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按其主要特征应属于血液病。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目前国家上广泛采用1984年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进行分类,将队红体旬为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血虫体属也称附红细胞体属。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体各有其名,实际上是种名,如锦羊附红体、温氏血虫体、猪附红体、牛附红体、人附红体等。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附红体有14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人群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状况.方法 按照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地处中心城区、城郊结合区、郊区的3个区各抽取4个村或居委会作为调查点,血涂片镜检附红细胞体.结果 共调查1603户的3003人.人群附红体的标化感染率为17.81%,3个区的标化感染率分别为29.50%、11.89%、7.7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6.34,P<0.05),且有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降低的趋势(χ2=173.88,P<0.05);男女感染率(经年龄标化)分别为16.50%和19.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5);年龄组感染率中以10~19岁组最高,与其余年龄组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3.59,P<0.05).感染人群总的平均感染度为1.66%,3个区的平均感染度分别为2.06%、1.20%、1.04%(F=8.19,P<0.05);年龄、性别感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P>O.05;t=1.76,P>0.05);感染者具有家庭聚集性分布(χ2=96.95,P<0.05).结论 上海市人群中存在附红细胞体感染,主要表现为轻度感染,且具有地区、年龄分布差异和家庭聚集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反刍兽源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 ,研究附红细胞体的感染途径及在小鼠体内的消长规律 ,试图建立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经小鼠腹腔、皮下接种含有附红细胞体的奶牛、山羊血液 ,脏器悬液和接触感染。结果 四种接种方法均获成功 ,附红细胞体在小鼠体内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感染后第 8天附红细胞体在小鼠的血液可以查见。感染后第 15~ 18天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达到高峰。感染后第 2 0d附红细胞体逐渐消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见感染小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可以用小鼠建立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模型。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方式有以下几种 :腹腔、皮下接种、接触感染。  相似文献   

4.
人畜间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提示,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县畜间广泛流行。牛、猪、羊、驴、鸡均可感染发病,人间感染发病通过对部分重点人群和正常人群调查情况尚未明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剂量人工接种,尝试用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移居高原(海拔3700m)的成年家兔,观察高原环境下人附红细胞体是否感染家兔及接种方式与剂量对感染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移居高原适应30天以上的成年家兔,经耳静脉、腹腔、皮下接种人附红细胞体,之后连续30天检测相关指标。结果三种接种方式均可成功感染家兔,接种后第4~9天在成年家兔血液中可检测到附红细胞体,接种后第15~16天附红细胞体感染率达到高峰,接种后第28天附红细胞体逐渐消失;不同接种方式、剂量可致感染窗口期不同,耳静脉接种较其他方式接种窗口期早3天出现,高剂量接种较低剂量接种窗口期早2天出现;不同接种方式、不同接种剂量附红细胞体高峰期和消失期的出现基本相同。结论高原环境下人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家兔,接种方式与剂量对感染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人附红细胞体在肿瘤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并初步分析感染因素。 方法 2016年8月—2018年7月从就诊人群中随机抽样,获得肿瘤组106人和健康体检组114人,采集EDTA-K2抗凝全血,采用瑞氏染色法和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对标本进行染色,以二者皆为阳性确定为人附红细胞体感染,并收集年龄、性别、血细胞计数、干预治疗情况等信息,运用χ2检验对阳性率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 肿瘤组和健康体检组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分别为33.02%和1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045,P<0.001);肿瘤患者组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在不同系统肿瘤、是否经过干预治疗、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因素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白细胞计数增加组中感染率出现了增高的趋势(χ2=2.885,P=0.089),健康体检组中儿童与成人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2,P>0.05)。 结论 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附红细胞体感染,但肿瘤患者比健康体检者更易感染人附红细胞体;肿瘤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加可能存在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的情况;肿瘤患者人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与是否经过干预治疗、肿瘤系统类别、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年龄、性别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健康体检者人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高原环境条件人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状况及人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常规涂片、固定、染色、镜检方法检测了西藏7地(市)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血样3214份及23例住院附红细胞体病患者血样或骨髓标本中的附红细胞体.结果 3214份标本附红细胞体总感染率为3.2%,男性、女性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分别为3.3...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鼠的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其红细胞的相关免疫因子变化。方法使用带有阳性猪附红细胞体的血液,在小鼠体内建造红细胞感染模型;在第1、2、4、6、8日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小鼠体内CD35、CD58和CD59水平。结果感染组小鼠在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第1、2、4、6、8日,红细胞表面的CD35水平呈下降趋势[(55.19±0.03)%、(54.91±0.06)%、(53.87±0.06)%、(54.18±0.06)%、(54.61±0.07)%],对照组无变化[(55.68±0.04)%、(55.66±0.05)%、(55.67±0.06)%、(55.68±0.05)%、(55.67±0.05)%],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4、6、8日血浆CD35[(55.39±0.02)%、(58.99±0.63)%、(58.01±0.05)%、(55.46±0.04)%、(54.92±0.03)],CD58[(17.79±0.03)%、(22.87±0.05)%、(20.91±0.04)%、(18.19±0.03)%、(17.33±0.01)],CD59[(17.19±0.02)%、(22.87±0.05)%、(21.07±0.05)%、(17.58±0.03)%、(17.31±0.02)]水平呈现上升到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第2日达到最高值,对照组CD35[(54.08±0.03)%、(54.11±0.02)%、(54.11±0.03)%、(54.09±0.02)%、(54.11±0.04)%]、CD58[(17.15±0.05)%、(17.15±0.03)%、(17.17±0.02)%、(17.13±0.04)%、(17.16±0.01)%]、CD59[(16.86±0.01)%、(16.81±0.09)%、(16.83±0.05)%、(16.85±0.04)%、(16.85±0.03)%]无变化,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在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红细胞表面的CD35、CD58、CD59水平下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可能影响机体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用附红细胞体分别感染FMMU白化豚鼠和普通花色豚鼠,同时测定两组豚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探讨FMMU白化豚鼠的免疫学特性与病原体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MMU白化豚鼠对人附红细胞体比普通花色豚鼠敏感。封闭群FMMU白化豚鼠有独特的免疫学特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普通花色豚鼠,对病原体敏感性高于普通花色豚鼠,更适于建立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急进高原人群附红细胞体感染白细胞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从内地不同地区急进高原人群和其在高原环境中居住半年后白细胞内感染附红细胞体的对比分析。方法取富含白细胞的抗凝血液1份,加蒸馏水或1%HCl2份稀释混匀,使其溶血10min,取15μl制作压片然后用油镜观察。结果从陕西、河南、四川、江苏省急进高原人群3天内附红细胞体感染白细胞率为31.60%,经过高原环境中生活工作半年后的调查,附红细胞体感染白细胞率为60.41%。结论高海拔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与附红细胞体感染白细胞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因为随海拔的升高,人体免疫力抗感染能力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兔防御素基因进行分析,消除大肠杆菌不表达或低效表达密码子。同时利用相关软件对基因进行分析,消除可能影响融合基因表达的一些因素,构建兔防御素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载体。通过初步表达分析,融合蛋白表达量为菌体总蛋白的27.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小鼠胚胎内胚层细胞和鸡胚提取物(CEE)对兔胚胎干细胞早期培养的影响。方法用全新的方法对兔胚胎干细胞的建系条件进行探讨。将分离到的囊胚期内细胞团接种到丝裂霉素C灭活的小鼠胚胎内胚层细胞饲养层和几种不同的培养液构成的培养体系中,观察内细胞团的贴壁和生长状况,并对由内细胞团生长出的具有胚胎干细胞形态的细胞集落进行传代。结果以灭活的小鼠胚胎内胚层细胞作为饲养层,以78%D-MEM/F-12+20%Knockout SR+2mmol/L L—Glutamine+1%MEM NAA+O.1mmol/L β-mercaptoethanol+8ng/ml hrbFOF+2%CEE做培养液,兔内细胞团可以很好的贴壁,生长成具有标准的胚胎干细胞(ESC)形态的细胞集落。结论小鼠内胚层细胞和CEE联合使用可以很好的支持原代兔胚胎干细胞(RESC)的生长,小鼠内胚层细胞和CEE中可能含有某些抑制RESC分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手术切断圆韧带和支持带的新术式以中断血供法制作兔Perthes病模型,并对其作X线、MRI和病理学研究。X线、MRI和病理学研究结果均表现出与Perthes病相似的特点。表明该方法所制模型成功重复了Perthes病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直接分离和体外培养的继二代有色素家兔虹膜色素上皮(IPE)细胞移植于无色素家兔视网膜下间隙后的存活状况。方法分别选用经酶-显微解剖-酶分离法直接分离的有色素家兔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和经过体外培养至继二代的有色素家兔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制成相同密度的IPE细胞悬液。采用术中检眼镜定位的外路移植法将其植入无色素家兔视网膜下间隙。术后每日直接检眼镜观察眼底,并分别于术后的第1、2、4、8、12、16周对兔眼移植区作光镜检查。结果两种不同方式制备的有色素家兔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均可在无色素家兔视网膜下间隙存活。其中,经体外培养的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后呈较均匀的单层排列。植入的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在观察期内均未见明显炎症和排斥反应。结论检眼镜定位的外路法可以将供体家兔IPE细胞成功移植在受体眼视网膜下间隙,经体外培养的继二代家兔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存活形态好于直接分离的家兔虹膜色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E加硒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生素E(VE)加硒(Se)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的防治作用。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导家兔形成AS,在致AS同时和致AS后分别通过口服途径补充VE和Se,通过对兔毛周围动脉、心肌Se含量及周围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检测与分析,系统、深入地探讨了VE和Se对AS的防治作用。结果:①通过预防和治疗途径口服补充硒可同等程度地提高兔毛、周围动脉、心肌中Se含量;②口服途径补充VE和Se可从程度上和数量上减少AS的形成,预防和治疗作用强度无差异,但AI值的减少无统计意义;③兔毛、周围动脉、心肌Se含量与AI值无相关性。结论:VE加Se有一定的抗AS作用,治疗和预防作用强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WHONET4”软件监测大肠杆菌对几类常用抗生素在1995年~1998年4年间耐药性的变迁。方法 采用常规鉴定技术鉴定细菌,K-B法测定抑菌环直径,利用“WHONET4”软件对结果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 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在1996年和1998年的耐药率有显著差异(P〈0.05),丁胺卡那其他年份的耐药率及其他六种抗生素各年份间的耐药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庆大霉素、先锋V、头孢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应用预先把家兔睾丸温度降低,然后再给以超声波作用的方法,观察超声波非热效应对睾丸生精上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睾丸温度不升高时,超声波对睾丸生精上皮仍有明显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小梅  沈颖 《北京医学》2008,30(1):32-34
目的 分析目前儿童泌尿系感染致病菌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2000年3月至2005年10月住院的泌尿系感染患儿尿培养结果,根据药敏试验分析致病菌中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本组326例患儿中,尿培养共分离出582株菌株,其中大肠杆菌菌株234株,占40.2%,大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达17.1%;药敏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耐药率已达46.5%~84.9%;对呋喃妥因及部分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定耐药性为29.0%~39.7%,抗生素在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后可使耐药率下降(P<0.01).结论 大肠杆菌是儿童泌尿系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较严重,应尽量根据细菌药敏结果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大肠埃希氏菌建立新西兰兔输卵管慢性炎症模型。 方法 制备3?09/ml的混合菌液(大肠埃希氏菌:金葡菌:链球菌按2:1:1体积混合)和3?08/ml大肠埃希氏菌混悬液。18只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三组,其中正常组2只、混合菌液实验组8只、大肠埃希氏菌液实验组8只。通过经阴道宫腔插管灌注术分别将混合菌液和大肠埃希氏菌液注入两组实验兔体内。于菌液宫腔灌注术后第5、10、15、20天观察大体标本及光镜下输卵管炎症形成情况。结果 混合菌液组和大肠埃希氏菌液组兔均于灌注术第15天呈慢性输卵管炎症改变。 结论 两种建模方法均具有接近人体感染途径、成模率高、操作简便的优点,是建立输卵管慢性炎症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