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滞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8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面肌阵挛,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痉挛的程度轻重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和控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迫切要求治疗。笔者自1990年以来,根据中医学“动者制之于静”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侧面肌阵发性抽搐是常见病之一。由于病因复杂治疗时往往收效不理想。三年来作者根据面神经干出头颅的解剖位置及运用中医对颜面抽搐的辨证取穴相结合 ,共治疗 3 2例 ,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由本院神经内科确诊转入我科。女性 2 5例 ,男性 7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3 0岁 ;病程最长 3年 ,最短 1日。症状出现与精神紧张有关 2 3例 ;与劳累过度有关 1 7例。其中 7例做CT检查均阴性。1 .2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从眼轮匝肌开始呈间歇性抽搐 ,可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口角抽搐较多。严重者… 相似文献
3.
经络-穴区带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寻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 4 7例病人随机分成经络—穴区带疗法 (CPRT)组 16例、常规针刺对照A组 15例和卡马西平片对照B组 16例 ,通过观测其肌肉痉挛波的振幅、频率等参数的变化 ,评价 3种疗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 2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振幅和频率改变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治疗组优于 2对照组。 结论 :CPRT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和卡马西平片疗法。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一侧或两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性疾病,多见于中年人,因抽搐频繁常造成患者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极大痛苦和负担,此病至今无特殊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根据面神经出颅后的走行特点,行耳垂前面神经干刺激与针刺合谷穴相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1例患者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5~45岁者14例,>45岁者17例;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3个月。除3例抽搐部位为双侧外,其余均为单侧,其中左侧者12例,右侧者16例。2 治疗方法2… 相似文献
5.
针刺面神经干与合谷穴治疗面肌痉挛3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一侧或两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性疾病,多见于中年人,因抽搐频繁常造成患者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极大痛苦,此病至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根据面神经出颅后的走行特点,进行耳垂前面神经干刺激方法与针刺合谷穴相结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1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35~45岁者14例,45岁以上者17例;病程最长者5a,最短者3个月;抽搐部位除3例双侧外,其余均为单侧,其中左侧者12例,右侧者16例。2 治疗方法2.1 定位取穴 面神经干长约1.5~2.0cm,粗约0.25cm,位于外耳道软… 相似文献
6.
针刺面神经干与合谷穴治疗面肌痉挛3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笔者根据面神经出颅后的走行特点进行耳垂前面神经于刺激方法与针刺合谷穴相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l一般资料引例患者中,男14例,女问例;年龄35一45岁者14例,45岁以上者问例;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3个月;抽搐部位除了3例双侧外,其余均为一侧,其中左侧者12例,右侧者16例。2治疗方法2.王定位取穴面神经于长约15~2ocm,粗约025cm,位于外耳道软骨的前下方,即耳屏间切迹与耳垂下缘连线中点。取双侧合谷穴。2.2操作用直径05~In。粗的神经干弹拨计,选准刺激点后,皮肤常现消毒,将神经于… 相似文献
7.
面肌痉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较困难,本院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并与口服卡马西平相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面肌痉挛的非手术治疗任金瑞李立(河北省医科院情报研究所050021)李景琳(河北省医科院附属医院050011)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的异常冲动所引起面部肌肉的不随意冲动,临床并不少见。本病多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皮层兴奋性增高所致。有研究认为〔1〕,脑... 相似文献
9.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是阵发性不自主的面部抽动 ,属祖国医学的“筋惕肉 目 闰”范畴。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大多始于眼轮匝肌 ,因失治误治而逐渐扩散至一侧面肌 ,其呈阵发性不规则的痉挛 ,入睡后消失 ,使用镇静、安定、抗癫痫类药常无明显效果。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概况 ,综述如下 :1 病因病理 杨氏[1 ] 认为头面部为三阳经所循行的部位 ,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 ,使经络闭塞而发病 ;他又认为面肌痉挛的发生发展 ,除与风、痰、虚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外 ,与血瘀也密切相关。梅氏[2 ] …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小针刀疗法,对照组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0.0%,对照组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疗法治疗面肌痉挛优于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3岁,病程1个月~9年半。
治疗方法
电针取穴:下关、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针刺得气后,予断续波弱刺激30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面颊肌拔罐,每日1次,每次10min,再用艾条熏灸以上穴位20min。10天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结合埋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29例,并设单纯采用针刺治疗的29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多以眼肌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面肌痉挛多为面神经炎遗留的面肌挛缩或抽搐,或面肌联合动作。笔者自1999年5月~2004年5月,采用养血熄风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