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兵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339-340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8例输注血小板治疗疾病的患者以及7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对受试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健康体检者中未检测出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最高(66.67%),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位居第二(60%),其余依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3.3%)、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3.6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此外,从血小板输注量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上可以看出,输注血小板越多,患者的阳性率也越高。结论反复输注血小板后易产生血小板抗体,临床上对可能发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有必要检测血小板抗体,微柱凝胶技术是一个快速、准确的可供选择的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为主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效果,初步建立并优化这种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体检者75名,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在75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19例;其中输注超过30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患者1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7例(58.33%);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9例(42.86%);输注1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9例(42.86%);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2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10例(37.04%);输注319个治疗量的患者2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10例(37.04%);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2例(22.22%);输注少于3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患者6例,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健康体检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结论结果表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血小板的频率和量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准确可靠、简单快速,比传统的定性检测法与定量检测法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多次输血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30%~70%可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和血小板输血紫癜(PTP)。导致PTR主要有两大原因:①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多发生在脾肿大、发热、感染、出血和DIC患者中;②免疫性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ITP等)导致血小板寿命显著缩短,很快被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小板交叉配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对8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选择结果为"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血小板治疗,计算分析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CCI〉4.5×109/L说明血小板输注有效。选择8例输注无效进行配型的作为实验组,另选择8例输注无效未配型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输注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CCI均〉4.5×109/L,输注有效,对照组患者CCI均〈4.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原因引起的输注无效,此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微柱凝胶免疫技术筛查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3000名,对其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对患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而后对筛查结果呈现为阳性者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经统计发现,在本次研究中的3000名患者中有6例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经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均得到验证。结论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对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微柱凝胶技术在不规则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对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手术前备血和输血的患者运用微柱凝胶技术提前作不规则抗体筛检,将阳性血清再用谱细胞鉴定抗体类型。结果 2145名患者中有9名阳性,均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结论 微柱凝胶技术适合临床常规不规则抗体筛检,输血前作不规则抗体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输血前抗体筛查可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避免受血者因输血引起的溶血性反应。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20例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选用抗球蛋白方法进行鉴定,用以观察不规则抗体检出的阳性率。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例,检出率为0.19%。结论在输血前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有助于血液的选择。可防止因输注含有与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中美洛西林IgM和IgG抗体的微柱凝胶免疫法。方法O型人红细胞在pH=9.6的巴比妥缓冲液中经美洛西林针剂致敏后,与待检血清中美洛西林抗体在微柱凝胶上可发生免疫结合而出现凝集。结果待检的76份血清中有9份呈IgM和IgG抗体阳性。结论微柱凝胶免疫法可用于检测人血中美洛西林的IgM和IgG抗体,方法简便、灵敏、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人血中头孢吡肟IgM和IgG抗体的方法。方法从20个健康人身上提取O型人红细胞在pH9.6巴比妥缓冲液中经头孢吡肟针剂致敏后,与待检血清中头孢吡肟抗体在微柱凝胶上可发生免疫结合而出现凝集。结果待检的96份血清中有6份呈IgM和IgG抗体阳性。结论微柱凝胶免疫法可用于检测人血中头孢吡肟IgM和IgG抗体,该法具有简便、灵敏、重复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静  姚瑶  郝建英 《河北医药》2011,33(2):282-283
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种血型免疫,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其中以ABO血型引起的新生儿溶血(HDN)最常见,ABO-HDN患儿的母亲多数为O型[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微柱凝胶法、经典抗球蛋白法、改良抗球蛋白法检测IgG抗-A(B)效价,评估微柱凝胶法的临床检测效果.方法 用经典抗球蛋白法、改良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分别检测136例O型无偿献血者血清中IgG抗-A(B)效价,分别计算其阳性率,再以经典抗球蛋白法为标准计算改良法和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经典抗球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350例分为既往无输血史(A组,110例)和有输血史(B组,240例)两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9例,61例行给予配合性血小板输注(C组),38例行随机血小板输注(D组);计算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升高指数(CCI),CCI>4.5×109/L判为输注有效。结果 B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50%,高于A组的8.18%( P<0.05 ),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C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D组(83.61% vs .26.32%)(P<0.05)。结论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实施交叉配型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相似文献   

14.
任虹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84-185,18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00例输血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输注的血小板没有滤除白细胞,B组患者输注的血小板滤除白细胞。检测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HLA抗体)阳性率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阳性率,评估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A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8.9%,B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HL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6%和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HPA抗体阳性率是15.6%和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可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在输血中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意义。方法针对近期需要输血的1983例病例(2010年4月~2012年3月)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所有病例均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统计阳性率并行抗体分析。结果 5例病例的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率统计值0.25%(5/1983),2例(0.10%)表现为抗-E,1例(0.05%)表现为抗-cE,1例(0.05%)表现为抗-c,1例(0.05%)表现为抗-D。结论在输血中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能有效的减少溶血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在不规则抗体筛检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对4800份输血病人血清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并与不规则抗体阴性的供血者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结果: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其中交叉配血不合10例,相合5例。结论:锻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可应用于不规则抗体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以本院收治的70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观察血小板抗体阳性表达率及其与输血次数的关系;其次,给患者输注血小板,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关系;最后,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配型血小板输注,评价两组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70例患者中32例(45.71%)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且随着患者输血次数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5.00%,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45.71%,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配型血小板的输注,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卡式法和试管抗人球蛋白法在新生儿ABO溶血三项试验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临床拟诊的108例ABO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和传统试管法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确诊102例,其中微柱凝胶卡式法所测得的抗体游离试验阳性率、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抗体放散试验阳性率、符合ABO-HDN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传统试管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卡式法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且操作简单,耗时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计数(BPC)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2例和不稳定心绞痛26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BPC和MPV检测,同时以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对照组比较,BPC明显减少,MPV明显增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BPC、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BPC和MPV变化明显,临床上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治该疾病提供一定的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