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多突状细胞,其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GBM)上,主要包括细胞体、主突、足突三部分。足细胞是肾小球中氧化应激、免疫反应、代谢活动、毒性作用的靶细胞,与GBM、内皮细胞共同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1]。足细胞具有以下作用: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调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分泌GBM的组成成分和降解酶,维持GBM的平衡;抵抗肾小球内压  相似文献   

2.
足细胞是位于肾小球基底膜外部(GBM)的终末分化细胞,其形成的裂孔膜是肾小球滤过的最后屏障。足细胞损伤后,其结构完整性受损,足突消失,滤过膜孔径增大或断裂,大分子蛋白质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研究表明,原发性足细胞病是以足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本文主要对原发性足细胞病的几种类型,包括膜性肾病(MN)、微小病变型肾病(MCN)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与足细胞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肾脏病足细胞损伤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细胞是肾小球主要的固有细胞之一,随着对足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发现足细胞中表达的一些特异性蛋白分子之后,足细胞已被认为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键细胞。一、足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变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附着于肾小球基膜(GBM)外侧,连同GBM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起,构成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参与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功能,调节超滤系数Kf以及保持GBM的正常形态,是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正常的主要细胞之一[1]。足细胞呈多突状,由结构和功能不同的3个部分组成:细胞体、主…  相似文献   

4.
蛋白尿是肾脏病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又是导致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其形成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足细胞(podocyte)是贴覆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表面的终末期分化细胞,在GBM上伸出许多足突,足突互相连接形成如指状交叉相接的栅栏状结构为裂孔,裂孔上覆有一层4~6nm厚的薄膜,即裂孔膜(slit diaphragm,SD).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足细胞(podocyte)是一种充满活性并具有特殊动力学能力的细胞,在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仅就有关这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足细胞结构和一般特性 肾小球滤过膜由脏层上皮细胞,基底膜和内皮细胞组成,脏层上皮细胞又称为足细胞,它是一高度分化和特异化的细胞,胞体伸出许多伪足敷衍于肾小球基底膜(GBM)称为足突(foot process),两相邻足突间的裂隙称为裂孔,约25—55nm。足细胞表面覆盖着由涎酸及硫酸蛋白多糖所组成的阴离子衣,这些阴离子是足细胞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前者被认为是肾小球电荷屏障重要组份之一。足细胞依靠其大量的微丝与GBM的外层相连,从生理学角度看,通过改变其实际张力,可引  相似文献   

6.
足细胞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附着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的外侧,其足突之间的裂孔膜与肾小球基底膜(GBM)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共同组成肾小球的滤过屏障,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的最外层,是阻止蛋白丢失的最后屏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的表达于足细胞的蛋白分子的发现,显示足细胞是一种具有特殊动力学的上皮细胞,在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RAP抗体对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RAP基因表达调控。方法:受体相关蛋白(RAP)多抗,作用于体外分离培养的SD大鼠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12小时,以模拟Heymann肾炎(HN)模型体内循环抗体作用于肾小球发病过程,采用RT-PCR半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肾小球足突细胞受体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结果:RAP多抗作用于培养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使得细胞RAP基因表达增高。结论:RAP循环抗体调控肾小球上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odocin在肾小球滤过膜中的定位及其在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4周后测尿蛋白的变化,同时处死大鼠取肾皮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研究各组肾组织中足细胞蛋白podo cin的异同。结果 podocin主要分布在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裂隙隔膜的胞质面,小部分金颗粒偶可发现于离肾小球基底膜(GBM)稍远的足突细胞的表面,而在GBM、内皮细胞、系膜、包曼囊或肾小管均没有表达迹象。肾病组肾小球中podocin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 01 )。结论 podocin为肾小球上皮细胞裂孔隔膜上的主要结构蛋白;阿霉素肾病幼鼠肾小球podocin含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足细胞义称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GBM)外侧,与GBM、内皮细胞共同组成了肾小球滤过膜,是肾小球中体积最大、功能最复杂的肾小球固有细胞.由于足细胞的特殊结构与特性,使它在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多项研究已证明,肾小球微小病变(MCD)、膜性肾病(M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CS)、IgA肾病(IgAN)及糖尿病肾病(DN)时均与足细胞损伤有密切相关性.现将近年来关于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阿霉素复制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次性注射阿霉素法复制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结果:光镜下于第2周可见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充血、肾小管内蛋白管型.病变随病程加重,第7周时可见部分大鼠有肾小球局灶性节段性硬化伴肾小管萎缩.电镜下可见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变形、扁平、融合、足突间闭合连接形成、足突断裂、GBM的阴离子位点减少.并有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研究人类新月体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建立小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6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肾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肾炎模型组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16 ml/kg),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正常兔血清.肾炎模型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前1周,背部皮内注射正常兔血清进行预免疫.于兔抗小鼠GBM血清注射后第7、14、21、28天取尿液、血清、肾组织标本,检测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含量,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肾炎模型组小鼠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后,第2天蛋白尿、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升高,于第14天尿蛋白浓度达到高峰,而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仍持续上升.肾炎模型组肾组织病理表现为:第7天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第21天 GBM增宽增厚,足突融合,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显著增生,新月体形成.结论 成功建立了小鼠抗GBM肾炎模型.  相似文献   

12.
肾小球足细胞功能认识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琦 《医学综述》2011,17(19):2910-2913
足细胞是肾小球高度分化的细胞类型,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定足细胞的足突能抵消肾小球基底膜的弹力作用,而血管激素可能调节足突的收缩状态,从而调节肾小球的超滤系数Kf。足细胞损伤可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而许多伴有足细胞损伤的肾小球疾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通过了解调节足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细胞的损伤反应机制可进一步了解蛋白尿及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过去由于足细胞独特的解剖学位置以及足细胞难以通过细胞培养区分,很难发现足细胞的功能。然而,近年来由于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足细胞在维持肾小球功能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模型的方法。方法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肾炎模型A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肾炎模型A、B组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16ml/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正常兔血清。肾炎模型A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前1周,背部皮内注射正常兔血清进行预免疫;肾炎模型B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后24h,尾静脉注射脂多糖(1mg/kg)。于实验第7、14、21、28天取尿液和血清标本,分别检测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含量。并于上述时间点分别取。肾组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肾炎模型组小鼠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后,第7天尿蛋白、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升高,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A组升高更明显(P〈0.05)。肾组织病理表现为:。肾炎模型A组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系膜区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融合;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大量新月体形成,肾小球囊腔变窄,并可见肾小球纤维化形成,其病变程度均高于肾炎模型B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肾组织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免疫球蛋白预免疫法可以更好地建立小鼠抗GBM肾炎模型。  相似文献   

14.
肾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肾小球超微结构及负电荷位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小球超微结构及肾小球负电荷位点(anionic sites,AS)的变化。方法取SD大鼠30只,复制肾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及缺血再灌注组(n=12),以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为阳离子探针标记肾小球滤过膜AS,透射电镜观察肾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肾小球超微结构及AS的影响。结果①假手术组电镜下肾小球结构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肾小球足细胞足突排列紊乱,有明显的融合现象。②假手术组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外透明层AS比较清晰,呈连续的规则点线状排列,AS数目(19.3±1.7)/μm;缺血再灌注组GBM外透明层AS排列稀疏,AS数目(16.6±1.0)/μm,PEI颗粒小,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缺血再灌注时出现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肾小球滤过膜的AS减少等病理性损伤,这些变化可能是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蛋白尿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揭示高压条件下毛细血管腔及毛细血管壁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着毛细血管区的扩大,肾小球基底膜表面积相应扩大,同时覆盖在基底膜上足细胞亦发生适应性改变,指网状足突呈一种合理状态的排列。形态学测量表明,毛细血管扩张同时,全部外周毛细血管裂隙区面积与相对低压组比较(65mmHg,用或不用扩管药)约扩大50~70%,面积的增加主要是源于裂隙长度,而其宽度则保情相对的恒定。结果表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基底膜(GBM)为一可扩张的组份,足突结构中的收缩组份则可对其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改善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活性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分为3组:ADR组,Dex预处理组(Dex+ADR)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方法进行肾小球足细胞功能分析。另取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ADR组(尾静脉注射ADR 7.5 mg/kg),Dex治疗组(ADR+Dex,尾静脉注射ADR 7.5 mg/kg后24 h,再注射Dex 1 mg/kg)和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给药后7 d、14 d、21 d和28 d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尿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nephrin表达变化。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FW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R诱导肾小球足细胞活性升高,而Dex预处理后,肾小球足细胞的活力明显下降,与ADR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TC-B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R诱导肾病肾小球足细胞FITC-BSA滤过率升高(P<0.05);与ADR组相比,Dex预处理组肾小球足细胞FITC-BSA滤过率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大鼠比较,ADR诱导的肾病组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升高(P<0.05),而Dex预处理后,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 表达下调(P<0.05)。电镜下结果显示,ADR组大鼠FWP高于正常组(P<0.01);与ADR组相比,Dex治疗组FWP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ADR注射14 d开始,大鼠24 h尿蛋白增多(P<0.01),第28天达到峰值(P<0.001)。与ADR组相比,Dex治疗组大鼠第14、21和28天24 h尿蛋白下降(P<0.001)。结论Dex下调nephrin表达,进而拮抗ADR诱导的体外肾小球足细胞活动力升高,参与缓解肾病大鼠的蛋白尿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nephrin在2型糖尿病肾病(DKD)大鼠肾脏组织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足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20只)和模型组(DKD组,30只),DKD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空腹状态下给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NC组给予常规饲料喂养,腹腔注射等量枸橼酸缓冲液,继续喂养8周。于8周末检测两组24 h尿清蛋白(UAL)、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肌酐(Ucr),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光镜检测肾小球硬化指数(GSI),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检测肾组织nephrin、BMP-7、CTGF、TGF-β1的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DKD组大鼠UAL、GSI明显升高,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BMP-7表达下调,而CTGF及TGF-β1表达上调,差异均有显著性(t=3.20-41.17,P〈0.01)。光镜下观察,DKD组大鼠肾小球肥大,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电镜下观察,DKD组大鼠肾脏足细胞肿胀,足突融合消失,足细胞损伤。结论 DKD 大鼠肾小球存在足细胞损害,其机制可能与 BMP-7 表达下调及 CTGF、TGF-β1 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肥胖相关性肾病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肥胖相关性肾病(ORG)的超微结构改变特点。方法:选择体重指数(BMI)>28kg/m^2、肾活检光镜改变符合ORG的患者6例作为观察对象,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肾活检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特点,并随机选择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FSGS)患者6例作对照。结果:发现ORG组肾小球脏层上层细胞肿胀,内见蛋白吸收滴及脂质沉积,与I-FSGS组相比,其广泛的足突融合较少(35% vs 60%,P<0.05),足突微绒毛样改变也较少(30% vs 65%,P<0.05)。结论:ORG组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少,微绒毛样改变也较少。  相似文献   

19.
《右江医学》2019,(11):871-875
<正>随着我国糖尿病(DM)发病率逐年攀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增长率将接近发达国家2倍。糖尿病肾病(DN)继发于DM,以蛋白尿为突出表现,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足细胞(podocyte)是肾小球基底膜(GBM)外侧的高分化细胞,有Nephrin、Podocin等多种裂隙膜蛋白构成肾小球滤过的屏障,膜蛋白的损伤或缺失可引起大量蛋白尿。近年研究发现,足细胞损伤是DN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1 足细胞损伤机制1.1  相似文献   

20.
罗蕴龄  陈宜方  何东元  陈建国 《浙江医学》2014,(7):545-549,I0001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 IV)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DN早期防治开辟一条新途径。方法体重180~200g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按配伍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DN组和AS- IV治疗组(DN+AS- IV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大鼠早期DN模型。DN+AS- IV组大鼠在造模前2周予AS- IV 10mg/(kg&#183;d)灌胃预处理至实验结束,共14周。造模后第6、12周末收集并测定24h尿量及尿蛋白;同时各组按抽签法选取5只大鼠测体重,处死大鼠后测血生化指标,取肾组织,光镜观察肾脏病理病理变化,电镜观察足细胞形态变化,肾母细胞瘤抑制基因1(W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小球足细胞密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肾皮质α3β1整合素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NC组相比,DN组大鼠血糖和24h尿蛋白增高,肾脏肾小球系膜区增生,足细胞足突融合,肾小球足细胞数量减少,α3β1整合素蛋白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 IV可显著改善DN大鼠蛋白尿,抑制肾小球系膜区增生,抑制足细胞足突融合和数目减少,上调α3β1整合素表达。结论 AS- IV对早期DN大鼠足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足细胞α3β1整合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