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开胸做导管结扎 ,该手术创伤大 ,风险大 ,痛苦大 ,恢复慢。我科 1 996~ 2 0 0 3年 1月对 5例PDA患儿行导管介入治疗[1],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5例患儿都是在正常体检或疾病体检时被发现 ,经过心脏X线检查 ,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PDA。其中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4~ 1 1岁 ,PDA内径 3~ 5mm。堵塞方法 :海绵塞法 2例 ,弹簧圈法 2例 ,动脉导管封堵器 1例。1 .2 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 ,行心导管术…  相似文献   

2.
周威  赵卫 《当代医学》2009,15(11):199-200
目的评价Yashiro导管及RH导管在肝癌患者TACE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35例肝癌患者中采用Yashiro导管治疗者182例286次。RH导管治疗者53例64次。结果Yashiro导管治疗超选成功271次,成功率约为94.8%。RH导管治疗超选成功56次,成功率为87.5%。Yashiro导管及RH导管超选成功率经卡方检验=3.38,P=0.048(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TACE治疗中,Yashiro导管较RH导管更易超选入供瘤动脉。  相似文献   

3.
1967年Postman等经心导管应用泡沫塑料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成功后,80年代以来先后有多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如Porstman法、Rashkind双面伞法、Sideris纽扣式补片法、Amplatzer蘑菇伞法、弹簧圈堵塞法。前三种方法由于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临床已不再应用。目前主要应用后两种,尤其是Amplatzer蘑菇伞法应用最广。目前在国内多家医院已普遍开展,  相似文献   

4.
陈红梅 《中原医刊》2004,31(10):52-52
目的:通过探讨乳腺导管造影X线表现,以便早期发现导管癌.方法:采用本院50例经乳腺导管造影,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癌,对其X线表现作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导管癌引起管壁本身破坏性改变,X线片上呈断续征8例.虫蚀征20例,潭湖征10例、鼠尾征9例,其它11例,可伴有或不伴有肿块的形成。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是发现导管内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早期导管内癌更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医学高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使生物医学材料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并发挥其更多、更新的用途。由于老年化人口和植入生物医学材料的日益增多,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也越来越多[1,2]。导管相关感染是目前临床科室面临的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的严重问题之一,因此,预防和减少导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接受PDA介入封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心脏超声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及主动脉弓造影,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3l例PDA封堵均成功。封堵后10min,肺动脉压由封堵前的24—96(45.4±20.2)/10—45(21.9±8.6)mmHg,降至13—40(24.9±7.4)/4—23(11.9±5.5)mmHg(P〈0.05)。31例经随访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在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间入院的51例乳头溢液患的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术前诊断乳腺导管肿瘤的41例中,术后37例发现肿瘤,4例未发现肿瘤;术前未发现乳腺导管肿瘤的10例中,术后均未发现肿瘤。正确率为84.3%。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可对乳腺导管内病变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特别有利于诊断多发病变和乳腺边缘病变,但不能代替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病人要求的提高,术后镇痛的使用频率亦逐年上升,临床工作中使用硬膜外镇痛时由于导管同定不佳而脱落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并因此增加医患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我院自采用改良法同定硬膜外导管后,从未发生导管意外脱落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测治疗室(ICU)危重患者的抢救中,随着应用的普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 related sepsis,CRS)这一并发症也明显增加。特别是住ICU的老年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力低下,CRS的发生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增加了死亡率。有文献报道导管掺加抗生素可显著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特征,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柃查对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均行普通钼靶平片及导管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做对比。结果钼靶平片发现结节1例,1例实性肿块,其余38例正常。行乳腺导管造影后,充盈缺损38例,其中32例为类圆形、杯口样充盈缺损,6例不规则形充盈缺损。38例中,单发肿瘤者32例,多发者6例。2例导管显示正常。28例病灶近端导管扩张。导管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做比较,准确诊断37例,符合率92.5%(37/40);误诊l例,漏诊2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定位、定性的诊断与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导管冲洗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辨证施治,配合导管冲洗。结果:有效56例,无效2例。结论:中药内服配合导管冲洗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动脉测压管做引导,置换经口气管导管为经鼻气管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30例经口气管内插管的病人由于需要长期气管插管,而要改为经鼻插管,对照组(n=22)使用先拔经口气管内插管再用纤支镜引导经鼻插管的老办法,而试验组(n=8)通过徒手(不借助其他如纤支镜等器械)将引导管沿鼻腔插至咽部,由咽部拉到口腔外,再插入原经口气管导管内至隆突水平,并剪开拔出原经口气管导管;将经鼻气管导管套在引导管外,在引导管引导下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完成换置;结果全部30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更换气管导管,但相比较试验组在换管过程中病人氧合良好,心率血压变化小,鼻出血发生率低,总耗时短,术后未发生与更换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气管导管置换,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可替代传统的先拔管再借助纤支镜引导插管换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余海波  李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75-17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90例乳腺导管造影病例中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乳头溢液乳腺病的X线特点,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导管癌7例,导管扩张症11例,导管增生炎症4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在导管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及导管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堵塞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导管介入法堵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21例经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峡部造影证实后的PDA患者,12例用海绵塞,4例用Gianturco弹簧圈,5例用Amplatzer导管堵闭器堵闭。〖结果〗20例堵闭术获得成功。对成功的病例平均追踪43月,18例完全堵闭,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3月3后脱落,无其它并肆症。〖结论〗导管介入法堵闭PDA适用于各种年龄患者,创伤小,治愈率高,并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封堵器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结果。方法:体检及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TTE)诊断为PDA的儿童,用原所报道过的方法作心导管检查、降主动脉造影及PDA封堵术。0.7~14岁的儿童行封堵术者78例,其中行螺旋弹簧(coil)治疗者16例;行Amplatzerductoccluder(ADO)治疗者9例;行国产PDA封堵器治疗者53例。结果:78例封堵成功,术后次日TTE检查,76例PDA完全堵塞,2例用coil堵塞者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前64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者术后明显缩小。用ADO和PDA封堵器堵塞的62例无残余分流。3月末TTE检查,77例PDA完全堵塞,左室内径完全正常,1例用coil堵塞者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且持续4年以上。追踪3~80平均(30±8)月,77例PDA完全堵闭,左室大小正常,降主动脉、左肺动脉口无明显狭窄,无封堵器械脱落。结论:用ADO,国产PDA封堵器和coil可安全有效地治愈儿童PDA。因创伤小,并发症少,远期无不良反应,可替代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