9%),3岁以下46例(74.18%);感染为主要诱因,病原体依次为CMV,MP,EBV。34例(54.8%)应用静脉激素(年龄≤3月用地塞米松,>3月用甲泼尼龙),逐渐减量改口服醋酸泼尼龙治疗,共达1个月。26例(41.9%)同时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1次,疗效显著。结论 ITP好发年龄以婴幼儿居多;多有感染诱发;6月以下小婴儿合并CMV感染时,PLT上升缓慢,且容易反复下降;合并EB慢病毒感染时易使病程迁延,警惕可能转为慢性。积极去除病因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或同时联用丙种球蛋白蛋白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3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29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129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39岁,男女比例为1∶2.69;新诊断患者87例(67.4%),持续性ITP者7例(5.4%),慢性ITP者35例(27.1%)。其中重症ITP者81例(62.79%)。抗核抗体(ANA)阳性率25.74%(26/101),ANA阳性与ANA阴性患者、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总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组的完全缓解(CR)率高于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与大剂量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白细胞介素11(IL‐11)相比,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IVIg治疗组血小板(PLT)升至高峰的时间最短。结论ITP患者以育龄期女性多见,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IVIg治疗起效时间短,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常用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0年~2009年193例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193例成人ITP患者中,22.8%的患者发病前有感染病史,79.3%的患者多表现为慢性病程。有出血表现者共167例(86.5%),皮肤淤点、淤斑最多见(77.7%),5例(2.6%)患者发生脑出血死亡。发生出血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较未出血患者更低(P=0.000)。患者中166例(86.0%)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115例(69.3%)出现治疗反应者。发病时血小板低于20×109/L,治疗效果较好(P=0.011);女性患者疗效优于男性(P=0.029);15~40岁较40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有出血情况者较无出血者疗效好(P=0.004);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抗核抗体(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与否和疗效无关。46例(23.8%)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12例(6.2%)为转氨酶升高,12例(6.2%)血糖升高,1例(0.52%)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成人ITP患者慢性过程多见,糖皮质激素仍然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法,患者性别、年龄和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ANA阳性的ITP患者应该长期随访,其有可能转化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凝血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58例ITP患儿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变化,并结合出血症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本组ITP儿童中,无出血81例,出血477例,其中轻度出血283例,中度出血178例,重度出血16例;PLT数不同的患儿出血症状不同(P=0.000);不同APTT、PT的患儿出血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患儿的AT-Ⅲ、FVⅢ及FⅨ活性结果异常;不同FIB浓度的患儿出血症状不同,ROC曲线分析中,FIB对患儿出血具有诊断价值,最佳临界值为2.7g/L;Logistic回归分析中,患儿出血症状与性别(OR=0.93,95%CI:0.81~1.06)及年龄(OR=0.83,95%CI:0.34~2.03)无关,与PLT(OR=0.32,95%CI:0.19~0.55)及FIB(OR=0.08,95%CI:0.024~0.280)有关。结论 ITP儿童出血症状与PLT数有关,与APTT及PT无关;部分ITP儿童凝血功能异常,建议ITP患儿诊断时常规筛查凝血功能;FIB浓度与ITP儿童出血症状有关,通过输注FIB可能缓解ITP患儿出血。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5):466-46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儿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迁延不愈。目前ITP被认为是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异常、遗传学背景4个方面对儿童ITP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马嘉欣  刘玉  赵莉  岳迎宾  严媚 《热带医学杂志》2023,(10):1382-1385+139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在正常儿童、ITP患儿及包虫病患儿中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2022年10月收治的ITP患儿39例及包虫病患儿39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78名儿童为对照组。对ITP患儿初诊时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的相关性及各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小板参数对ITP的诊断价值,比较正常儿童、ITP患儿及包虫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差异性。结果 ITP患儿初诊时PC与PCT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9,P<0.05),PDW与MP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33,P<0.05),各参数与患儿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ITP患儿组治疗后PC[(154.44±84.31)×109/L vs.(36.20±34.12)×109/L]、PCT[(0.16±0.08)%vs.(0.04±0.04)%]较治疗前升高(t...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我院和苏州大学附一院门诊及住院的4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单用常规的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40 mg·d-1,连用4 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血小板胶囊口服。分别在治疗2周及半年后观察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无差异,观察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因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缺少精准化治疗方案,故导致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治愈率极低,且治疗后复发率高。目前,对于ITP现代医学尚无完全治愈手段,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确,不仅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现代医学治疗,且可拮抗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耐受程度。未来,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ITP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仍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