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疗肝癌 勿忘祛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祖国医学认为,肝癌多系瘀毒结聚于肝脏所致,因此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肝癌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认为,肝炎、肝硬化与肝癌三者病因病机不能截然分开,而肝炎、肝硬化的病因病机与湿相关,故肝癌与湿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很多。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在导致和影响血压升高的众多因素中,膳食和营养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通过改善膳食和营养,确实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并且帮助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3.
人的血压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上午10时前后和下午4时前后。其中早高峰是最危险的.也最容易在这个时段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因此。高血压病人服用降压药的最佳时间是在以上两个血压高峰来临之前。也就是上午8:00和下午2:00。除非必须紧急降压.一般在中午和夜间应避免用药。高血压病人若在临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其降压作用正好与入睡后血压自然下降在时间上相重叠.这势必导致血压显著下降。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供血不足.从而引起“降压灌注不良综合征”。所以.高血压病人在进行药物降压治疗时。除须天天服药外。还应注意掌握服药的时间。特别注意莫在临睡前2小时服用降压药。以免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4.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运动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血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群中筛选出的且未用过任何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新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血压患者血脂特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TC,LDLc,LDLc/HDLc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LDLc/TC病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DLc及其亚型病例组虽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主要血脂特征是TG及TC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并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以致聚剂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测定108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周后的全血的血小板聚集电阻抗值.根据对阿司匹林反应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化酶型阿司匹林抵抗(COX型AR);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COX-AP型AR);阿司匹林敏感(AS),同时测定服药前的血常规及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高血压患者108例,总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5.5%,其中COX-AP型发生率为44.4%,COX型发生率为11.1%.COX-AP型和COX型AR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ADP诱导的的血小板聚集值均明显高于服药前[(9.0±2.7) vs (6.4±2.9)ohm,P<0.05;(6.7±2.4) vs (5.7±2.5)ohm, P<0.05].COX型和COX-AP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215.5±20.0)/(213.5±44.3) vs (189.1±61.8)×109 (L-1), P<0.05];[(6.20±0.5)/(6.5±1.5) vs (5.6±1.2), P<0.05];[(3.5±0.1)/(3.8±1.6) vs (3.1±0.8)×109 L(-1), 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机制与启动血小板聚集的途径异常有关.环氧化酶旁路的存在且功能代偿性增强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机制;环氧化酶途径异常是另一次要机制.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增加可能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目前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达标率,医师对收缩压达标的认识及临床高血压用药情况.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医师(2 291人)和患者(8 952人)两部分.医师填写患者收缩压达标的比例,干预收缩压最有效的降压药物.患者部分也由医师填写,包括患者的高血压及相关病史,家族史等,检查结果,治疗情况.结果患者的收缩压达标率57%,而主观认为达标率大于50%的医生约占30%.经过高血压药物治疗,患者的收缩压幅度下降.随年龄、血压水平和危险分层的增加,收缩压降压幅度也相应增加,但是收缩压的达标率相对较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卒中患者的收缩压降压幅度较大,控制率也较高.而糖尿病患者,降压幅度较小,控制率也较低.联合用药的患者降压幅度高于单一用药.收缩压下降的同时舒张压也相应下降,血压水平和危险分层高的患者舒张压下降幅度较大.患者平时使用最多的和医师主观上认为的最有效的降压药物都是钙拮抗剂.结论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下降,高危患者的治疗需要高度重视,且开始治疗即可联合用药.临床高血压用药以钙拮抗剂为主.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并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致聚剂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测定108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1周后的全血的血小板聚集电阻抗值。根据对阿司匹林反应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化酶型阿司匹林抵抗(COX型AR);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COX-AP型AR);阿司匹林敏感(AS),同时测定服药前的血常规及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高血压患者108例,总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5.5%,其中COX-AP型发生率为44.4%,COX型发生率为11.1%。COX-AP型和COX型AR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ADP诱导的的血小板聚集值均明显高于服药前[(9.0±2.7)vs(6.4±2.9)ohm,P<0.05;(6.7±2.4)vs(5.7±2.5)ohm,P<0.05]。COX型和COX-AP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215.5±20.0)/(213.5±44.3)vs(189.1±61.8)×109L-1,P<0.05];[(6.20±0.5)/(6.5±1.5)vs(5.6±1.2),P<0.05];[(3.5±0.1)/(3.8±1.6)vs(3.1±0.8)×109L-1,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机制与启动血小板聚集的途径异常有关。环氧化酶旁路的存在且功能代偿性增强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机制;环氧化酶途径异常是另一次要机制。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增加可能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脑卒中、脂肪肝、肾结石、高血脂、肾功能及眼底动脉硬化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辽宁省金秋医院全年体检的高血压患者体检资料进行尿酸分析,按照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脑卒中、脂肪肝、肾结石、高血脂、肾功能及眼底动脉硬化分组比较。结果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于女性。高血压组各年龄组血尿酸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血压升高有明显关系。高尿酸血症与性别相关。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脂肪肝、高三酰甘油血症及慢性烟草依赖患高尿酸血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目前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达标率,医师对收缩压达标的认识及临床高血压用药情况。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医师(2291人)和患者(8952人)两部分。医师填写患者收缩压达标的比例,干预收缩压最有效的降压药物。患者部分也由医师填写,包括患者的高血压及相关病史,家族史等,检查结果,治疗情况。结果 患者的收缩压达标率57%,而主观认为达标率大于50%的医生约占30%。经过高血压药物治疗,患者的收缩压幅度下降。随年龄、血压水平和危险分层的增加,收缩压降压幅度也相应增加,但是收缩压的达标率相对较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卒中患者的收缩压降压幅度较大,控制率也较高。而糖尿病患者,降压幅度较小,控制率也较低。联合用药的患者降压幅度高于单一用药。收缩压下降的同时舒张压也相应下降,血压水平和危险分层高的患者舒张压下降幅度较大。患者平时使用最多的和医师主观上认为的最有效的降压药物都是钙拮抗剂。结论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下降,高危患者的治疗需要高度重视,且开始治疗即可联合用药。临床高血压用药以钙拮抗剂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选取90例高血压住院患者,评估既往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按照原先的护理方案继续护理,另一组采用优化护理方案继续护理,并于30d后评估两组患者病情。结果优化护理组病情明显稳定,血压有所降低,改善情况与普通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的控制过程中,护理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至关重要,对稳定病情、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并消耗巨额卫生资源的常见慢性进展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卫生支出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等非发达国家,CKD患病率约为10.8%(10.2%~11.3%),患病人数可达1.20亿(1.13亿~1.25亿)人[1]。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合并高血压患者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异常升高与颈动脉内膜和心脏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血压监测仪监测运动平板时的运动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舒张末期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I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等指标,比较运动血压异常升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和运动血压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差别。结果运动血压异常升高组与运动血压正常组在平均血压控制方面无明显的差异,在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重量均有显著差异,在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内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血压异常升高与血管内膜及心脏损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控制好高血压患者的静息血压的同时,还应关注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异常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型和预后。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97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516例)和非高血压组(460例)。对危险因素、脑梗死亚型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高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明显多于高血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龄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甲状旁腺高血压因子 (PHF)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检测了 31例 EH患者 (EH组 )和 33例正常人 (对照组 )血浆中 PHF活性。结果 :EH组血 PHF平均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其升压模式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 PHF活性相似。结论 :检测 PHF对研究 EH病因以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远期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和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NPIH)妇女产后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别.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象为江西省的7家医疗单位有分娩生育史的女性医务人员.发放564份问卷,适合分析559份.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妊娠期是否确诊PIH,分娩后是否确诊过高血压,调查时父母有无高血压,是否确诊为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损害等.对PIH和NPIH两组高血压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人群PIH患病率为6.1%.调查时PIH组和NPIH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2.4%和5.7%(P<0.01),前组是后组的5.7倍.PIH组的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损害患病率的总和也明显高于NPIH组,分别为17.6%和3.8%(P<0.05).结论 PIH患者的高血压远期患病率明显高于NPIH妇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和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NPIH)妇女产后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别。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象为江西省的7家医疗单位有分娩生育史的女性医务人员。发放564份问卷,适合分析559份。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妊娠期是否确诊 PIH,分娩后是否确诊过高血压,调查时父母有无高血压,是否确诊为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损害等。对 PIH 和 NPIH 两组高血压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人群 PIH 患病率为6.1%。调查时 PIH 组和 NPIH 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2.4%和5.7%(P<0.01),前组是后组的5.7倍。PIH 组的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损害患病率的总和也明显高于 NPIH 组,分别为17.6%和3.8%(P<0.05)。结论 PIH 患者的高血压远期患病率明显高于 NPIH 妇女。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与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高血压发病患者明显增多。老年高血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性,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实践证明,单纯的药物治疗从有效率和远期疗效看,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不仅要从疾病观察、症状治疗护理,而且还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了解,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体现人性化护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高血压患者也有增多的趋势,且向年轻化发展,而以高血压为主要危险因素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的主要原因。医学发展已证明了高血压除遗传因素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尤其是情绪激动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成为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对28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解决以上发病因素难以靠药物治疗来实现的问题,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人群24h眼内压峰值及其波动特征.方法 分别对80例高血压患者及80例非高血压者进行24h眼内压测量,分析其昼夜峰值及昼夜波动值特征.结果 高血压组昼夜眼内压峰值及波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人群昼夜眼内压峰值及其波动值大于非高血压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