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预后不良的心律失常。人群发病率为0.5%~1.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不仅可以产生各种症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从而增加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由于药物治疗房颤效果一直不理想,近几年出现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失去收缩力,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并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电生理重构,故应尽早复律。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房颤发生率约0.4%~0.9%。本文通过对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急诊观察收治的20例静脉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心律失常,指心房规律有效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频率达350~600次/分的无序颤动波,心房有效的机械功能基本丧失,伴快速而不规律的心室收缩引起心室泵功能下降,常伴有心房附壁血栓的形成及外周器官血栓事件的发生。据统计,我国人群中房颤的总发生率约为0.77%,并随年龄而增加:60岁以下人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是心房快速不规则的异位心房起搏点的乱颤,心房丧失了有效机械收缩,频率为350~600次/min。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老年性房颤是指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绝大多数老年人房颤都有器质性心脏病改变。现将我们1995—2003年26例老年性房颤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房颤是一种最常见且有临床意义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特点为心房活动不协调,继之心房功能恶化。在心电图(ECG)上,房颤表现为正常的P波被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振荡波或纤维颤动波所取代。如果房室(AV)传导正常,则伴有不规则的、频繁的快速心室反应。在一项系列观察中,房颤占心律紊乱住院患者的1/3。一般人群房颤的患病率大概为0.4%-1%,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至80岁以上则增长至8%。房颤会增加中风危险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房颤作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前收缩,居第三位,室率大于100次/分称为快速心房纤颤。快速房颤使心输出量至少减低25%,出现乏力、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引起体循环栓塞,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心脏的变频性效应降低,从而对刺激和运动的适应能力下降;甚至可诱发室速、室颤,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对75例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观察,作出病因分析及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在西方国家,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在4%左右,而80岁以上人群中10%有房颤,而且发病率逐年增长,我国的统计数据与之相近。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或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主要表现为“心跳异常的紊乱”致使心输出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0岁以上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发病率约为2‰。超过60岁的人群有1%发现房颤,年龄大于69岁房颤的发生率超过5%,8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达10%。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临床上遇到的房颤患者势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9.
刘维琴  杨娟  牟霞 《贵州医药》2013,37(1):89-91
心房纤颤(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欠佳。研究表明,心房电重构是房颤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心房肌动作电位时间(APD)和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缩短是电重构的基本特征,而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是心肌细胞电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指心房不能整体同步协调地收缩和舒张,而呈现高频率的不规则颤动或蠕动。房颤若能自动停止,且持续时间小于7天,为阵发性房颤,约占该病的33.7%;若不能自动停止,但持续不到一年,为持续性房颤,约占16.7%;持续1年以上,为持久性房颤,约占49.5%。  相似文献   

11.
黄冬 《家庭用药》2021,(12):26-2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指心房每分钟60~100次的规律收缩活动被完全不规则的快速颤动所取代,心房颤动频率可达每分钟350 ~ 600次,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杂乱无章的纤颤波 房颤危害知多少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房颤患病率约为0.74%,60岁以下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以上男女患病率分别上升至1.83%和1.92%.  相似文献   

12.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病是十分常见的,它几乎常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有时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发展,非药物治疗房颤的手段逐渐增多,除射频消融外,已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定义心房纤颤是指心房持续不断的快速而微小的颤动。颤动的心房完全丧失收缩的能力,使心房经常处于舒张状态,放心室舒张期充盈度下降。心房纤颤时,若心室率缓慢者,心室充盈度可以下降5%,若心室率快速者,心室充盈度下降25%。按房颤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有无心血管或其它疾病分为:阵发性房颤,特发性房颤(孤立性房颤),慢性持续性房颤。1.l阵发性房颤的定义房颤在数秒、数分、数小时或持续2天自然消失[l]。1.2特发性房颤的定义病史、体检、胸部X线\12导联体表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心血管或其它疾病[1]1.3…  相似文献   

14.
心房纤颤的流行病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其患病率在1%左右,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1]。目前,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亦呈逐渐增高之势。房颤本身通常不是一种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但房颤对人群死亡率、致残率的影响非常显著。房颤可引起心悸、头晕、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等不同的临床症状,且由房颤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房颤已成为21世纪新的心血管流行病,并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加强对房颤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5.
盐酸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一大并发症,笔者应用盐酸胺碘酮对65例心房纤颤患者进行了复律治疗,经观察,认为盐酸胺碘酮的冠心病合并的房颤复律效果优于风心病,心肌炎及心肌病导致的房颤,统计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总有效率88%,风心病及其他病组总有效率51%,X^2=10.5(65)〉7.88(0.05)P〈0.0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包括血栓栓塞性脑卒中、心力衰竭、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心房的自主神经重构、电重构和心房结构重构共同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其中心房内在自主神经重构在房颤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他汀类药物对心律失常的...  相似文献   

17.
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心房纤颤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房颤的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自觉心跳不规则,可伴有心功能不全,阵发性房颤可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房颤发生数小时,已有心房电重构,心房内可能已经形成血栓,并发体循环衰竭的危险性很大。  相似文献   

18.
有报告显示我国14个省自然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为0、61%,且有随年龄显著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达7、5%;房颤病人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2.1%,而非房颤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仅为2.3%。房颤可使心排血量下降,长期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可导致心动过速型心肌病,影响患者的预后。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效果远不令人满意,房颤的复发率约50%.且有严重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因此介入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的房颤发生率为3%-16%。主要发生于梗死后一周,其发生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心肌量大,导致左室功能损害较严重,同时年龄大也可引起心脏生理舒张功能减退,加重心功能损害,使心房排血受阻,压力增大,心房扩大,心房电不稳定,易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持续心率失常中最为常见,总发病率达到0.4%,其中大部分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为1%,而75岁以上人群则可达10%。当心房颤动时人体心房激动的频率接近300~600次/分,并且表现为不规则的快速颤动状态,使心房的收缩功能几近消失。本文依照心房颤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患者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治疗,以探究房颤患者的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