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患儿580例.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标准分为极危重组(103例)、危重组(143例)和非危重组(334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患儿为危重病例,再分为死亡组65例(包括自动放弃治疗后死亡6例)与存活组181例、多器官衰竭组131例及非多器官衰竭组115例.比较各组血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的差异.结果 极危重组血CK、CK-MB、α-HBDH、LDH[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55.00(248.50)、60.50(55.25)、453.50 (428.50)、685.75 (669.50) U/L,危重组分别为168.00(347.00)、44.00(43.75)、361.00(304.50)、468.00(466.50) U/L,非危重组分别为95.50( 163.00)、24.00(21.75)、249.00(158.00)、318.00(204.50) U/L,三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6例危重病例中,无器官衰竭及1、2、3、4、5个器官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4%(1/42)、13.7%(10/73)、28.7%(25/87)、60.0%(18/30)、75.0%(9/12)、100.0%(2/2),随器官衰竭数的增加,病死率显著增高(P<0.01).危重病例中死亡组血CK、CK-MB、α-HBDH、LDH分别为203.00 (739.00)、45.00(38.75)、368.50(382.75)、541.00(802.50) U/L,存活组分别为115.00(351.00)、40.00(48.00)、339.50(395.75)、438.50( 351.25) U/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病例中多器官衰竭组血CK、CK-MB、α-HBDH、LDH分别为234.00 (570.75)、46.00 (48.50)、376.50 (425.00)、486.00(743.50) U/L,非多器官衰竭组分别为128.00(224.50) 30.00(27.00)、305.00(229.25)、418.00(307.00)U/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酶谱指标的升高程度与患儿危重程度、器官损害程度有关,临床上可以帮助判断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电损伤致心脏损害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损伤时患者心电图表现类型及心肌酶谱变化。方法对1998~2004年收入院的71例电损伤患者的心电图类型,以及其血液心肌酶谱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电损伤患者心电图异常常见表现可大致分为4类:①心脏窦房结功能异常引起的心率失常。②心脏电冲动传导异常。③心脏缺血或心肌细胞的损害表现。④出现心脏异位搏动。心律失常30例患者中合并有心肌酶谱异常者23例,占76.67%。结论电损伤心电图表现复杂多变,既可以表现为心律失常亦可以表现心肌缺血和心肌损害。临床上应注意做必要的心电图的检查和心电图监护。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肺炎患儿心肌酶谱检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186例婴幼儿肺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血清CPK、CPK-MB、LDH、AST值,数据采用t检验、q检验.[结果]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和一般肺炎患儿相比较,心肌酶谱明显增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心肌酶谱升高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相平行,对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戴炜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78-4579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心肌酶谱变化与冠脉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分为有损伤组和无损伤组,同时选择正常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心肌酶谱检查和CRP检查,观察两者联系。结果:治疗前有损害组与无损害组心肌酶谱对比,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有损害组及无损害组对比,CK-M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CRP、CK-M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M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中心肌酶同工酶在川崎病发生与缓解后,均可以有效反映心肌损害程度,可以作为诊断川崎病出现心肌损害与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心功能与心肌酶谱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颖  托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705-2706
目的:探讨在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中心肌酶谱活性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无心力衰竭组(A组)67例,轻度心力衰竭组(B组)53例,中度心力衰竭组(C组)35例,重度心力衰竭组(D组)10例,各组患儿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3 m l,自凝离心后取血清,采用日本产O lympus AU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心肌酶谱活性的含量,并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与心肌酶谱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分级与心肌酶谱活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1~0.39,P<0.005)。结论:心肌功能越差,心肌酶谱活性越高。对于重症肺炎患儿,检测心肌酶谱能早期诊断心肌损害的发生,从而可以得到早期治疗,防止心肌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6.
藏淑坤 《中国保健》2009,(17):807-808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各型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肺组织处于炎症状态时,由于缺氧与感染,病原体和毒素侵袭心肌,特别是发生重症肺炎时,体内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增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生物膜。心肌细胞对感染中毒及缺氧尤为敏感,其代谢产生和释放酶学的变化可以反映早期心肌损伤。心肌酶谱是对心肌酶进行检查,主要是确定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可通过心肌酶谱检测早期反映支气管肺炎患儿心肌损害的程度。现将本院收治2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中的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患者早期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组为60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重型脑挫裂伤组(GCS 3~8分)和轻中型脑挫裂伤组(GCS 9~15分);据CT诊断分为单纯脑挫裂伤组(观察组1)、脑挫裂伤合并颅骨骨折和/或硬膜外血肿组(观察组2)、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组(观察组3).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将其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心肌酶均值对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轻中型脑挫裂伤组与对照组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除AST和LDH)、观察组2、观察组3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挫裂伤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值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脑挫裂伤患者是否合并脑外损伤无关,但与脑挫裂伤严重程度有关,脑挫裂伤愈严重其心肌酶值愈高,早期检查血清心肌酶可作为伤情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和探讨婴幼儿肺炎血清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 方法 以临床诊断为肺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重症肺炎组(42例)、普通肺炎组(30例)心肌酶变化情况,并研究重症肺炎患儿中动脉氧分压[Pa(O2)]与心肌酶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I存在异常增高,尤以重症肺炎为著(P<0.05).随缺氧严重程度的加深,心肌酶、cTnⅠ均出现升高.表明重症肺炎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与心肌酶谱、cTnⅠ均呈负相关. 结论 婴幼儿重症肺炎应重视监测心肌酶谱及cTnⅠ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后患者就诊时间与心肌酶谱及伤肢肿胀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蝮蛇咬伤中毒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就诊时间≤12 h组(A组),12 h〈就诊时间≤24 h组(B组)和就诊时间〉24 h组(C组),并根据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肿胀三组。分组统计入院时间与心肌损害有关的心肌酶谱指标,并统计肢体肿胀与相关的心肌酶谱指标,进行临床关系分析。结果:入院时间与心肌酶谱升高相关,24 h以后心肌酶谱明显升高。蝮蛇咬伤肢体肿胀发展快,12 h以内已达到高峰。中、重度肿胀组与轻度肿胀组比较,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蝮蛇咬伤后肢体肿胀及心肌损害发展快,因此应尽快进行受伤肢体肿胀的治疗,并应尽早防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谱与镁离子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79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观察组)与146例非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对照组)血清心肌酶谱与镁离子,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血清镁离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测定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与镁离子的含量,在监测患儿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及指导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9,(7):887-88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7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对照组(无冠状动脉损害, 124例)与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 152例),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房室内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 FS、 E/A)、 LMCA、LAD、 p RCA。结果两组的LVEF、 F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E/A低于对照组, LMCA、 LAD、pR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监测患儿冠脉动脉损害程度及病情进展与转归情况,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远期心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0,26(5):577-579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程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诊断、生化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检测204例冠心病患者与59例正常对照组(D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并于入院后2~7d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A组)(〈20分)、冠脉重度病变组(B组)(20~40分)和冠脉极重度病变组(C组)(≥40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C3组在临床症状诊断及脑钠肽(BNP)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诊断上,冠心病患者先出现舒张功能不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间在A峰、E峰、E/A比值3项指标改变上无差异(P〉0.05),而在EF斜率、Dd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功能,除SV、MVCF外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B、C2组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冠心病3组之间收缩功能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病变愈严重,Gensini冠脉评分越高,则其心功能损失愈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148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按骨密度分为低骨量组与正常骨量组,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及进行血清钙、磷、镁离子含量检测。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低骨量组均较骨量正常组差(P<0.01),但血清钙、磷、镁含量在两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随着骨密度的降低有所减退。  相似文献   

14.
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评价颈动脉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62例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及20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大,随着冠状动脉病变加重,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指数增加,颈动脉斑块以硬斑多见,颈动脉分叉处(BIF)多发。结论 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密切,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是一种无创、实时又精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例.以内径>3mm为冠状扩张,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方芬 《现代保健》2012,(31):155-15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徐霞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321-1322
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方式对川崎病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45例并随机分为两组,73例干预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7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疾病的认知评分,以及患儿的心理认知评分。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患儿心理评分和疾病知识认知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性护理能促进川崎病患儿临床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儿情绪,提高医患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维生素D3上调蛋白1(vitamin D3 up-regulated protein 1,VDUP1)的表达,探讨VDUP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60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20例为我院职工体检的健康个体.按是否伴以下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将冠心病组分成4个亚组:亚组1(不伴危险因素)、亚组2(仅伴高血压)、亚组3(伴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亚组4(伴高血压和糖尿病).采用Real-time RT-PCR获取VDUP1基因相对定量.结果 ①冠心痛各组VDUP1的表达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冠心痛伴单个危险因素组(2组)比伴多个危险因素组(4组)VDUP1表达值低,P<0.05.结论 ①该研究中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DUP1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人群,VDUP1的表达与冠心痛发病存在相关性;②VDUP1表达受合并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冠心病伴多个危险因素时,VDUP1的表达值比伴单个危险因素时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62例)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2例),并收集50例排除冠心病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冠心病患者及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且冠心病患者各组间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瘦素水平也逐渐升高。结论血清瘦素水平检测对冠心病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志斌  雷鸣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21-142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的变化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233例CHD患者分为三组,无症状型CHD组5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95例,心肌梗死组83例,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根据冠脉造影进一步将观察对象分为一支病变组(93例),双支病变组(81例)和多支病变组(59例)分别在HITACHI-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浆Hcy及LP(a)的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cy、LP(a)的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无症状型CHD组;且血浆Hcy、LP(a)水平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高。结论CHD患者血浆Hcy、LP(a)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