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两种入路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本文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共1128例次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锁骨上入路526例次,锁骨下入路602例次。结果锁骨下入路成功穿刺515例次,成功穿刺率为97.9%,发生并发症56例次次,并发症发生率为5.9%,其中堵管18例次,误入动脉15例次;锁骨上入路成功穿刺555例次,成功穿刺率为91.9%,发生并发症65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10.5%,其中堵管16例次,心律失常7例次,空气栓塞16例次,血气胸11例次,误入动脉15例次;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锁骨下入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锁骨上入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锁骨下入路具有较锁骨上入路误穿动脉、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少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459-146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路径输液港植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及经锁骨下静脉行输液港植入术患者共328例,分析不同路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输液港拆除率。结果颈内静脉组及锁骨下静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05%(192/202)和93.65%(118/1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3,P=0.588);颈内静脉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输液港拆除率分别为11.39%(23/202)、3.96%(8/202)、7.43%(15/202)、4.95%(10/202),而锁骨下静脉组的分别为17.39%(22/126)、7.14%(9/126)、10.32%(13/126)、4.76%(6/12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锁骨下静脉组的局部血肿形成及夹闭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颈内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及经锁骨下静脉输液港植入具有相似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在经锁骨下静脉路径时,需警惕局部血肿形成及夹闭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报告1例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锁骨下静脉的病例,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对颈内静脉置管术罕见并发症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锁骨下静脉下入路穿刺置管中应用“三点一线”的定位方法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20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三点一线”定位方法组和传统定位方法组(位于锁骨中内1/3交界点或中点处下方1~2cm,与正中线成20°~30°角进针)各100例进行锁骨下静脉下入路穿刺置管,操作成功后均常规拍胸片,观察200例病例的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对并发症的发生机制、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结果100例应用“三点一线”定位方法组有2例发生气胸,无1例在穿刺过程中损伤锁骨下动脉。传统定位方组有9例发生气胸,有6例在穿刺过程中损伤锁骨下动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及压迫后均好转。结论“三点一线”定位法比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定位法出现气胸、穿刺到动脉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在急诊与ICU病房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方法的首次成功率。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外科连续植入351例静脉输液港,其中头静脉切开植入23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41例,B超引导颈内静脉植入76例,对不同植入方法的首次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头静脉切开植入静脉输液港首次成功率为78.6%(184/234),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首次成功率为90.2%(37/41),B超引导经颈内静脉植入首次成功率为100%(76/76),头静脉切开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1,P=0.059),B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组首次植入成功率高于头静脉切开组(χ2=19.362,P=0.000)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χ2=7.677,P=0.014)。头静脉切开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4/234),导管植入颈内静脉2例(1.1%),术后伤口积液2例(1.1%),另两组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方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首选B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植入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喙突锁骨下入路的麻醉阻滞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86例上肢手术行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喙突锁骨下入路,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麻醉方法及麻醉有效率、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结果 2组患者运动及感觉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麻醉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麻醉法是上肢手术效果较好的麻醉方式,其对尺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的麻醉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臂丛麻醉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判断指标.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的患者167例,均采取Seldinger技术进行置管.记录穿刺部位、穿刺位点、进针方向、穿刺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觉和操作者的感觉,分析上述各种因素及患者年龄、性别与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关系.结果 共16例(9.58%)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否进入颈内静脉与患者的年龄(P=0.375)、性别(P=0.259)、穿刺部位(P=0.175)及穿刺位点(P=0.061)无关.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较胸锁关节更易进入颈内静脉(P=0.002),而锁骨中内1/3交点下1 cm位点的进针方向更倾向于朝向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P=0.010).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P=0.000)、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P=0.000)时更易进入颈内静脉.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导管易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可作为判断导丝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早期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and early indicators for misplacement of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 into ipsilateral internal jugular vein.Methods From August 2008 to July 2009,subclavian vein catheterization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with Seldinger method in 167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The paraeentesis side,pameentesis site,direction of puncture needle.and the perceptions of both patients and operators during catheter placement were recorded.The correlation of these factors,age,and gender with the misplacement of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 into internal jugular vein was analyzed.Results Sixteen patients(9.58%)experienced misplacement of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 into ipsilateral internal jugnlar vein,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ge(P=0.375),gender(P=0.259),paraeentesis side (P=0.175),or paracentesis site(P=0.061).Misplacement of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 into internal jugular vei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when the direction of puncture needle was toward the midpoint of suprasternal fossa and laryngeal prominence(P=0.002).When the paracentesis site was located at a point at the junction of medial one-third and lateral two-tllirds of the clavicle.it was more frequent that the puncture needle was toward the midpoint of suprasternal fossa andlaryngeal prominence(P=0.010).There were more misplacement events when the patients feel ears pain(P=0.000)and when the operator felt resistance when inserting gnidewire during catheter placement(P=0.000).Conclusions Misplacement of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 into ipsilateral internal jugnlar vein occurs more frequently when the direction of puncture needle is towards the midpoint between suprasternal fossa and laryngeal prominence.Patients feel ears pain and operators feel resistance when inserting guidewire during catheter placement are early indicators of m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判断指标.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的患者167例,均采取Seldinger技术进行置管.记录穿刺部位、穿刺位点、进针方向、穿刺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觉和操作者的感觉,分析上述各种因素及患者年龄、性别与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关系.结果 共16例(9.58%)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否进入颈内静脉与患者的年龄(P=0.375)、性别(P=0.259)、穿刺部位(P=0.175)及穿刺位点(P=0.061)无关.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较胸锁关节更易进入颈内静脉(P=0.002),而锁骨中内1/3交点下1 cm位点的进针方向更倾向于朝向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P=0.010).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P=0.000)、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P=0.000)时更易进入颈内静脉.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导管易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可作为判断导丝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9.
动脉损伤引起的致命性大出血是中心静脉插管的一种罕见并发症,鲜有文献报告。现将我们最近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性病人,33岁,因“脾切除、断流术”后8年内反复呕血、黑便,以“肝硬变、门脉高压症”入院。入院后查体及常规化验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回族,47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喘息40余年,心悸、胸闷10年,加重1周."为主诉收住.既往明确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1周前受凉后咳嗽、咳痰症状再发,并出现周身浮肿,浮肿以右上肢明显.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慢性病容,全身皮温正常,口唇发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及湿罗音.心尖搏动位于剑下,HR96次/分,未闻及杂音.双侧桡动脉搏动正常,对称,脉律规则.肝大剑下3指.周身轻度浮肿,以右侧肢体较明显,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避免或减少经锁骨下中心静脉插管(CVC)的机械性并发症。方法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并系统观察所有并发症,进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穿刺2053例,置管成功2039例(99.32%)。机械性并发症依次为:点滴不畅、导管滑脱各43例(2.11%),误刺锁骨下动脉33例(1.62%),局部渗血23例(1.13%),导管误入颈内或颈总或颈前静脉共14例(0.69%),血液反流至导管内8例(0.39%),气胸5例(0.25%),导管阻塞、导管内移各3例(0.15%),误刺淋巴管2例(0.10%),拔管困难及拔管时出血各1例(0.05%),均经相应处理痊愈。结论经锁骨下中心静脉插管机械性并发症种类虽多,但每种发生率较低且经相应处理多可缓解,不影响使用,提高穿刺技能并主动干预多可避免或大幅度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床旁彩超在危急重症患者困难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急诊行颈内深静脉置管的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56例;年龄13~83岁,平均(44.5±6.8)岁,所有患者中彩超定位组57例,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59例,统计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误穿动脉数,局部血肿,气胸等情况。 结果彩超定位组患者置管时间5.32 min,一次置管成功率100%,误穿动脉数0例,局部血肿0例,而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置管时间11.13 min,一次置管成功率74.6%(44例),二次置管成功率86.4%(51例),二次置管未成功转为彩超定位后均一次成功,误穿动脉5例,局部血肿9例。 结论床旁彩超定位在危重症颈内静脉置管中具耗时短,且有较高的成功率,并发症低,符合急诊治疗的需求,应用效果好,尤其适用于局部解剖定位不清的危重患者,并且在实习生教学及低年资医师带教中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可以广泛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 :将 1 3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分为两组 ,A组 (n =6 3)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B组 (n =71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观察 4周 ,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及病人的偏爱情况。 结果 :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和血气胸 ,两组均无统计意义 (P <0 .0 5 )。病人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 (P <0 .0 5 )。 结论 :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二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 ,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病人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经腋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方法 我院静脉通路中心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3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组(n=687)利用超声评估血管,并在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n=682)采用体表定位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记录并比较两组穿刺用时,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 超声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7.8±2.2)min与(8.4±1.7)min,P=0.000],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6.0% (659/687)与 81.7%(557/682),P=0.000],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异位率低于对照组[0.6%(4/687) 与 3.7%(25/682),P=0.000;0.6% (4/687) 与 2.1%(14/682),P=0.017]。结论 超声引导经腋静脉置管较传统体表定位法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针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置管过程中还可观察导管的走向,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提高了中心静脉穿刺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应用中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对68例尿毒症患者共留置颈内静脉双腔导管36根,股静脉双腔导管32根。观察两种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KT/V值等。结果: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留置时间为32±16天,明显长于股静脉插管19±13天(P〈0.01);血流量分别为250±30ml/分,210±40m1/分(P〈0.05),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堵塞发生率、感染及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低于股静脉插管;两者透析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较而言,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通道。  相似文献   

16.
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将103例病人在X线透视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输液港置入术,回顾性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防治对策。结果:101例病人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达98.06%,2例手术失败。发生相关并发症为19例(18.45%)。结论: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加强临床护理培训,可有效地降低中心静脉输液港置入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为更好的预防及控制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223例行肝癌切除术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结果 223例患者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者24例,感染率10.76%,其中静脉导管留置13例,占54.17%;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分别占41.67%、4.16%;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静脉高营养时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高于患者年龄<60岁、未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1~2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无静脉高营养时的感染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穿刺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是引起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后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主要与穿刺次数较多、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关,因而提高穿刺技巧以减少穿刺次数和减少导管留置时间是预防及控制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