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不同比例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MSC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的最适数量.方法 给60Coγ射线照射的雌性NOD/SCID小鼠共移植人MSC和不同比例的脐血CD34+细胞,观察共移植后42 d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并于移植后42 d处死小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人源细胞含量.结果 与单纯脐血CD34+细胞移植相比较:①脐血CD34+细胞与1、5和10倍数量的MSC共移植时,可明显减轻外周血白细胞和皿小板的下降幅度(P<0.01),提前1周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SC与不同比例的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均可明显提高外周血、骨髓和脾脏造血细胞植入率.比例为10:1时,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人源细胞(huCD45+细胞)含量分别增加了(2.8±0.6)倍、(3.5±0.9)倍和(5.2±0.6)倍,增加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了最佳的植入效果.结论 脐血CD34+细胞与10倍数量的MSC共移植可达到最佳的促进造血重建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细胞因子介导的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有望能解决脐血移植数量不足的问题.目的:实验拟确立在无基质培养条件下体外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最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及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协同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对造血及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 d,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分组,将3因子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组合在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 d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在扩增培养0,7 d检测脐血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62L+,CD34+CD49d+的细胞数.脐血移植6周后通过流式细胞仪,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6周后,存活小鼠体内均可检测到人源性CD45+细胞,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存活率和人特异性基因捡出率均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和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P<0.05).扩增脐血组存活NOD/SCID小鼠骨髓中可检测到人髓系细胞(CD33+),T淋巴细胞(CD4+),B淋巴细胞(CD19+)和人造血干细胞成分(CD34+)细胞的表达.结果提示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3因子组合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是最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其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并重建NOD/SCID小鼠的造血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人脐血CD34+细胞移植,能否促进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植入及加速其造血恢复.方法NOD/SCID小鼠于60Co 2.5 Gy照射后24h内由尾静脉输注胎儿脐血CD34+细胞1×105/只(低细胞量移植组)或1×106/只(高细胞量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同时输注脐血MSC 1×106/只.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恢复情况,于移植后第8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存活小鼠骨髓中人CD45+、CD45+CD3+、CD45+CD19+和CD45+CD33+细胞的含量.结果①低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的植入率明显高于单纯移植组,分别为26.02%和16.52%(P<0.05);高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植入率相近,分别为43.71%和39.23%(P>0.05).②高细胞量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70%;低细胞量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50%.③无论高细胞量还是低细胞量组,联合移植小鼠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恢复明显早于单纯移植组.④移植8周后,小鼠骨髓中人CD45+CD19+、CD45+CD33+细胞含量在低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高于单纯移植组;但在高细胞量移植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5+CD41a+细胞的含量无论在低细胞量和高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均高于单纯移植组.各组小鼠骨髓中CD45+CD3+细胞的含量均较少,且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低细胞量移植时,人脐血MSC联合移植可提高人脐血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植入率.②人脐血MSC与人脐血CD34+细胞联合移植,加速NOD/SCID小鼠各系造血恢复,提高移植小鼠存活率.③MSC联合移植可促进人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向粒系、B淋巴系和巨核系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人骨髓基质细胞(MSC)促进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及植入能力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人的MSC作为滋养层细胞.在TPO、SCF、FL和G-CSF刺激下,比较有、无MSC滋养层细胞对扩增脐血CD34+细胞后,CD34+细胞和CFU数的增加倍数,以及植入非肥胖性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的能力.结果 以骨髓MSC为滋养层细胞的培养体系可以更加有效地扩增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1周总细胞数(TNC)、CD34+细胞和CFU的均数分别增加111.6、19.3和58.0倍;体外扩增2周后TNC、CD34+细胞和CFU的均数分别增加532.8、41.3和563.5倍.脐血细胞输入NOD/SCID小鼠6周后,移植未扩增脐血细胞的对照组小鼠骨髓细胞中人CD45+细胞比例仅为1.2%~3.7%;移植单纯细胞因子刺激扩增组小鼠骨髓中,人CD45+细胞比例为7.6%~12.1%;以MSC为滋养层扩增的脐血细胞移植组,人CD45+细胞比例达到45.3%~59.1%.结论 以人骨髓MSC为作为饲养层细胞,不但可以更加有效扩增脐血CD34+细胞,而且可以促进脐血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的能力,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腔内输注能否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异种移植的植活能力.方法 将不同数量(1×103、1×104、0.5×105、1×105、5×105)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尾静脉和骨髓腔途径移植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于指定时间点处死小鼠,用PCR法检测人17号染色体α-微卫星特异性片段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CD45+细胞,观察脐血CD34+细胞在移植小鼠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及脾脏等部位的归巢及其长期植活能力.结果 异种移植后24h,经骨髓腔移植5×105 CD34+细胞的小鼠肝、脾、肺组织,外周血,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均表达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不同数量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骨髓腔途径移植入NOD/SCID小鼠后,8周时其植活良好(检测部位包括输注部位右侧胫骨,以及非输注部位右侧股骨、左侧胫骨、左侧股骨、脾脏及外周血).分别经尾静脉和骨髓腔两种途径输注同一来源的人脐血CD34+细胞1.0×105,8周时两组间人造血细胞植活水平分别为(44.063±20.095)%和(45.881±22.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将移植CD34+细胞数降至1.0×104时,则经骨髓腔途径输注的人脐血CD34+细胞小鼠植活水平(54.019±31.338)%显著优于尾静脉输注途径[(12.197±10.350)%,P<0.01)];当CD34+细胞输注量降至1.0×103时,仅有骨髓腔内输注组小鼠能见到人脐血CD34+细胞植活,且植活部位通常为非输注部位骨骼.结论 小鼠骨髓腔内移植能够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植活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小鼠CD122抗体促进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对NOD/SCID小鼠进行半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照射后腹腔注射200μg同型对照抗体或者抗小鼠CD122抗体,6-8 h后经尾静脉注射人脐血CD34^+细胞或者注入PBS作为对照。处理后第2、3、4周取仅注射抗小鼠CD122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的小鼠外周血,动态监测小鼠NK细胞比例变化。在经过脐血CD34^+细胞移植的小鼠中,利用流式细胞术对移植后小鼠骨髓中人CD45^+比例以及CD45^+细胞亚群中人CD34,CD19和CD33比例进行分析,观察抗小鼠CD122抗体对人造血干细胞在小鼠体内重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抗CD122抗体处理后2周和3周时,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比例分别为(4.6±0.6)%和(5.7±1.7)%,与注射同型对照抗体的NOD/SCID小鼠(12.2±1.4)%和(13.3±1.2)%相比下降约60%。在移植了人脐血CD34^+细胞的小鼠中,同时用CD122抗体处理组在移植后6周和8周时小鼠骨髓中h CD45^+比例分别为(63.0±12.2)%和(53.2±16.3)%,明显高于同型对照抗体组中h CD45^+比例(7.7±3.6)%和(6.1±2.4)%。此外,经过抗CD122抗体处理组的小鼠移植8周后骨髓中仍能够明显的检测到人CD34^+细胞的存在。结论:抗小鼠CD122抗体通过降低NOD/SCID小鼠的NK细胞的比例,大大促进了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 没有适合的β-地中海贫血动物模型的发展,就没有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进步,而小鼠模型是最有用的且通常用于第一线的体内试验.目的: 拟建立人源β-地中海贫血小鼠模型,为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提供与人类疾病相似、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15只,随机均分为3组;β-地贫/HbE骨髓移植组、β-地贫骨髓移植组、空白对照组.取β-地中海贫血/HbE和β-地中海贫血患者骨髓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从尾静脉输注给经60Co Y射线350 cGy全身照射预处理后的β-地贫/HbE骨髓移植组、β-地贫骨髓移植组小鼠,空白对照组输注RPMI-1640培养液.移植后小鼠腹腔注射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和存活情况,移植5周后取小鼠骨髓及外周血,检测人CD45+细胞比例、人β-地贫基因,观察红系细胞内α-珠蛋白链的沉积情况、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病理及铁染色检查.结果与结论: 移植5周后,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人CD45+细胞比例结果分别为:β-地贫/HbE骨髓移植组为.7.21%、4.08%(+47 d),7.37%、6.03%(+61 d);β-地贫骨髓移植组为8.17%、3.43%(+36 d),16.82%、8.89%(+45 d),空白对照组均为0.β-地贫基因检测结果与供者相符,部分红系细胞内出现电子致密物(过剩α-珠蛋白肽链)沉积.移植组小鼠脾脏长度与其体质量的比值比空白对照组的大(P<0.05),肝脾出现较明显的铁沉积.提示,所建立的小鼠模型具有人源化β-地中海贫血的表现,基本符合人源β-地中海贫血小鼠模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小鼠异种移植模型.4-6周NOD/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60Co全身照射后,给予抗小鼠CD122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在预处理后24 h内经小鼠膝关节骨髓腔注射Ph+ 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于移植后8-12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BCR/ABL1水平,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抗人CD19,抗人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人源ph+ 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Ph+ ALL患者细胞移植的受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Ph+ ALL(huCD45+ CD19+)细胞不仅有不同程度植入,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ph+ 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此外,人源Ph+ ALL细胞还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脑、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中.结论:抗CD122抗体预处理的NOD/SCID小鼠联合骨髓腔注射能够支持Ph+ 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有效植入,为人类Ph+ ALL白血病启动细胞鉴定及临床新药筛选研究提供一种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9.
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条件下SCF、FL和TPO 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最佳移植时机及植入潜能,将SCF,FL和TPO 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14天,在0、7、10和14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 细胞数,CD34 CXCR4 细胞数,CD34 CD49d 的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并将SCF FL TPO 3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天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6周后用流式细胞术,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结果表明,经过14天的培养,脐血细胞得到了有效的扩增,TNC数,CD34 细胞数,CD34 CD49d 的细胞数于7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而CFU数,CD34 CXCR4 细胞数于第10天达高峰.在移植6周后,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的存活率和人源性CD45 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1.39±0.63)%,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31.25%和(0.73±0.16)%,亦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0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扩增脐血移植组有6只NOD/SCID小鼠骨髓细胞中可检测到人特异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7-10天可能是收获细胞的最佳时机;SCF FL TPO 3种因子组合扩增7天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NOD/SCID小鼠,其植入水平优于未扩增的脐血;上调脐血造血细胞上CXCR4,CD49d的表达可能会增加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中CD34~+造血干细胞(HSC)在免疫缺陷NPG~(TM)(NOD.Cg-Prkdcscid II2rgtm1vst/vst)小鼠模型上造血重建的水平。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G-CSF动员人外周血CD34~+的造血干细胞,经骨髓腔移植到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PG小鼠。移植后2、4周观察小鼠血象恢复情况;移植后4、6、8、10、12周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人源CD45~+、CD19~+细胞表达;1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骨髓、肝脏、脾脏中细胞表面CD45~+、CD19~+细胞表达;用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人Alu基因的有无。结果:免疫磁珠分选人的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可达96.3%;NPG小鼠经过照射后骨髓腔内有核细胞及巨核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或消失,达到了清髓的效果;移植组小鼠4周外周血各系血细胞恢复到移植照射前水平;所有小鼠全部存活,移植组小鼠在4、6、8、10、12周均检测到人源CD45~+、CD19~+细胞;应用PCR方法检测移植组小鼠人Alu基因均为阳性。结论:经骨髓腔途径移植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CD34~+干细胞至NPG小鼠,可以建立人鼠嵌合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来源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归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CD34+细胞与MSC细胞共移植入经放射线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移植后20 h NOD/SCID小鼠骨髓及脾脏中人CD34+细胞,计算其相应的骨髓和脾脏的归巢效率.将脐血CD34+细胞与脐带MSC体外共培养,检测MSC细胞对CD34+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并于培养4、7 d检测培养后CD34+细胞表面CD49e、CD31、CD62L、CD11a等归巢相关黏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 ①移植后20 h采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在小鼠骨髓和脾脏中检测到人CD45+细胞.共移植组CD34+细胞骨髓归巢率[(7.2±1.1)%]高于单移植组[(5.4±0.9)%](P<0.05).②RT-PCR结果 显示共移植组小鼠骨髓细胞和脾脏细胞,单移植组小鼠脾脏细胞扩增得到人GAPDH基因片段,而单移植组小鼠骨髓细胞未见明显扩增条带.③MSC存在时,CD34+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为(35.7±5.8)%,显著高于CD34+细胞自发迁移率[(3.5±0.6)%,P<0.05].④CD34+细胞与MSC体外共培养后细胞表面CD49e、CD31和CD62L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高于CD34+细胞单独培养组.结论 MSC细胞与CD34+细胞共移植有利于CD34+细胞向骨髓、脾脏等造血器官归巢,这可能与MSC促进CD34+细胞迁移以及维持CD34+细胞表面归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应用NOD/SCID/IL2rγnull新生小鼠建立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异种移植模型。NOD/SCID/IL2rγnull新生期(出生48 h之内)小鼠经亚致死剂量(100 cGy)137Cs全身照射后,由面静脉输注FACSAria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的B-ALL患者骨髓CD3-CD4-CD8-CD34+CD19+细胞,于移植后8-12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并通过HE染色评价人源B-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B-ALL患者CD34+CD19+细胞移植的受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不仅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人源B-ALL(huCD45+CD19+)细胞的植入〔(83.36±10.05)%,(93.88±5.05)%,(88.31±5.01)%〕,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B-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此外,人源B-ALL细胞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肝脏、肺脏、肾脏和脑等组织器官中。结论:NOD/SCID/IL2rγnull新生小鼠模型能够支持B-ALL患者CD34+CD19+细胞的高水平植入,是对人B-ALL进行体内功能性研究的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3.
NOD/SCID小鼠脐血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骨髓腔内移植(iBM)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小鼠造血重建和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后,在4h内无菌条件下局部麻醉后从尾静脉或骨髓腔内输注分离脐血MNC。受体小鼠随机分为5组:①对照组:骨髓腔内输注培养液;②阳性对照组(iTV):尾静脉输注脐血MNC3×107/只;③实验Ⅰ组(iBM1):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3×106/只;④实验Ⅱ组(iBM2):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1×107/只;⑤实验Ⅲ组(iBM3):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3×107/只。对照组4只小鼠,实验Ⅱ组7只小鼠,其余每组5只。24h后观察iBM22只小鼠未移植侧胫骨骨髓腔脐血细胞的迁移分布,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的存活和造血重建情况,7~8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骨髓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碳青花(DilCM)染料示踪研究和脐血βactin的DNA标记。结果①照射后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24h后在未输注脐血MNC的一侧胫骨骨髓细胞膜有DilCM标记;②7~8周后小鼠存活14只,其中对照组存活1只,iTV组、iBM1组各存活2只,iBM2组存活4只,iBM3组存活5只;③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iBM组白细胞的恢复速度比iTV组和对照组快而且稳定;④移植后存活小鼠骨髓细胞表面CD45标记、DilCM染料示踪研究和βactin均显示人源的标记。结论经iBM途径移植脐血MNC至NOD/SCID小鼠骨髓可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人-NOD/SCID小鼠嵌合的异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方法 NOD/SCID小鼠给予亚致死剂量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经尾静脉输注动员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移植后每周检测血常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CD45+细胞的比例,分析人淋巴细胞亚群,取各脏器组织检测人、鼠保守基因序列片段,并进行免疫病理分析.结果 移植后1周起NOD/SCID小鼠的血细胞中有明确的人CD45抗原表达,随人CD45+细胞比例增高逐渐出现以体重减轻和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异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X-GVHD),人-NOD/SCID嵌合体的基因组DNA中可扩增出入β-globin及小鼠保守基因HYPSIN序列片段,移植后6周生存率约为14%;人-NOD/SCID嵌合体中以人T淋巴细胞的植人为主,CD4+/CD8+细胞比例倒置;X-GVHD以人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肝脏与肺脏是主要靶器官.结论 NOD/SCID小鼠预先给予亚致死剂量照射,再经尾静脉输注入PBMNC,能够建立X-GVHD模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植入率相关的体重减轻和血细胞减少,病理表现靶器官主要为肝脏和肺脏.该模型建立方法简便,X-GVHD发生时间(2~3周)较早,发生率(94%)高,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aGVHD防治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人造血干/祖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归巢能力的差异性,并探讨其体内归巢能力与膜表面归巢相关分子CXCR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新鲜脐血、冻存脐血、动员后外周血(mPB)及骨髓来源的CD34^+细胞表面CXCR4表达水平;将荧光染料CFSE标记的人CD34^+细胞移植人接受照射的NOD/SCID小鼠,移植后20小时检测已归巢于NOD/SCID小鼠骨髓及脾脏中不同来源的人CD34^+细胞,计算其相应的骨髓及脾脏归巢效率;并将小鼠股骨制成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CD34^+细胞在小鼠骨髓腔内的分布。结果 新鲜脐血、冻存脐血、mPB和骨髓CD34^+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9.52±1.12)%。(46.12±2.29)%,(48.50±2.48)%和(65.39±1.27)%,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骨髓的归巢效率分别为(3.00±0.44)%,(2.84±0.46)%,(4.06±0.70)%及(5.76±0.52)%;在脾脏的归巢率分别为(1.88±0.12)%,(1.80±0.15)%,(1.90±0.22)%,(2.16±0.34)%。归巢的CD34^+细胞主要分布于小鼠股骨的骨内膜区域。结论 脐血CD34^+细胞膜表面CXCR4水平低于mPB和骨髓。经冻存复苏后脐血CD34^+细胞膜表面CXCR4水平略有下调。脐血CD34^+细胞在照射NOD/SCID小鼠的骨髓归巢效率低于mPB和骨髓。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不同时相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UCB)CD34^+细胞移植的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最佳的移植时机,将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骨髓MSC分别于UCBCD34^+细胞移植同时、移植前48小时及移植后48小时输入经^60Coγ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观察共移植后42天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并于移植后42天处死小鼠,用FACS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人源细胞含量。结果表明:(1)MSC和UCBCD34^+细胞同时输注可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幅度,缩短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二者不同时输注均不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幅度,且输注UCBCD34^+细胞后48小时输注MSC时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晚于同时输注者。(2)与单纯UCBCD34^+细胞移植相比较,不同时相输注MSC均可促进UCBCD34^+细胞的植入,三个共输注组间促进骨髓各系造血植入效应无明显差异。结论:人骨髓MSC与UCBCD34^+细胞共移植时,以同时移植效果最佳,此结果为MSC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BABL/c裸鼠人源化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模型,为CML实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4周龄BALB/c裸鼠在无菌条件下行脾切除术,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及全身亚致死量照射预处理(sublethal irradiation,SLI预处理)后,经尾静脉注射CML初诊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2组:A组(单纯预处理组)和B组(白血病细胞接种组),对A组裸鼠进行SLI预处理,经尾静脉注入0.3 ml的PBS;给B组接种的细胞为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4.5×10~7个。观察裸鼠的体重、饮食变化、血象及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人CD13、CD45的表达;将恶病质裸鼠处死并取骨髓进行病理学检查及BCR/ABL融合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1B组的裸鼠静脉输注人的单个核细胞后,21 d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度减低,食量下降,消瘦,脊背拱起,最后出现恶病质而死亡。生存时间为46±4.2 d(45-57 d)。2B组小鼠第3周检测到外周血中CD13~+CD45~+细胞,占2.56%±0.36%,第6周占4.97%±0.43%,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小鼠第3周和第6周CD13~+CD45~+细胞分别为0.56%±0.05%,0.44%±0.07%。B组CD13~+CD45~+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3病理学检查显示,裸鼠处死,骨髓HE染色后B组鼠见增生活跃,可见白血病细胞。4从小鼠的骨髓中同样扩增出BCR/ABL融合基因。结论:用SLI预处理法初步成功建立了人源化BALA/c裸鼠CML模型,其白血病发病时间较长,建模成本低廉并且技术简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NOD/SCID小鼠,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5×106个Nalm-6细胞,通过对小鼠一般状态,骨髓涂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白血病细胞15 d后,小鼠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毛皱缩、后肢无力和脊柱抬高等表现,骨髓涂片可见成团分布的白血病细胞,脾脏组织病理切片亦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Nalm-6细胞于未经照射的NOD/SCID小鼠中可以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人多发性骨髓瘤(MM)原代细胞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中建立人MM异种移植模型.方法 将2例MM终末期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悬液通过尾静脉分别输注给3只NOD/SCID小鼠.每周称量体重,移植2周后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45+细胞百分比.当小鼠出现苍白、竖毛、精神萎靡或体重下降20%时,取小鼠脾脏及肝脏行组织病理学检查,FCM检测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细胞悬液中CD45+ CD38+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来源于病例1和病例2的MNC移植小鼠的平均体重分别自输注MM原代细胞第7周和第5周后开始下降;以对照组小鼠的单个核细胞做阴性设门,分别于移植(26±4)d和(16±4)d后,在病例1细胞来源组和病例2细胞来源组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人CD45+ CD38+细胞,且其比例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实验终点时分别达(16.2±3.0)%和(31.3±3.5)%;组织病理大体形态观察发现小鼠脾脏、肝脏及淋巴结均不同程度增大,镜下可见典型的恶性浆细胞浸润;FCM检查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细胞表面标志,均发现一群人源CD45+ CD38+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MM原代细胞异种移植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比较经骨髓腔内输注(intra—bone marrow infusion,iBMI)及静脉输注(intravenous infusion,iVI)人脐血(cord blood,CB)造血千/祖细胞(HS/PC)对NOD~SCID受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将纯化的CB CD34^+细胞移植到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受鼠体内。受鼠随机分为3组:①iBMI组:骨髓腔内输注CD34^+细胞5×10^5/只;②iVl组:尾静脉输注CD34^+细胞5×10^5/只;③阴性对照组:输注PBS缓冲液。于异种移植后第3、5及第8周通过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及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的方法比较人造血系统各系细胞植入率,通过二次移植实验比较NOD—SCID受鼠体内人HS/PC长期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移植后第8周,iB—MI组受鼠骨髓、外周血及脾脏中人CD45^+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iVI组(P〈0.05);iBMI组及iVI组移植的HS/PC均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移植后第8周,iBMI组受鼠骨髓中CD45^+CD19^+细胞、CD45^+CD33^+细胞、CD45^+CD56^+细胞及CD45^+CD34^+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iVI组(P〈0.05),CD45^+CD14^+细胞及CD45^+CD41a^+细胞比例亦高于iVI组(P〉0.05)。iVI组及iBMI组长期存活受鼠的肝脏、脾脏、肺脏、外周血、骨髓细胞中均可检测到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移植后第8周的iBMI组受鼠的脾脏、肝脏和肺脏中均可检出人CD45抗原的表达.iBMI组受鼠的骨髓细胞各系集落总数于移植后第8周显著高于iVI组(P〈0.05)。二次移植后第6周,iVI组及iBMI组受鼠的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的表达。结论:与iVI相比,经iBMI移植人CBCD34^+细胞至NOD—SCID受鼠可以促进HS/PC的造血重建及多向分化,提高植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