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支型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部夹层。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采用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血管腔内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B型夹层病人42例。原发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2cm以内。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组合而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增加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经送放器送入动脉,在透视下释放,植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41例(98%)成功放置分支型支架41只和直筒型可弯曲支架人工血管5只;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变形成角未能将送放器送入而改用直筒型支架治疗。夹层破裂口均被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术后复查2例存在少量内漏。入路动脉无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病人均恢复正常活动。结论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易使用,适合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限制性裸支架(RBS)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对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其中11例行单纯TEVAR术(TEVAR组)与9例行TEVAR联合RBS(TEVAR+RBS组)。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行主动脉全长CTA数据,比较两组术后主动脉重塑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无截瘫、脑卒中、主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发生。TEVAR+RBS组中RBS与覆膜支架平均重叠了36.5 mm。与TEVAR组比较,TEVAR+RBS组术后整体真腔体积扩大率明显降低(34.9%vs.64.9%,P=0.011);支架远端面积扩大率(43.5%vs.107.3%,P=0.006)、支架远端最长径扩大率(-12.2%vs.18.5%,P=0.002)均明显降低;TEVAR组与TEVAR+RBS组术后整体假腔体积缩小率(74.8%vs.65.3%,P=0.328)、假腔内血栓化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7.3%vs.56.8%,P=0.271)。结论:与单纯TEVAR术比较,TEVAR+RBS对胸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整体改善的程度并没有优势,但可有效降低TEVAR术后支架远端真腔面积(或最长径)过度扩大,因而可能降低支架远端再发破口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1岁.术前根据CTA结果 确诊,并对病变部位及解剖条件进行评估.手术在DSA监控下进行,全麻或局麻,应用Telent 8例(美敦力公司),国产支架24例(2例上海微创,22例北京裕恒佳).结果 7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 cm,3例将覆膜支架跨过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将其封闭后,夹层动脉瘤消失,无上肢及脑缺血症状.治愈31例,死亡1例.3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随访3~56个月均健在,其中5例CTA复查有内漏存在.结论 EVAR手术为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方法 ,具有比传统手术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优点.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中,EVAR可代替传统的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4.
Hua F  Shen ZY  Yu YS  Ye WX  Huang HY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8):720-723
目的 总结外科处理升主动脉加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手术处理加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20~70岁,平均49岁.手术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加支架置入4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术)加支架置入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升主动脉置换术(Wheat术)加支架置入4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术加支架置入1例;其中6例为急诊手术.结果 平均心肺转流时间(186±38)min,心肌阻断时间(101±27)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9±11)min.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出现短暂性神志障碍1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二次开胸手术1例,消化道出血1例,乳糜胸1例,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内行大血管CT血管造影检查:升主动脉及弓部覆膜支架内血流通畅,主动脉弓段及降主动脉假腔缩小,主动脉管壁结构恢复.随访1~12个月,无晚期死亡及需要再次手术纠治血管病变者.结论 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的主要适应证为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但需重建弓部形态的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其同期结合手术处理升主动脉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一种新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performing ascending aorta replacement combined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implantation for acute Stand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0, 14 patients with acute Stand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underwent the procedure of performing ascending aorta replacement combined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implantation.Right axiuary artery cannulation was used f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selected cerebral perfusion.When the body temperature drops below 18 ℃, the ascending aorta was transected near the base of the innominate artery.From the incision, the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was implantated into the true lumen of the arch,descending aorta and the aorta bifurcation vessel. The transected stump of the ascending aorta was anastomosis to the proximal of the branched blood vessel prosthesis.Results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ime was (186 ±38) min,cross clamp time was (101 ±27) min,and average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and lower body arrest time was ( 39 ± 11 ) min.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zero.One patient of transient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 dysfunction, one of acute renal failure, one of transient limbs disturbance, one of secondary thoracotomy operation, one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nd one of postoperative chylothorax were observed.CT angiography rechecked showed the position of the vascular stent were satisfactory and the blood flow of arterial branches stents were lucid .The false lumen of the aortic arch and descending aorta closed with thrombus or shrinked.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required aortic arch to be reconstructed which had no main tearing of intima in the arch may be best candidates for this technique.Open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placement combined ascending aorta replacement is an effective means for aortic arch reconstruction in 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逐渐成熟,但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器具自身局限,仍旧存在内漏、锚定区损伤、逆撕等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2018年12月─2021年10月期间使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进行腔内手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术前Dicom格式全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影像、术中详细信息及随访预后结果,使用EndoSize软件测量夹层近远端锚定区动脉直径、病变长度、LSA开口与夹层关系等指标,并结合术中使用移植物情况计算支架放大率,观察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近远期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1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采用腔内手术方式,手术均取得技术成功。夹层近端主要裂口与LSA距离(42.7±17.3)mm;夹层近端边缘与LSA距离(7.7±13.2)mm;主动脉近端锚定区直径(31.5±3.0)mm;左颈总动脉开口远端与LSA开口近端距离(8.5±2.6)mm。Castor主体支架近端直径(32.5±3.3)mm,远端直径(26.6±3.3)mm,分支支架直径(10.7±3.5)mm。主体支架近端放大率为(3.2±3.5)%,远端放大率为(0.1±9.5)%。围手术期与随访期间,共9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前严重低血压,术后1 d死于低灌注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 d死于夹层逆撕破裂;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及14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死于不明原因疾病。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夹层相关不良事件,其中围手术期出现1例夹层逆撕,3例脑梗,随访期间出现1例Ib型内漏,1例分支支架闭塞。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往往累及LSA,腔内手术需要将支架锚定在健康的锚定区同时保留LSA,以防止脑梗及截瘫等并发症。Castor单分支支架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累及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3 ~ 61岁,平均44岁.其中8例为马方综合征.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顺行脑灌注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其中单纯行孙氏手术1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entall+ CABG)1例,冠状动脉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结果 再次手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66±40)个月.体外循环(193±49)min,心肌阻断(90±28) min,选择性脑灌注(22±10) min.术后气管插管(17±10)h.无住院死亡.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左下肢轻瘫1例随访期间好转;开胸止血、乳糜胸和胸骨后感染各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随访3~42个月,平均17个月.1例术后3个月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因胸降主动脉扩张合并内膜残余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当主动脉弓扩张速度超过0.5 cm/年,或直径扩张至5 cm以上(或扩张至4.5 cm但合并弓部破口或马方综合征)时,应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孙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主动脉全弓置换加硬"象鼻"术治疗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3月,手术治疗41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27~76岁,平均57岁;急性主动脉夹层31例,慢性夹层10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全弓置换加硬"象鼻"手术.其中Bentall+全弓+硬象鼻术(术中支架系统直视下置入)24例,Wheat+全弓+象鼻术6例,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硬象鼻术11例.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168±3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109±24)min,选择性脑灌注(31±11)min.术后并发症14例(34.1%),12例治愈(85.8%),2例死亡.出院前均复查CT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人工血管,术中支架系统血流通畅,位置良好,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未闭的降主动脉假腔血栓形成,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1~12个月,死亡1例,无再次手术者.结论 主动脉全弓置换加硬"象鼻"术是治疗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对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cuteaortic dissection,A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9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EVR按常规方法进行,2例需覆盖左颈总动脉而行旁路术,其中1例同时无名动脉支架型血管(stent graft,SG)开窗术;1例因肢体严重缺血同期行左下肢截肢术.13例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覆盖迷走右锁骨下动脉,5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eftsubclavian artery,LSA).术后全部病例均经CTA(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随访,并监测支架覆盖段(Ll)及支架远端(L2)主动脉段的假腔变化.结果 所有支架释放到预定位置;30 d死亡率10.3%.术后1个月L段假腔血栓率100%,完全血栓率77.8%(21/27例),部分血栓率22.2%(6/27例),其中18.5%(5/27例)达到血栓完全吸收、主动脉重塑;L2段假腔血栓率28%,完全血栓率8%(2/25例),部分血栓率20%(5/25例).结论 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效果肯定,30 d内死亡主要与术前伴随的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0.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Chang GQ  Wang SM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Yang JY  Chen W  Li J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68-17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对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治疗。7例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CT和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内膜撕裂口均位于升主动脉,距冠状动脉开口2.5-6.0cm,距右头臂干开口0.5-4.0cm。2例通过左颈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术前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间内转流术以保证左颈总动脉血供。5例通过右股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其中2例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结果全组均手术成功。3例第1枚支架释放后仍有较多内漏,即再放入第2枚支架,交错重叠于第1枚支架内面而成功封闭撕裂口,消灭内漏。除1例术后1个月因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其余6例存活。6例的假腔均有血栓形成,无内漏,无新的夹层动脉瘤形成。结论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微创和有效的。病例选择应注意撕裂口距冠状动脉开口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9  
Sun LZ  Liu ZG  Chang Q  Zhu JM  Dong C  Yu CT  Xiong H  Liu JP  Wang G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3):812-816
目的 总结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 0 0 3年 4月~ 2 0 0 4年 3月 ,对我院连续收治的 4 0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其中男性 35例、女性 5例 ,平均年龄 5 3( 2 8~ 78)岁 ,急性主动脉夹层 2 3例、慢性夹层 17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单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2 5例 ;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3例 ,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 (Bentall术 ) 5例 ,主动脉瓣成形术 7例 (同时行主动脉窦重建 3例、行CABG 3例 )。急诊手术13例。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 16 6± 38)min ,平均心肌阻断时间 ( 10 7± 2 8)min ,选择性脑灌注时间 ( 30± 15 )min。住院死亡 2例 ( 5 % ,2 / 4 0 ) ,1例术后 2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另 1例术后 2个月死于多发脑梗死。术后截瘫 1例 ( 2 % ,1/ 4 0 ) ,病因不清 ;血管吻合口出血二次开胸止血 3例 ;乳糜胸3例 ,治疗后痊愈。 38例存活患者出院前行电子束CT检查 :升主动脉及弓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 ,支架“象鼻”段降主动脉假腔完全消失 ,主动脉管壁结构恢复。在支架“象鼻”远端 ,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 ,假腔缩小。随访  相似文献   

12.
13.
Li C  Li YL  Wang ZG  Zhang Q  Gu YQ  Bian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84-1186
目的探讨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降部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14例。14例均为Stanfor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13mm,平均8.7mm。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段支架和分支段支架组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大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应用定位导丝、在透视下将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送人并连续释置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14例患者共放置14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和2只可弯曲型支架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裂口,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适合于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主动脉夹层病人行人工血管置换同时术中植入血管内支架(即"杂交手术")的外科经验.方法 主动脉夹层6例中急性Standford A型4例,其中破口分别在升主动脉2例、降主动脉1例,升降主动脉均有破口1例.行升主动脉并全弓置换同时术中于降主动脉真腔内置入血管内支架(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型2例、Bentall手术1例);慢性StaM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均为介入无法完成者,破口较大、均在降主动脉起始部、左锁骨下动脉下方,行近端降主动脉置换同时术中于远端降主动脉真腔内置入血管内支架.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全主动脉螺旋CT,了解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及血管内支架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成功,体外循环时间38~228 min(平均92 min).Standford A型夹层升主动脉阻断118~186 min(平均136min)、选择性脑灌注33~68min(平均49min);Standford B型夹层:1例在上、下半身分别停循环22、28 min下完成手术,另1例常温下不停循环、保持下半身灌注完成手术.术后恢复顺利,治愈出院.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主动脉螺旋CT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血管内支架无内瘘及移位,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明显缩小.结论 对于夹层撕裂范围广泛、多破口的主动脉夹层病人,行近端夹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同时在远端真腔内植入血管内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10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经验。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 ,获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解剖学资料。术中在DSA监视下对 1 0 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人工血管内支架移植术。术后 1周和术后 1年行螺旋CT检查 ,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 0 1例 (99 .0 %)临床成功 ,1例(1 . 0 %)于围手术期内死亡。无术后截瘫。 1 8例 (1 7. 6 %)发生内漏。结论 腔内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 ,严重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的优势。近期和中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9年2月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115例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男7l例,女44例;年龄32~87岁,平均(56±11)岁.伴发病:高血压105例,糖尿病24例,冠心病14例,下肢动脉硬化1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7例,另5例有近期外伤史.结果 115例中,113例支架置入成功,释放支架人工血管122枚,破口封堵满意.3例同时行相关杂交手术.围手术期内并发症:下肢动脉栓塞2例,急性脑梗塞致偏瘫2例,移植物感染1例,锁骨下动脉窃血征4例,急性肠缺血1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l例,肾功能衰竭2例,A型夹层1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4.42%).随访75例,随访率66.4%,随访时间7-83个月,平均随访44.5个月.其中支架近远端内漏9例,5例患者行二次腔内修复术;继发A型主动脉夹层2例,再次行血管置换手术.随访中死亡6例(8%),4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脑出血、A型夹层破裂等,2例死因不明.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急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发病24h内腔内修复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O月急诊行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0例临床资料.本组腔内修复术均在胸痛症状出现后2.4h内完成;采用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放置在夹层第l裂口位置;其中1例第1裂口位于腹腔干对侧缘,运用开窗支架技术实施腔内修复术.术后1周、1、3、6、12个月行螺旋CT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内脏血供等.结果 30例支架均成功释放,无支架移位,无中转开胸手术,即刻造影I型内漏4例(13.4%),近端球囊扩张后3例消失,1例小于10%;所有患者真腔供血均得到改善.术后30 d死亡1例(3.3%),可能缘于术后夹层破裂;30例术后随访1-19个月,平均(12 4-8)个月,术后6个月发现1例(3.3%)I型内漏;无其他新发内漏出现.随访期间死亡1例(3.3%),该患者术后2月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死因不明.结论 24 h内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明显降低急性起病期患者死亡率,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Jing ZP  Feng X  Bao JM  Zhao ZQ  Zhao J  Lu QS  Qu LF  Ye B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483-486
目的 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对146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 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145例,1例移植物无法释放而转行开胸手术。119例仅使用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26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46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围手术期死亡6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个月猝死1例,2例分别于术后14、24个月再发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Bentall手术),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