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段某某,女,36岁,1987年6月27日就诊。患者诉心悸,胸闷,气短,痰中时带血已19年,半月前因感胃后见咳嗽,始为痰中带血丝,渐至大口咯血,血色呈鲜红或粉红色,曾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左心衰竭”。经服西药地戈辛及清肺泻肝、养阴凉血等中药数荆,未能见效。现证:精神疲倦,形寒肢冷,两颧紫红,口唇青紫,语声低微,呼吸难续,微咳无痰,常轻咳即咯出鲜血,甚则量可盈碗,心中惕惕而动,舌质紫暗,舌体胖嫩,苔白微腻,脉沉细而数。X线检查示左心房明显增大,食管向后移位。心电图见左胸导联出现增大的双相P波,提示左心房肥大。血常规及大、小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脉证合参,此为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附5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源性心脏病多见于男性吸烟,长期咳嗽的老年人。由于经常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我们从1987年开始采用以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主方,随症加减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真 《中医研究》2010,23(1):58-5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能助附子温经散寒。全方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或为表里双解之剂。仲景组方颇多巧妙之处,附子配麻黄,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通经络,活血行气,散寒通脉,通达上下。麻黄细辛合用,温太阳经腑,使经气通利,邪自表解;水道通调,寒湿自去,细辛、麻黄虽为发汗解表通调水道之峻品,今以附子为君,则无忧过汗亡阳,尿多伤阴之弊。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多因各种心肌性疾病直接损害窦房结所造成.临床以头晕、心悸、胸闷、胸痛、畏寒、乏力、脉迟、昏厥症候为主.西医除严重的患者安装起搏器外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中医辨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阳虚、气虚为主,标实为寒饮、血瘀壅遏心阳.以此论治,当振奋心阳.笔者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扶正助阳作用,治疗病窦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方中麻黄辛透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散寒止痛,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使发汗而不伤正,再加细辛通彻表里,外助麻黄解表,内助附子散阴寒,三味合用,而使温阳发汗并行,达到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6.
马丁  李淑兰 《陕西中医》1998,19(11):496-496
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腰腿痛56例,临床治愈49例,好转7例。提示本方有较好的镇痛止疼作用的关键,同时强调了附子煎煮时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例1、咽肿吕某,男,36岁。1958年3月12日就诊。咽喉肿痛25天,似有物阻于咽,但吞咽食物无阻。背部畏寒,心烦闷不安。舌微青紫,苔白腻。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淡红,未见脓点。诊为阳虚寒凝咽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命门,潜浮阳。药用:炮附子(先煎)、桂枝、茯苓、白术、防风、大枣、桔梗各15克,麻黄5克,北细辛、干姜各6克,肉桂3克。2剂。咽部诸症减轻,上方去干姜,加甘草10克,服药半月而愈。  相似文献   

8.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腰腿痛综合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越魁 《陕西中医》2005,26(8):765-765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通络、驱风活血散寒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腰腿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加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地龙、黄芪、桂枝、麻黄、附子、当归、川芎、细辛等)治疗慢性腰腿痛综合征30例。结果:总有效率90%。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益气通阳,活血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运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一些急、慢性病及难治病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并附验案5则。对临床工作者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秀风 《陕西中医》2005,26(7):618-619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制附片、桂枝、红参、赤芍、细辛、黄芪等);对照组41例服用阿托品片0.3mg,每日3次。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63.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方可增加窦房结的兴奋性,恢复正常心率。  相似文献   

11.
强宁侠  魏耕树 《陕西中医》2006,27(8):899-90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配合西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和益气活血中汤药(黄芪、丹参、红花、桃仁、三七粉、地龙、杏仁、茯苓等)治疗本病60例,并设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血液粘稠度及动脉血气分析方面均有显著变化。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益气活血,化痰平喘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70-27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的经典方剂,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相当广泛,为了更好地研究古方,现对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1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心内科常见病,以60~70岁老年人多见。自2003年3月~2006年4月,笔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50例本病轻症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58~80岁,平均66岁;病程3~5年45例,6~8年4例,10年以上1例;一过性黑蒙发作3例,有短暂晕厥史2例。全部患者行常规心电图和心电图阿托品试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基本方剂:炙麻黄6g,制附片10g(先煎30min),细辛3g,人参30g,生黄芪24g,桂枝3g,生地黄12g,淫羊藿12g,炙甘草6g。…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悦 《陕西中医》2003,24(4):292-29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 30例 ,采用中药汤剂 (桑皮、丹参、黄芪、冬瓜皮、桃仁、党参、葶苈子、云苓、桂枝等 )和西药抗生素、扩管剂联合治疗 ;对照组 2 6例 ,单用西药抗生素、扩管剂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提示 :本方法对本病具有强心利尿 ,改善肺通气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心律失常近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明  高卫平  程五中 《河南中医》2008,28(9):99-101
综述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近况。指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较好的改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43例,并与同时期西医疗法治疗40例对照。中西医结合组显效22例,好转16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8例,好转22例,无效10例。两组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治疗冷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喘息、咳嗽症状的中医疗效积分、治疗后肺功能的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结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治疗冷哮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以麻黄碱、伪麻黄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和干浸膏得率为检测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溶剂用量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最佳提取工艺为16倍量pH 2.0盐酸提取2次,每次2.5h.结论:多指标综合评定优化提取工艺更符合中医用药的整体观,优化的提取工艺方法合理可行,稳定可靠,具可操作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房劳外感发热30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房劳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每天1剂,水煎服。结果:痊愈28例,占93.3%;显效2例,占6.7%;无有效及无效病例。其中服药1剂两次后体温下降2℃者25例,占83.3%,服药2~3剂后热退者5例,占16.4%。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房劳外感发热也有较好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