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BM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EBMSD治疗的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学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各实验室指标改变,评价疗效。结果成功置入金属支架44例,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1.67%,其中行单支引流34例,左右双支引流10例。44例患者术后7天检查肝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明显低于术前(P0.01),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也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左右双支引流肝功能指标降低效果优于单支引流(P0.01),后并发症较轻,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对患者随访6~12个月,完成随访38例,失访6例,38例随访患者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率分别达到94.25%和73.39%。结论采用EBMS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左右双支引流效果优于单支引流。 相似文献
2.
肝包虫病病灶破溃内容物进入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是肝包虫病严重并发症之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为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微创而有效的方法。本文报道1例肝包虫病致梗阻性黄疸患者的ERCP诊疗及胆管腔内超声表现,以期为该类疾病的微创治疗以及与其他胆道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81岁,因右上腹痛、发热1周考虑为胆总管结石收住我科.患者既往有窦性心动过缓病史3年余,半个月前因头晕、胸闷行动态心电图(Holier监测),心率最快78次/min,最慢34次/min,平均48次/min,考虑为病窦综合征.查体:体温38.5℃,脉搏5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95/60 mmHg(1 mm Hg=0.133 kPa),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右上腹压痛阳性,其余未发现异常.肝功能:总胆红素62.96 μmol/L、直接胆红索42.98 μmol/L、间接胆红素19.98 μmol/L、谷氨酰基转移酶484 IU/L、碱性磷酸酶252 U/L,余值基本正常.胰功三项:淀粉酶112U/L、胰淀粉酶85.5 U/L、脂肪酶22.9 U/L. 相似文献
4.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3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临床上疑为胆总管狭窄患者EUS检查结果,并与B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患者临床资料、组织病理或细胞学诊断及随访结果(≥4 mo)综合确定诊断患者胆总管狭窄的良恶性,从而对比分析EUS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39例胆管狭窄患者中恶性病变30例,良性病变9例.EUS、MRI、B超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3%、76.9%、61.8%,三种方法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EUS最高(P0.05);EUS对胆管狭窄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81.2%、93.1%、90.0%;三种检查相比,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EUS最高(均P0.05);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9例患者中4例行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取得组织病理或细胞学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与EUS、MRI、B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USFAN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检查方法(P0.05).结论:EUS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率较B超、MRI高,其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应用情况,分析和探讨ERCP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胆总管结石ERCP患者360例,按年龄分组,其中≥75岁患者120例,60~75岁患者123例,≤60岁患者117例。记录患者ERCP操作及并发症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进行了377次ERCP,操作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高龄组患者进行ERCP操作能够取得和非高龄组一样的疗效,ERCP在各年龄段的操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肖小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2):179-180
内镜下活组织和刷细胞学检查对94例恶性胆总管狭窄患者的诊断肖小炜Subjectheadingscommonbileductneoplasms/diagnosis;biopsy;cytodiagnosis;主题词胆总管肿瘤/诊断;活组织检查;细胞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行内镜套扎止血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48例进行内镜套扎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做好手术配合的同时并加强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工作。结果48例患者均一次性套扎成功。18例行急诊套扎术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术后均止血成功。曲张静脉根治率为58.3%,曲张静脉好转率为41.7%。结论内镜套扎术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完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鼻胆管引流对急性梗阻性黄疸伴感染具有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已广泛应用。有报道 ,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放置塑料胆道支架一段时间后 ,胆总管结石缩小 ,支架对结石持续性磨擦和挤压起主要作用。我们回顾性总结了 37例因胆总管结石所致急性梗阻性黄疸伴感染 ,在放置鼻胆管前后 ,测量胆总管结石大小 ,以观察鼻胆管对结石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995年 8月至 2 0 0 0年 4月 ,因胆总管结石引起急性梗阻性黄疸伴感染 ,在不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的情况下 ,成功放置鼻胆管引流 (鼻胆管为 :OLYMPUSPBD 2 0Z ,PBD 2 2Z和PBS 2 3Z) ,共 37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方法对胆总管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间影像学怀疑为胆总管恶性狭窄的患者进行ERCP胆管细胞刷刷检,分别采用液基细胞学、传统细胞学方法进行细胞学标本制备,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的阳性率。结果疑诊胆总管恶性狭窄患者76例,经手术病理、细胞学检测及临床随访最终明确诊断为胆总管恶性狭窄的共65例。32例细胞学检测明确诊断的患者中,传统细胞学方法发现阳性17例(阳性率为26.2%,17/65)、液基细胞学方法发现阳性32例(阳性率为49.2%,32/65),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基细胞学较传统细胞学方法可提高ERCP胆管细胞刷刷检标本的阳性发现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胆总管可分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胰腺段胆总管有2/3在人体中是在胰腺头部的组织中贯穿通过,另1/3则在胰头部后面的沟内下行⑴。贯穿胰腺头部的胆总管往往比十二指肠上后段的胆总管稍细;如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引起中上段胆总管扩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重新评估胃小间质瘤(直径<2 cm)的潜在风险,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胃小间质瘤的处置策略。
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584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分析其潜在风险;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并与同期纳入的45例疑诊为胃小间质瘤而选择定期内镜超声(EUS)监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584例胃SMT中,间质瘤(239例,40.9%)最为常见,其中203例(84.9%,203/239)属于胃小间质瘤,核分裂象数均≤5/50高倍视野(HPF),但94例(46.3%)有EUS下不良因素,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EUS下不良因素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203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84个月,81.4%(144/177)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45例定期EUS监测的患者中,38例(84.4%)伴有胃肠道症状,随访期间84.2%(32/38)的患者诉症状未得到缓解,12例(26.7%)有较重的的心理负担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结论 胃小间质瘤合并EUS下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发生率升高。ESD切除胃小间质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理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治水平,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我们于1993年5月~1997年2月对172例胃癌患者由手术者亲自胃镜检查,收效显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2例,男131例,女41例。年龄27~76岁,平均53岁。部位分布:胃窦癌146例,胃窦癌累及胃体10例,胃体癌5例,胃体癌累及胃底贲门2例,胃体癌累及胃窦1例,胃底贲门部癌6例,胃底贲门部癌累及胃体1例,革袋胃1例。组织类型:高、中分化腺癌72例,低分化腺癌92例,粘液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2例。2.结果:本组胃镜病理活检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免T管引流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56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LTCBDE)组191例;三镜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LBEPS)组138例;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235例。统计3组患者性别、年龄、胆管直径、结石大小/数量等一般资料,比较手术及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数据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LTCBDE组、LBEPS组、ERCP+EST/EPBD+LC组3组间住院费用、引流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6.40、7.799、33.99、143.70、13.08,P值分别为<0.001、0.020、<0.001、<0.001、<0.001),且LTCBDE组较其他2组住院费用更低、排气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引流管拔除时间更短(P值均<0.05)。3组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结论3种微创方式联合免T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均达到了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的目标,其中LTCBDE组治疗费用最低及术后恢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食管及胃贲门部之肿瘤预后不良,五年生存率仅1~9.4%。半数病例在发现时已不能手术,而其吞咽困难又极需缓解。本文报道用新Celestin推压管治疗8例恶性食管狭窄和1例良性食管狭窄。该法死亡率低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我科在ERCP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子十二指肠镜胆总管结石取石手术治疗,取石效果好,且并发症少,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18,(12)
目的探究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EVL)后12个月内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EVRB)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内镜下证实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并行EVL治疗的首次出血的肝硬化患者120例,12个月内未再出血组患者73例,再出血组患者47例,分析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建立COX回归方程:h(t,X)=h_0(t)exp(0.053X_1+0.888X_6)(X_1=年龄,X_2=CTP分级),两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COX回归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COX模型。结果未再出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7岁,血红蛋白(Hb)平均为82.2g/L,血清白蛋白(Alb)平均为30.9g/L,再出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5岁,Hb平均为74.0g/L,Alb为29.0g/L。年龄、Hb、Alb、Child-Pugh分级(CTP分级)、腹水、非肿瘤性内脏静脉血栓、输血需求和门静脉宽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和CTP分级是EVL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χ~2=21.417,P0.01)。结论年龄、Hb、Alb、CTP分级、腹水、非肿瘤性内脏静脉血栓、输血需求和门静脉宽度是肝硬化患者首次EVB经EVL治疗后12个月内EVRB的预测因素。其中年龄和CTP分级为EVRB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