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诊,即望诊、问诊、闻诊、切诊四种诊断方法。望诊是看病人的神、色、形、态等变化;问诊是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切脉则包括切脉和按诊。望、问、闻、切四种诊断方法,是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应用于临床,是辨证论治的第一步,是中医观察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望、问、闻、切四诊,各具特点,各有侧重。临床上,四诊必须配合应用,才能为辨证获得全面的、可靠的客观依据,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现将中医四诊的基本知识分望诊、问诊和闻诊、切诊三部分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甲诊即指甲诊病,血液流变学则是通过研究血流态势借以诊病的高新技术。我发现这是古典中医的望诊及现代实验诊断可喜的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3.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乃祖国医学辨证施治之核心.四诊之中,尤以望诊更为重要.望舌,是望诊中的一项,即通常所说的"舌诊",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赵孝鹏  王鑫  陈光艳 《甘肃医药》2013,(12):939-941
介绍裴正学教授接诊中老年患者循环、代谢、消化系统疾病、骨与关节疾患、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技巧.裴教授接诊患者常四诊合参,首重望诊,望诊内容以望形体、望面色、望肢态为主.次重问诊,问诊内容以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为主.此外,切诊也很重要,尤其在循环、代谢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诊断上.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医药是我国传统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巫术、巫医一家至神药两解,直至成为具有较丰富内容的民间医药的过程,现今布依族医药能诊疗的疾病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门类较齐全的分科病证,在诊法、治疗及遣方用药上形成了一定的民族特色。笔者多年调查整理发现,布依医诊疗小儿疾病在分类及遣方用药上较有特色,现对其做一概述。布依医对小儿疾病的诊法主要有望诊、摸诊、切诊等。望诊主要是望小儿的体态、面色及指纹的颜色,以辨其虚、实、寒、热的轻重及有无疳积,有时配合望眼睑与口唇的颜色来佐证。…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即望、闻、问、切。而望诊:主要靠看面相、形体;闻诊:主要是听呼吸和讲话的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及近期的各种症状和治疗史等;切诊:即是切脉,南方人叫把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呈本始,神明之腑也”。神明也就是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王豪 《求医问药》2006,(5):34-35
中医在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一般是指医生对患者的神志、形态、面色、舌象等进行观察分析,以便对其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在临床上,望诊的内容很广泛,笔者的家父就对人的甲印有较深的研究,通过观察甲印再合参其它四诊,即可快捷、客观、准确地辨别患者的寒热体质。该方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断是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前提。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即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以获得病情资料。它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象及望排出物等。《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诊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就望诊在中医妇科中的临证运用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清代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一书,是明清以来少有的望诊学专著。该书上承《内经》,详述望诊;形色合参,察形为先;推崇面诊,创分位图;重视舌诊,法汇寒温;参合脉象,辅以闻问。本书对于中医诊断学尤是其望诊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腹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应并以切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文章通过对腹诊的渊源、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来阐述,以便把握其地位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喻昌在《寓意草》中曾说:“治病必先识病”。要识病必须辩证。要辩证必先获得有关病情的详细而准确的资料,而要获得这些资料就必须通过“四诊”。所谓“四珍”,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具体来说,望诊是指用眼观看患者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变化;闻诊是用听觉和嗅觉诊察病人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是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现在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病体的一定部位上触摸按压的诊病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出一种能帮助中医临床医师进行单脏腑辨证的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收集患者的四诊资料,然后在中医诊断知识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取不同的备选辨证结果(证型),根据其能够解释四诊所得临床表现的多少进行排序,形成假设诊断列表,从中确定最终诊断结果。利用从中医诊断知识数据库中获取的96600种模拟证候群对该诊断方法进行验证。利用基于混淆矩阵的统计学方法评估望、闻、问、切等单个诊断手段、二诊(望诊和闻诊)或三诊(望诊、闻诊和问诊)结合及四诊合参的准确性。结果:问诊的准确度(89.7%)最高,其次为望诊(70.7%)、闻诊(59.9%)和切诊(56.1%)。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的排序相同。各单个诊断方法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相近且较高(〉99%)。四诊合参的准确度(93.2%)、敏感度(86.5%)和阴性预测值(88.1%)最高,同样,四诊合参亦具有较高的特异度(99.9%)和阳性预测值(99.8%)。与望、闻、问、切等单个诊断手段以及二诊或三诊结合诊断方法相比,四诊合参的诊断性能更高。结论:该证候诊断方法获得了统计学证据支持,可用于帮助中医临床医师依据脏腑理论进行单脏腑辨证诊断。  相似文献   

13.
明清医家对中医四诊全面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四诊并重的思想虽早在《难经》中就已明确,但在临床上全面推行当属明清时期。明清医家对只重脉诊的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有关问诊、闻诊特别是望诊内容有了较大的增加,望诊在诊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舌诊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在临床上更加受到重视。由此,既往独尊脉诊的局面才得以打破,四诊合参、四诊并重才真正得以全方位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诊法”实验课的设想青海省联合职工大学卫生学校高炳英“四诊”是基础理论与临床之间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不但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望诊、切诊,不进行直观教学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过去,上课只讲理论,而实际观察仅靠几次临床...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检体诊断是医生对被检查者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后,对健康或疾病提出的判断。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听诊器、叩诊锤等)检查被检者身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方法诊查疾病,西医则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五种基本方法,现综述分析如下。1中医"四诊"望诊在诊断上占有重要地位,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舌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之一.临床实践证明,通过望舌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及病变所在,据以辨证论治,故为古今中医工作者所重视.本文试就舌与脏腑的关系做一初步探讨,作为学习祖国医学的浮浅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病,全凭四诊为依据,而四诊之中,望诊居其首,望诊又以“舌诊”为重,舌边出现齿痕,是“舌诊”上常见的征象。在临床辨证上,一般以舌现齿痕以为内虚,其实并不尽然。  相似文献   

18.
甲诊临床浅识孙咸茂,黎涛,赵辉(青岛市401医院266071)关键词甲诊,望诊,临床应用甲诊属中医望诊范畴,源于《内经》,发扬于后世。《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灵枢·天年...  相似文献   

19.
统计210种民国医药期刊中有关中医诊法文献198篇,按性质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普及常识、著作讲义等3大类。从文章内容来看,综合性文献74篇,占文章总数的37%;望诊20篇,占文章总数的10%;闻诊6篇,占文章总数的3%;问诊11篇,占文章总数的6%;切诊87篇,占文章总数的44%。脉诊是传统中医特色诊法,研究较多,脉诊文献占绝对多数。理论研究的文章多用西医知识解释中医原理,并且主张参用西医器械诊断疾病,是为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汪涛  赵英强 《开卷有益》2007,(10):32-33
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传统的"四诊"之中,属于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