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首次CT检查时间与梗死面积大小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常规头颅CT扫描,根据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大小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轻、中、重型并进行相应CT检查时间对照分析,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382个病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12.57%,6小时内为28.27%;其中脑梗死面积≥3cm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38.81%,6小时内CT检查率为79.10%;面积1cm-3cm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14.42%,6小时内为34.62%,面积≤1cm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3.32%,6小时内为9%。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按临床表现轻重分组统计:重型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36.62%,6小时内为64.79%,中型组3小时内CT检查率为15.56%,6小时内为35.87%,轻型组3小时内CT检查率为3.62%;6小时内为13.24%。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病灶≤1cm组病例中6小时内得以CT检查者,其病灶多位于脑干及基底节区。结论: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检查时间在6小时内较低,其影响因素有病灶范围,症状体征轻重及病变发生部位。 相似文献
3.
高旭光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10):68-69
造成吞咽困难的原因很多,除常见的食管本身器质性病变外,还有其邻近组织和器官的病变所引起。近年来.我们收集了14例由食管周围病变引起的吞咽困难病例,重点讨论其X线征象。 相似文献
4.
5.
超急性期脑梗死CT扫描及阅片技巧(附1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超急性脑梗死病例,64例应用常规CT扫描,82例采用颅窝去伪影软件5mm薄层扫描。对CT平扫图像均采用常规阅片方式和CT影像工作站反转功能读片。结果:CT平扫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两种不同扫描方式的阳性率分别为20.31%和47.56%(P〈0.001);局部脑肿胀征应用不同阅片方式阳性率分别为45.2%和46.58%(P〉0.05);脑实质低密度征应用不同阅片方式阳性率分别为19.18%和45.21%(P〈0.001)。结论:CT平扫对半数以上超急性脑梗死病例可做出诊断,应用薄层扫描及CT影像工作站的反转功能读片,可明显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正常吞咽和吞咽困难的X线录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正常吞咽和吞咽困难的X线录像研究庄奇新,尚克中,严信华吞咽困难(Dysphagia)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寿命延长、咽喉部插管(气管插管、内镜)的增加,患吞咽困难者显著增加。吞咽困难的病因一分复杂,本研究用X线录像法揭示了正常吞咽和吞咽困难者口期和咽期... 相似文献
7.
8.
自吞消化道异物病例并不少见,但对于谎吞X线阴性异物者必须予以排除,并对确有异物者明确定位以利于临床进行治疗。普通X线检查往往难以解决上述问题,用双对比造影方法进行检查,其结果比较满意。材料与方法须经检查确定有否消化道异物者108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均为男性。所有108例病人均先作常规腹透或摄腹平片。其发现阳性异物者有吞1~2枚长铁钉者13例,吞服4~12枚短铁钉者38例,吞服若干枚大头针者23例,吞服金属汤匙柄者7例,主诉吞服阴性异物而普通腹平片未发现异物者有:吞塑料调羹柄者7例,吞碎破… 相似文献
9.
10.
11.
王学成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5,6(5):246-248
目的 探讨成人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像特点.方法 分析30例成人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 脑叶梗死17例,基底节-内囊区梗死13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3例,脑内血肿3例,脑疝5例,出血性脑梗死2例.结论 CT发现成人外伤性脑梗死的最佳时间是外伤后24 h~6 d,梗死多伴有颅脑损伤的其他CT表现,临床结合动态CT观察是诊断成人外伤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外伤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方法:对39例头颈部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行横断面螺旋CT扫描,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根据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2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呈小片状腔隙性低密度区;Ⅱ型(18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为脑叶梗死呈扇形低密度区,与大脑前中后供血动脉或颈内动脉分布一致,范围较大。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准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分析两型脑梗死的不同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脑囊虫病的CT诊断(附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临床资料完整,并经实验室检查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结果:本组60例中,脑实质型39例;脑室型5例,并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表现;脑膜型11例;混合型5例,各具不同的脑囊虫病CT表现。结论:CT诊断脑囊虫病,特别是发生钙化的脑囊虫病具有优势,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大脑中动脉区脑梗塞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塞急性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及其在不同治疗期TCD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49例患者入院前后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塞者,入院后1周内、第2周及第3周行TCD检查。结果①MCA区脑梗塞后病侧MCA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病灶对侧(P<0.01);双侧大脑前动脉(ACA)Vm高于对照组(P<0.05);病侧MCAVm>ACAVm的生理关系消失。②MCA区梗塞中主干及深穿支梗塞MCAVm下降明显(P<0.05)。③TCD间断观察揭示MCAVm随有效治疗而增加。结论TCDVm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脑梗塞的部位、临床治疗选择和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选取2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常规CT平扫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15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9例未见异常,后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为急性脑梗死.脑CTP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32例脑CTP灌注异常,2例脑CTP灌注正常,脑CTP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明显改变,病灶侧与对照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T平扫的敏感度44.11%,特异度71.42%;CTP的敏感度94.11%,特异度100%.结论 脑CTP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定量分析可区分中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及脑梗死多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在随访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成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行CT扫描,初诊时采用常规剂量组即A组(130kV、240mAs),复查时使用低剂量扫描条件,管电压使用110kV ,即B组(110kV、150mAs)和C组(110kV、100mAs)。并通过双盲法对三组图像的优良率及噪声值进行评价,比较图像质量。并记录三组图像的CTDIvol值和DLP值,对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B组和C组的CTDI‐vol值分别为24mGy、16mGy ,分别较 A 组(56、7mGy )下降约58%、72%,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B组和C组图像噪声值均略高于 A 组,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110kV、150mAs、110kV、100mAs)在成人脑梗死、脑出血复查中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
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3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同期收治的122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5)、脑血管病家族史(OR=1.139)、高血压(OR=1.333)、高纤维蛋白原(OR=1.366)、脑白质疏松(OR=1.488)是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脑梗死组的危险因素种类明显多于初发脑梗死组(P〈0.05)。复发脑梗死组与初发脑梗死组梗死灶大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复发的时间多在初发后1年内和5年后。结论脑梗死的复发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危险因素越多,复发的机率越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管电压为70 kV时不同管电流及采集频次对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CTP)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及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临床可疑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A、B、C组均50例,D组40例,均在发病6 h内行双源CT平扫及70 kV管电压颅脑灌注成像。A组管电流120 mA,B组和C组管电流均为100 mA,D组管电流80 mA。A、B、D组采集频次21次,C组采集频次17次。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评价图像质量,记录有效剂量(ED)。各参数组间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组CTP伪彩图灰质和白质灌注参数(CBF、CBV、MTT及TT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整体图像质量及颈内动脉图像噪声评级高于D组(P<0.05);A组颈内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高于B、C组(P<0.05);B、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均高于D组(P<0.05)。CT平扫及A、B、C、D组的ED分别为1.10、2.11、1.76、1.42、1.4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C及D组的E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16.6%(0.35/2.11)、32.7%(0.69/2.11)及33.6%(0.71/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低剂量双源CTP阳性率为93.5%(172/184),CT平扫阳性率为52.2%(96/184);对于超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低剂量双源CTP阳性率为72.1%(31/43),CT平扫阳性率为16.3%(7/43)。结论70 kV管电压CTP,适当减低管电流(100 mA)及采集频次(17次)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求。相较于CT平扫,低剂量双源CTP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