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手术适应证及评估其疗效。方法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其中中后外侧突出型82例,中央突出型2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78例。手术经后入路进行,采用椎间盘镜完成椎管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等减压步骤。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依据Machnab标准:优62例、良31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达87.7%,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椎体滑脱。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及并发症小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手术适应证及评估其疗效.方法 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其中中后外侧突出型82例,中央突出型2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78例.手术经后入路进行,采用椎间盘镜完成椎管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等减压步骤.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依据Machnab标准:优62例、良31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达87.7%,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椎体滑脱.结论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及并发症小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3.
后路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4月~2010年3月,我科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2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24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6.4岁.结果 1例因术中操作困难改为开放手术,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参照Macnab疗效评价标准,优27例,良13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95.2%.结论 MED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后路椎间盘镜(METRx)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晖  陈明  吴小涛  熊传芝  黄建华  吴昊 《解剖与临床》2004,9(4):276-277,279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TRx)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操作治疗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METRx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5例。结果:本组病人术后MRI检查显示突出椎间盘得以摘除,脊髓及神经根已获得充分减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全组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3%。结论:METRx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等特点,适用于除术后复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治疗老年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椎间盘镜对49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行髓核摘除术,记录术前术后疼痛视觉评分VAS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4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12±84个月)。随访最近一次VAS评分(3.02±1.10)(P〈0.01),疼痛较术前明显减轻。ODI指数:优良率为87.7%。结论利用椎间盘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良好,由于损伤小,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椎间盘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我院骨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术前术后2周VAS评分及术后1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IL-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近(P>0.05),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均<0.05),其血清LDH、CK、IL-6、CRP、ESR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后路腰椎间盘镜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路腰椎间盘镜(MED)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4年经MED治疗的45例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对45例患者共93个椎间盘进行了手术,平均住院时间14.8d,平均手术时间92min,平均手术出血量145ml,术后随访3个月至40个月,手术优良率为91.6%。结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MED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证,相对于单节段的MED手术,术前定位和术中操作更困难,严格的病例选择和全面的术前分析,辅以熟练的手术操作,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联合治疗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器(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传统常规开窗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CT检查、Macnab评分,判定该2种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术后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同时住院时间少于常规治疗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提高优良率和骨性融合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侧卧位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高风险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风险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侧卧位开窗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间对我院17例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侧卧位小切口开窗椎间盘切除手术,观察术中生命体征、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末次随访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14~62(37.5±12.1)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12(9.8±1.6),术后3个月JOA评分18~28(22.3±3.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4例,良2例,可1例。结论老年高风险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卧位开窗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手术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椎间盘镜)和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也较对照组明显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镜手术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其微创性更好,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及其改良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估PLDD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应用Nd:YAG激光进行常规单点髓核照射汽化19例和改良多点小能量髓核激光照射12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12~24个月随访,对二者的疗效进行比较。二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产生了显著不同的疗效。参照改良MacNab手术评价标准,常规PLDD术组19例,疗效优2例,良10例,差7例,有效率63%。改良PLDD术组120例,疗效优52例,良50例,差18例,有效率85%。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减压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术后复发率低。改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减少二次手术机会及其造成的痛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手术和住院费用,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椎体支柱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4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6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5例,年龄40~66岁,平均47.3岁.共80个间隙手术,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减压结合椎体支柱块椎间隙自体骨植骨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日本腰椎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6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中平均出血120ml,手术平均时间55分钟,平均住院时间7.9天.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激惹症状,1周后症状消退.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置入后12个月,平均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为9.60%,手术优良率94.0%.结论 该方法可以替代传统的开窗减压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低、复发率低等优点,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椎管彻底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中,中央管合并神经根管狭窄31例,单纯神经根管狭窄10例(其中3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41例均采取后路中央管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同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所有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术中视情况行突出物摘除。结果:术后随访6月~4a,平均2a。按JOA评分标准,本组疗效优32例、良6例、差3例。优良率93%。出现1例断钉(2.44%)。结论:在恰当把握手术指征、减压充分、内固定和植骨操作准确的基础上,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要点及有限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3月~2007年5月共用多节段开窗加神经根管减压的有限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24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报告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临床体征与影像学报告相一致。术后平均5.6年经腰椎X线动力位片判定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按NAKAI标准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124例均获随访8个月~7年,平均5.6年,疗效评定为:优68例、良37例、可17例、差2例,总优良率达84.7%。所有病例除有1例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及2例并发椎间隙感染外,其余均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出现,也无腰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多节段开窗的有限手术能在直视下切除椎间盘,彻底地松解神经根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采取一期前后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51.5岁;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X射线,CT或MRI检查提示颈椎被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术后定期复查X射线观察融合率和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情况,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5个月。JOA术后6个月评分为(12.88±2.47)分,较术前(6.41±1.28)分明显提高(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优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1%。全体病例植骨在三四个月后均获得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提示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早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提高骨科医生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01例青少年(≤2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较术前VAS、ODI评分的差异,观察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201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187例(93.0%)患者表现为腰背痛伴或不伴放射性疼痛,20例(10.0%)患者首诊时表现为下肢痛,97例(48.3%)患者在院外首诊时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34.8%)患者在发病前有外伤史。最常见的节段为L4/L5(101例,50.2%)及L5/S1(70例,34.8%)。其中140例患者通过椎间盘镜治疗,25例患者通过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6例通过开放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随访(22.9±11.7)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较术前VAS、ODI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镜手术、椎间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4.0%和8.3%。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经常被延误,加强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可帮助骨科医生进行相关病史询问,采取针对性体格检查及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微创手术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盘穿刺(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5年10月至2003年2月采用APLD手术治疗的3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结果 324例患者获得1~6年随访,优235例,良75例,差14例。优良率92.6%。无一例并发症。结论 经皮椎间盘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比常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基本保留了脊柱后柱的完整性,对脊柱稳定影响小,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发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修复方式的选择及各种治疗方法的预后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焦点。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修复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1990年1月至2014年1月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文章,在标题和关键词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或"Lumbar Herniated Disc,Surgical Therap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6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方式众多,主要有经典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腰椎植骨融合、经皮椎间盘髓核切除、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经皮化学髓核溶解、人工髓核置换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等治疗方式,文章对各种外科治疗方法、适应证、疗效及预后评估进行了回顾,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修复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后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成熟的修复方式,但此方法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特点,但此术式限制较多,操作难度相对较高,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硬性植入物的替代是新近发展出来的治疗方法,对于重症腰椎间盘突出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但是该术式的远期预后仍存在很多问题,且并发症较多,需要在替代材料及修复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并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重要方法是椎间盘切除,但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现象。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植入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的脊柱稳定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应用后路减压cage植入椎间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情况以及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后路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体稳定性。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后腰腿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椎间融合良好,优良率96.2%。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椎间不融合现象。后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症状缓解快、内固定坚强、椎间融合确切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对108例﹙160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椎间盘内臭氧注射、盘外胶原酶注射,同时在神经根出口处行药物治疗,术后配合休息及康复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按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总有效率占84.26%,其中显效64例占63.9%,有效27例占25%,无效17例占15.74%。在随访的患者中,术后复查显示突出或膨出的腰椎间盘均有不同程度回缩。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