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腺病变众多,多表现为胸腺增大,可为肿瘤性增大或非肿瘤性增大。良性或恶性胸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块。胸腺囊肿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后者可伴有恶性改变。真性胸腺增生和胸腺滤泡性增生可使胸腺增大,而与胸腺肿瘤相似。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虽同为上皮细胞恶性病变,但两者有明确的临床和病理上的不同。胸腺类癌是少见的有侵袭性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常合并多发内分泌肿瘤。胸腺脂肪瘤是良性肿瘤。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可原发或继发于胸腺。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可起源于胸腺,包括成熟的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性恶性生殖细胞瘤。重点叙述了正常和病变胸腺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胸腺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CT对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由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 2 9例侵袭性胸腺瘤和 2 4例非侵袭性胸腺瘤进行单独评价 ,分析CT诊断侵袭性或非侵袭性胸腺瘤的可靠性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侵袭性胸腺瘤 ( 2 1例 ,占 72 %)较非侵袭性胸腺瘤 ( 7例 ,占 2 9%)有明显的分叶 (P <0 .0 5 )。侵袭性胸腺瘤囊变率 ( 2 3例 ,占 79%)较非侵袭性胸腺瘤 ( 6例 ,占 2 3 %)高 (P <0 .0 1) ;侵袭性胸腺瘤增强后较非侵袭性胸腺瘤有明显强化。结论 :肿瘤边缘分叶或不规则、囊变或坏死、增强前后CT值相差 2 0HU、纵隔脂肪线消失等CT征象提示侵袭性胸腺瘤。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胸腺瘤的CT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胸腺瘤是前纵隔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是胸腺的内皮性肿瘤,大多数的胸腺肿瘤有完整的包膜,但是有部分侵袭性胸腺瘤包膜不完整和可以侵袭周围邻近组织,由于愈后不同,在治疗前鉴别侵袭性胸腺瘤和非侵袭性胸腺瘤,对手术、放疗、化疗的方案的制定是极为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侵袭性胸腺瘤和非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特征,为鉴别侵袭性胸腺瘤和非侵袭性胸腺瘤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胸腺瘤占前纵隔肿瘤的90%,多发生在心与大血管交界处或升主动脉前方,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的肿瘤。其中恶性胸腺瘤行CT扫描有助于胸腺瘤的定性诊断。近日,我们对恶性胸腺瘤13例的CT表现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其临床分期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所见,通过对病变的密度、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胸膜肿植以及纵隔外转移情况的观察进行分期,并和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主要有: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局灶性钙化;邻近结构的脂肪层消失;侵及心包、胸膜、肺及其他器官。CT对临床分期判断准确性为87.5%,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83.3%。结论:CT对侵袭性胸腺瘤术前分期及病变范围的显示准确,对确定手术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及判断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胸腺瘤的CT和平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X线和CT表现 ,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8例非侵袭性胸腺瘤 ,胸片仅发现 15例 ,CT扫描 10例 ,均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12例侵袭性胸腺瘤 ,肿瘤侵犯邻近器官 ,CT显示纵隔胸膜受侵 3例 ,心包受侵 2例 ,大血管结构受侵 2例 ,胸膜种植 3例 ,胸腔积液 2例 ,腹腔受侵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各 1例 ;胸片仅能显示 1例肿瘤侵犯纵隔胸膜和 1例胸膜种植。结论 CT扫描在胸腺瘤的发现和判别侵袭性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并且是可靠预测胸腺瘤侵袭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附6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CT和X线表现,其中胸腺瘤25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侵袭性胸腺瘤12例),淋巴瘤40例(NHL 28例,HD 12例);均有X线和CT影像,2例做了MR I检查。结果胸腺瘤多局限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肿块多偏向纵隔一侧(14/25,56%),邻近血管结构多受推移(16/25,64%);本组均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而侵袭性胸腺瘤(9/12,75%)较非侵袭性胸腺瘤(5/13,38%)有明显分叶,其中多数侵袭性胸腺瘤(8/12,67%)边缘见小结节样突起;侵袭性胸腺瘤坏死囊变率(9/12,75%)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4/13,31%)。纵隔淋巴瘤大多数(32/40,80%)累及胸部多组淋巴结,其中合并腋窝淋巴结肿大(10/40,25%);肿块多向纵隔两侧生长(24/40,60%);病灶呈多发结节或HRCT可分辨的结节融合肿块(21/40,52.5%),淋巴瘤包埋周围血管结构(25/40,62.5%)多于胸腺瘤(2/25,8%),结节或肿块坏死率(10/40,25%)低于胸腺瘤(13/25,52%);淋巴瘤发病年龄轻(≤40岁28/40,75%),而胸腺瘤发病年龄多>40岁(16/25,64%)。结论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各自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根据其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以便于分期和计划治疗。材料与方法分析26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所见,着重观察病变的密度,对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胸膜种植以及纵隔外转移情况。结果26例侵袭性胸腺瘤CT均显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16例密度不均,肿块不规则侵犯邻近器官24例,主要表现在纵隔胸膜受侵7例,肺受侵9例,胸膜种植3例,心血管结构受侵20例,以及心膈角区和腹腔受侵3例。结论CT在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方面极其有效,对病变范围可进行可靠的评价,常规CT扫描可进行准确的分期和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良恶性胸腺瘤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且有完整增强CT资料的胸腺瘤患者54例,其中良性25例,恶性29例.通过ROC法评估肿瘤矢状位长径、肿瘤最短径及两者比值,肿瘤平扫最高密度值、最低密度值及密度不均值,肿瘤增强最低密度值、最高密度值及强化密度不均值,肿瘤强化值,肿瘤强化均匀性,肿瘤内钙化,肿瘤内低密度索条影,肿瘤形态,肿瘤外侵,肺内及胸膜转移等CT表现对良恶性胸腺瘤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平扫密度不均值、肿瘤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缘情况、肿瘤分叶状、肿瘤不规则形态、伴肺内或胸膜转移6个CT表现对恶性胸腺瘤诊断有价值,综合有诊断价值CT表现,出现3个或3个以上表现,诊断恶性胸腺瘤敏感性为93.1%(27/29),特异性92%(23/25).结论 部分胸腺瘤CT表现对胸腺瘤良恶性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CT征象与Masaoka临床-病理分期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腺瘤患者术前的CT资料和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并对7例复发患者的CT征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5例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侵袭性胸腺瘤34例,CT上二者在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不清、肿瘤内有囊变/坏死或钙化、纵隔脂肪层浑浊/消失、大血管浸润、心包受侵以及不均匀强化中有显著差异(P<0.05).7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与边缘毛糙/不清、淋巴结肿大、胸膜受侵、大血管浸润及其他脏器受侵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T有助于术前鉴别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胸腺瘤,为设计合理治疗方案以及术后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恶性胸腺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复习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9例胸腺癌的CT、MRI所见,重点观察肿瘤的大小、密度、边缘改变,对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9例胸腺癌CT、MRI均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前者肿瘤直径大于8cm者15例(83%),病灶内密度及信号不均匀12例。心血管受侵16例,后者肿块直径在8cm以上者7例(77.8%),肿块内密度及信号不均6例,心知管受累8例,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1例,肺内转移3例,双侧肾上腺及肝脏转移1例。结论:虽然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相似,但胸腺癌更具有侵袭性,胸外转移常见,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胸腺瘤的CT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5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胸腺瘤CT资料表明,胸腺瘤主要以直接延伸的方式生长,部分胸腺瘤可由近及远地侵犯纵隔诸间隙或(和)类似胸膜间皮瘤一样沿胸膜、心包呈侵袭性生长,只有极少的胸腺瘤可经血行或淋巴途径向远处转移,据此,我们将胸腺瘤分为局限性胸腺瘤与非局限性胸腺瘤两类,这种分类反映了胸腺瘤生长延伸的生物学特性,诊断标准易于掌握,对指导治疗方针的制订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恶性胸腺瘤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腺瘤是前上纵隔常见的肿瘤之一 ,由于存在局部外侵、播散、复发和远处转移 ,使其在生物学行为上表现为低度恶性[1] 。胸腺瘤的传统治疗方式为外科切除和放疗 ,但对侵及包膜、邻近组织和局部转移的恶性胸腺瘤 ,疗效多不理想[2 ,3 ] 。我院自1999年 11月至 2 0 0 1年 2月采用双侧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巨大恶性胸腺瘤 3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3例恶性胸腺瘤 ,经CT和经皮纵隔活检 ,病理确诊。年龄 2 2~ 4 7岁 ,平均 2 9岁 ,男 2例 ,女 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 ,颜面肿胀等。CT表现为前上纵隔巨大囊实性肿块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SCT、MRI联合诊断胸腺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MSCT和20例MRI表现.结果: 36例中,MSCT诊断侵袭性胸腺瘤9例,MRI诊断侵袭性胸腺瘤13例(13/20),手术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17例.结论: CT是检出和诊断胸腺瘤的较佳方法之一,如怀疑侵袭性胸腺瘤,MRI检查能更准确地观察肿瘤边缘的改变与邻近组织间的关系,较明显地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特征.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15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分别对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周围结构侵犯及种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肿瘤均表现为边缘分叶、不规则,密度不均,平扫CT值40~50HU,其中坏死囊变11例,点状钙化4例;15例均有纵隔结构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其中大血管侵犯9例,心包侵犯(心包积液)5例,胸膜肺界面不清8例,胸腔积液6例;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呈轻至中度强化,CT值增加10~20HU,坏死囊变不强化.结论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螺旋CT能显示肿瘤内部改变,又能显示周围组织受侵犯情况,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胸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CT诊断良恶性胸腺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31例经外科和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良性胸腺瘤10例,除1例与左肺动脉局部有粘连外,其余边界均清晰.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癌9例,除1例鳞癌外,CT均为不规则肿块,血管间隙均受侵,前者心包受侵8例,胸膜受侵7例,后者心包受侵5例,胸膜受侵5例,肺转移4例,双肾上腺转移1例,胸骨破坏1例.结论CT能准确鉴别良性恶性胸腺瘤,显示恶性胸腺瘤的浸润范围,并对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CT扫描对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  13例侵袭性胸腺瘤CT均显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 10例密度不均 ,肿块不规则侵犯邻近结构 11例。主要表现在胸膜种植 3例 ,心血管结构侵犯 9例 ,以及腹腔受侵 1例。结论 常规CT扫描在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者总结了13例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CT表现。其中5例精原细胞瘤,8例非精原细胞瘤。5例精原细胞瘤并无好发于左侧之倾向,且肿块内有较小低密度区,无钙化,相邻脂肪层多消失;胸壁侵犯,胸膜渗液和心包渗液均为少见征象。8例非精原细胞瘤两侧发病率相似,显示为边缘毛刺,  相似文献   

19.
恶性胸腺瘤WHO病理分类及其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以便于分类、分期和选择治疗。方法:分析2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WHO分类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恶性胸腺瘤WHO分类B1型3例,B2型6例,B3型4例,C型(胸腺癌)8例。CT表现:心脏大血管受侵11例,主要表现肿块的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ass-cardiovascular inferface,MCI)呈灌铸型生长。纵隔胸膜-肺受侵13例,主要表现为肿块-肺接触面(mass-pulmonary interface,MPI)增厚呈尖角或锯齿征。胸膜种植3例。肺门、肺内转移4例。C型(胸腺癌)更具侵袭性,远处转移多见。结论:CT能准确显示恶性胸腺瘤周围侵犯范围、胸膜种植及远隔转移。可准确分期和决定治疗方案,并对分类及预后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螺旋CT(spiral CT,SCT)分析胸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并判断其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30例。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noninvasive thymoma,NIT)即良性胸腺瘤22例,侵袭性胸腺瘤(invasive thymorrm,IT)即恶性胸腺瘤8例。通过SCT分析胸腺瘤的瘤体形态、密度、强化特点、肿块与纵膈结构关系等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研究胸腺瘤良恶性即有无侵袭性的对应关系。结果:1、SC丁诊断NIT20例,其主要表现为前上纵膈内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轻度强化的软组织肿块,与纵膈心脏大血管分界清晰。2、SCT诊断IT7例,主要表现为前中上纵膈内分叶状、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强化不一且或伴有囊变坏死区,肿瘤与心脏大血管脂肪环破坏,心包积液、纵膈胸膜浸润以及上腔静脉受压变形等。结论:SCT对胸腺瘤的良恶性(即侵袭性)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判断其预后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