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BAK植入椎体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应用颈前路减压BAK植入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随访观察其早期固定及后期融合效果。结果:16例患者都能早期恢复活动,术后3-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手术无并发症,无BAK移位。结论:BAK植入椎体间融合在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中有良好的早期固定,后期融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2例颈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环钻减压+髂骨植骨融合手术,术后观察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改变、影像学改变及其并发症,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9.6%)。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术后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好,融合时间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3±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7.0±0.3)分(P〈0.05)。结论颈前路环钻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评价带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及其近期疗效。②方法 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前路减压后,选用相应规格的PCB材料置人减压椎间隙内,在非影像学监控下安全打人上下2枚螺钉并于椎间融合器内行松质骨植骨。③结果 本组病例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PCB内置物位置、颈椎间盘高度及颈椎曲度均良好。随访最长27个月,无螺钉退出、断钉、颈椎失稳及假关节现象。病人症状明显改善。④结论 PCB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固定,能即刻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颈椎间盘高度,方法简便,固定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38例,对于压迫最严重的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对于次要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取自体髂骨植骨配合颈前路钢板作内固定.对患者术后进行JOA评分,进而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术前JOA评分为(8.91±0.62)分,术后1年JOA评分为(15.34±0.65)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14例,良22例,可2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74%.结论颈前路手术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较好,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效果明显,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减压BAK融合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共42例,术后复查X线片及CT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18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月开始出现骨融合。结论:BAK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得到即刻稳定,为椎间植骨融合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替代传统的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ACCF)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器融合术(ACD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行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CCF组34例,ACDF组29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椎体高度、融合节段稳定性及融合率.结果 与ACCF组比较,ACDF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颈椎生理曲度及椎体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2组间住院时间、JOA评分、融合节段稳定性及末次随访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加钛网、ACDF加融合器均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ACDF加融合器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体高度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颈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2 、C3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 0例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患者行颈前路手术复位、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平均随访 1年 ,观察患者术后颈椎生理高度、曲度重建和颈椎稳定性、运动情况。结果 :1 0例均获得完全的枢椎复位 ,C2 、C3椎体在术后 1 6周达到骨性融合 ,颈椎生理高度、曲度得以重建 ,旋转、屈伸功能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颈椎伤病的基本原则为脊髓及神经组织的彻底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以及病变节段的稳定性,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又是颈椎病治疗传统的有效术式之一。长时间地可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融合率较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45例颈椎病患者共 5 9个节段施行前路减压、颈椎融合笼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骨性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 结果 :45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0 .3个月 ,均获得骨性融合 ,融合率 10 0 % ;1例在术后 2个月时椎间高度丢失 1.1mm ,术后 6个月椎间高度无继续丢失 ;未发生融合笼滑移、松动或破碎等内置物并发症。 结论 :颈椎融合笼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可明显提高骨性融合率 ,有效维持椎间高度 ,内置物并发症少 ,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2.
Pyramesh钛网配合Orion钛板在颈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yramesh钛网配合器配合Orion钛板在颈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yramesh钛网对11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原位/髂骨)融合,配合应用ACLPS(anterior cervical locking plate system)内固定(Orion钛板)。结果 1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9例≥6个月,2例≥3个月。9例巳获骨性愈合,术后椎间高度及生理弯曲维持满意,无一例发生植入物并发症。结论 采用Pyramesh钛网配合Orion钛板行锥间融合内固定能充分保证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植骨愈合率高,有效地维持了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在颈脊髓损伤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远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治疗颈椎损伤伴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25例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前路椎间盘摘除、脊髓减压、solis颈椎cage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有脱位者行牵引复位。结果 25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无植入物脱出或塌陷.无椎间高度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断裂或脱落等。结论 前路钢板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有较高的强度和坚固能力,能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可以满足颈椎前路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了同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后路钉棒系统联合前路Cage固定术进行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后路钉棒系统联合前路Cage固定术进行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16例,观察有否Cage松动、脱出或椎体塌陷,钛棒系统或螺钉断裂、松动、脱落。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1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16例术后钉棒系统及Cage固定良好,本组均在术后3~5个月内获得牢固骨融合,无骨不连发生。神经功能评定优1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后路钉棒系统联合前路Cage固定术进行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综合了颈椎前后路手术的优点,避免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的缺陷,术后即获得稳定不必采取的长期卧床牵引或坚强的外固定,植骨愈合率高,患者可早期离床活动。  相似文献   

17.
显微镜下颈前路经颈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技术,总结手术技巧。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显微镜下共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271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单间隙178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22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脊髓前方压迫、压迫程度轻到中度及轻度髓内改变。主要设备为脊柱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磨钻。高速磨钻磨除纤维环和部分椎体后壁,显露清理变性髓核,钩形剥离子提起后纵韧带后切断,再切除残余的后纵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结果271例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手术时间(62±12.4) min,失血 (126±29.4) ml,下地时间为术后(1.8±0.4) d。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改善率优69例,良157例,中27例,差18例。结论经椎间隙减压适用于椎间隙平面的病变,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及高速磨钻有利于手术成功,术后椎间隙结构更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5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25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根据JO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植骨(A组)19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B组)7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C组)9例。其中环锯法完全去除植骨床中的骨性终板,于术后1周、3月、6月、1年摄颈椎正侧位片,了解3组病例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病例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A组大于B、C组(P<0.01),B组与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单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保留终板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钛板内固定在预防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无显著作用,保留终板与否融合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随访评价颈椎动态稳定器非融合颈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采用JOA评分及PSI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疗效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根据颈椎x线片观察患者术前、术后DCI植入节段及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 13例病例获6个月随访.术前JOA评分7.8~11分,平均(8.82±0.78)分,术后6个月评分12.3~16分,平均(15.13±0.52)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平均PSI为1.6分;术前邻近节段的平均活动范围为(8.38±4.62)°,术后为(7.72±3.62)°,与术前相比,平均减少了(0.66±0.36)°,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疗效评定:优10例,良3例,手术有效率为100%.结论 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非融合颈椎,在非融合的情况下提供颈椎动态稳定性,同时未明显改变手术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