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急性脑梗死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检测 2 3例急性脑梗死 (发病 6h之内 ) ,入院即刻溶栓治疗后 0h、2h、4h、6h、8h、1d、3d、7d周围静脉血中D -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凝血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UK治疗后 ,机体纤溶系统功能明显改善 ,对凝血系统功能也有影响 ,但持续时间较短。结论 :溶栓治疗后 6h加用抗凝剂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急性脑梗塞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检测23例急性脑梗塞(发病6h之内)患者入院即刻、溶栓治疗后即刻、2h、4h、6h、8h、1d、3d、7d周围静脉血中D-二聚体(D-Dimer)水平、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动态观察。结果UK治疗后,机体纤溶系统功能明显改善,对凝血系统也有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结论溶栓治疗后6h应加用口服抗凝剂。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凝血标志物及抗凝剂时间窗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凝血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试图找出抗凝剂应用的合适时间窗。方法对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之内)入院后即刻、溶栓治疗后0、2、4、6、8、24、48、72h周围静脉血中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动态观察,随机把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120例患者溶栓6h后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及对照组110例在溶栓后24h给于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皮下注射1次,2组均连用10d。结果2组溶栓及抗凝前后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颅内、皮下、黏膜、内脏出血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溶栓后6h可加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钙,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凝血相关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前后的改变。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h静脉内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AIS病例,观察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24h的凝血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在AIS溶栓治疗中,纤维蛋白原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降低(P<0.01),溶栓24h后上升(P<0.01),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5);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升高(P<0.01),溶栓24h后下降(P<0.01);D-二聚体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升高(P<0.01),溶栓24h后降低(P<0.01),但仍高于溶栓前(P<0.01);ⅩⅢ因子水平在溶栓24h后明显下降(P<0.01);α2-抗纤溶酶水平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下降(P<0.01),溶栓24h后上升(P<0.01),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1);纤溶酶原水平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下降(P<0.01),溶栓24h后上升(P<0.01),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1);血小板在溶栓治疗后低于溶栓前,尤其是溶栓24h后(P<0.05)。结论:在AIS溶栓治疗中,纤维蛋白原、ⅩⅢ因子、α2-抗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血小板都发生明显变化,与纤溶作用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0例健康成人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 F:A g)、P-选择素(GM P-140)、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 I-1)的活性,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血浆中vW F:A g、GM P-140、Fg的含量、PA I-1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AT、PS、PC、t-PA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ACI)早期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发病时间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60例(观察组)应用rt-PA(总量为0.9mg/kg,单次计量最大为50mg)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60例(对照组)皮下注射5 000IU达肝素钠,1次/d,连续治疗7d。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2h、24h、14d、3个月2组NIHSS评分,回访调查治疗3个月后2组的BI值、继发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及时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将其作为研究组。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研究组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27)、未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35)。按照改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量表(Rankin)评估研究组发病1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Rankin评分≤2分,n=37)、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2分,n=25)。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6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对所有对象的凝血纤溶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等。并分析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2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进展组与未进展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INR、APTT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2组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凝血纤溶指标检查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判断,且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变化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指标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进展组(32例)和非进展组(4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7例)和非预后不良组(59例);另选择同期于我院检查的健康志愿者49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Hcy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Hcy、D-D、Fg、PAI-1显著高于对照组,tP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cy、D-D、Fg、PAI-1显著低于治疗前,tPA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Hcy、D-D、Fg、PAI-1显著高于非进展组,tPA显著低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预后组Hcy、D-D显著高于非不良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g、tPA、PAI-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D-D、Fg、PAI-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tPA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导、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以90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疗效指标,并分为二组:预后良好(mRS 0-1分)和预后不良(mRS 2-6分),对影响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d时预后良好者30例,占36.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房颤、溶前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溶前血糖、CT早期缺血改变、UK剂量为影响预后的7个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仅溶前ESS、时间、UK剂量、血糖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溶前ESS评分、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UK剂量、溶前血糖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采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其中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检测对血栓性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伴或不伴心房纤颤(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应用rt-PA对病程<6h的66例无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房颤组)和21例伴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房颤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溶栓后90d使用改良Rankin( mRN)量表评估其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及7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及mR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28.6%)高于与非房颤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19.0%)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5%)(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但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不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的血管内皮损伤情况,血小板的活化情况,纤溶,抗纤溶及血黏度状态,探讨脂化前列腺素E1(凯时注射液)对脑梗死患的作用影响及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与健康人,对vWF,GMP-140,FIB,t-PA,PAI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对脑梗死患应用凯时治疗,对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分析。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患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血液有高凝状态,该状态经凯时治疗后,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且脑梗死患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结论:凯时可以减轻脑梗死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高度活化,降低血黏度,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探讨使用rt-PA对超早期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08例,根据家属的意愿及是否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分别给予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溶栓组221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其中92例给予rt-PA 0.9 mg/kg,发病在3 h内68例,>3~≤4 h内9例,>4~≤6 h内15例。129例给予rt-PA0.6~0.8 mg/kg,发病在3 h内72例,>3~≤4 h内24例,>4~≤6 h内33例。对照组87例,未应用rt-PA治疗。记录各组在基线、治疗24 h、发病90 d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定义为发病90 d Barthel指数≥95;颅内出血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血管性死亡事件和卒中再发事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患者接受治疗前NIHSS评分(OR=2.067,95%CI 1.201~3.556,P =0.009),冠心病史(OR =1.942,95%CI 1.040~3.625,P =0.037)和溶栓治疗(rtPA 0.9 mg/kg时,OR =0.414,95%CI 0.207~0.826,P =0.012;rtPA 0.6~0.8 mg/kg时,OR =0.261,95%CI 0.137~0.497,P<0.01)。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在rtPA 0.9 mg/kg溶栓组与rtPA 0.6~0.8 mg/kg溶栓组分别为3.3%(3/92)和4.7%(6/12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应用r t - PA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不同剂量 r t - PA(0.6~0.8 mg/kg vs 0.9 mg/kg)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伴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史将可能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01—2016-04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观察组给予0.60~0.7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照组给予0.80~0.90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60%(35/37),对照组97.22%(35/3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脑出血、其他出血症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小剂量给药治疗复发率和病死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致死、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不良影响,发病3h内尽快给予患者rtPA治疗效果最为显著,rt-PA是目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最有效的特异性药物治疗方式,但在有效时间内入院的患者相  相似文献   

17.
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5例发病时间<3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0.6~0.9)mg/kg.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及7 d接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接受改良Rankin评分,并观察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7 d的NIHSS评分较基线值显著改善(P=0.04),20例完成3个月MRS评估者中,0~1分6例(30%),死亡2例(10%).症状性脑出血患者2例.基线NIHSS评分高(P=0.002)及完全前循环梗死型(P=0.01)者易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 1 g/d)口服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血栓通(450 mg/d)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凝血纤溶功能、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均P <0. 01)。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显著降低(均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前t-PA、PAI-1、GMP-14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t-PA水平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 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 ,各 2 0例。动脉溶栓组给予rtPA 10~ 2 0mg ,30分钟内恒速动脉注入 ;静脉溶栓组给予rtPA总量 0 7~ 0 8mg/kg,最大剂量 5 0mg。 90分钟内静脉滴入 ;两组次日均用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4 10 0U或法安明 5 0 0 0U) ,每 12小时腹部皮下注射 1次 ,连续 7天 ;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加复方丹参 16ml静滴 ,每日 1次 ,连用 8天。采用欧洲卒中量表 (ESS)、Barthel指数 (BI)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两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组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动脉溶栓能发现颅内外血管是否存在狭窄 ,通过实施支架成形术消除狭窄 ,预防再次的血栓形成。动脉溶栓组脑实质性出血 1例 ,非症状性脑出血 1例 ;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非症状性脑出血各 1例。 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rtPA用于急性脑梗死 (发病 6小时内 ) ,无论动脉还是静脉溶栓均有效 ,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比较亚低温治疗与未采用亚低温治疗 (常规治疗组 )颅脑损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PC)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D -二聚体 (DD)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组PC ,PT ,DD于伤后第 3天异常最为显著 ,第 5天异常呈减轻趋势。亚低温治疗组PC ,PT及DD伤后第 3天异常呈减轻趋势 ,伤后第 5天基本恢复正常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 <0 .0 1)。APTT异常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亚低温疗法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 ,是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异常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