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正畸治疗对前牙反颅面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前牙反(牙合)特别是Ⅲ类骨性反(牙合)患者的异常颅面生长型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生长趋势。研究前牙反(牙合)矫治后颅面形态生长变化的意义,在于探讨矫治能否改变前牙反(牙合)异常颅面上长型;前牙反(牙合)矫治后的复发与颅面上长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前牙反(牙合)矫治后颅面形态的生长预测等。文章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由于Ⅲ类错颅面形态的表现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目的是探讨骨性前牙反儿童颅面形态的类型。研究对象为10~13岁骨性前牙反患者,共69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11.6岁。通过反映颅底结构、上颌和下颌骨长度、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牙及牙槽、软组织形态的19项头测量指标的样本聚类分析,将本组病例儿童的颅面形态划分为四个亚类,其中上颌发育不足、下颌长度正常,但位置前移以及前下面高不足是儿童骨性前牙反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结果表明在分析骨性Ⅲ类错时,应结合多项头测量指标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为临床选择矫形治疗适应证和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头帽颏兜在前牙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帽颏兜用于矫正前牙反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前牙反的矫形方法 ,但长期以来 ,人们对头帽颏兜的疗效充满争议 ,影响了它的合理使用 ,下文将就头帽颏兜的疗效进行综述 ,以帮助临床医生建立合理的使用方法。1 头帽颏兜对颅底、上下颌、牙、颞下颌关节的影响1 1头帽颏兜对颅底、上颌和上牙列的影响通常认为头帽颏兜对颅底、上颌的矢状发育无影响[1-5] ,但也有作者认为头帽颏兜的作用力可通过上下牙列的咬传递到面中部 ,导致面中部出现生长改良[6] 。就垂直向而言 ,当力的方向朝向颞下颌关节时 ,尚未见抑制上颌垂直向…  相似文献   

4.
儿童骨性Ⅲ类错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Ⅲ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 ,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 ,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 ,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 ,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 ,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一、颅底形态的异常通常认为颅底结构决定髁状突的位置 ,而髁状突的生长方向影响下颌生长旋转。颅底影响下颌骨旋转的机制为 :颅基角小时 ,髁状突靠下和前 ,使下颌前移并发生前旋 ,反之则后移…  相似文献   

5.
以正常为标准,根据上、下颌骨突度及下颌平面角大小将西安地区40名乳前牙反的颅面形态分为6型,面部垂直发育分为3型,并与替期及恒牙期改变相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的颅面形态类型及面部生长型其骨面型的异常程度不同。2、无论哪一类型的反,均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恒牙早期前牙反患者的颅颌面硬组织形态特征。方法:采用专门建立的颅颌面形态有限元分析系统,对80例恒牙早期前牙反患者的颅颌面硬组织形态特征进行二维分析。结果:反组患者各单元的大小变化均小于形状变化。男女反组后颅底均有异常,后颅底均有一定程度的逆时针旋转;男女反组上面部及上颌骨发育不足;男女反组下颌骨中,以颏前上部大小变化和形状变化最大,各单元均有不同程度的逆时针旋转。结论:骨单元形状的异常变化和不利的旋转方式是前牙反颅颌面形态的重要特征,也可能是反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畸治疗对前牙He颅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正畸治疗对前牙反He颅面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前牙反He特别是Ⅲ类骨性反He患者的异常颅面生长型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生长趋势。研究前牙反He矫治后颅面形态生长变化的意义,在于探讨矫治能否改变前牙反He常颅面生长型,前牙反He矫治后的复发与颅面生长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前牙反He矫治后颅面形态的生长预测等,文章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面部生长型正常的前牙倾斜度,以及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前牙代偿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对158例正常及24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前牙倾斜度相关的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并研究其代偿特征。结果1)正常垂直生长型中上下颌前牙相对舌倾,水平生长型中上下颌前牙相对唇倾。2)与正常不同生长型均值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颌前牙在不同生长型中相对于正常均唇倾,下颌前牙在垂直生长型和平均生长型中相对于正常唇倾,在水平生长型中没有变化。结论在临床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生长型及牙代偿特征,选择相应的矫治方法和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9.
乳前牙反的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乳前牙反(牙合)是乳牙期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儿童颅面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因而被列为乳牙期必须立即矫治的错(牙合)之一。由于乳前牙反(牙合)的矫治一般比较简单,因而往往容易忽视对其颅面结构及发病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有关系统资料至今所见不多。为了使临床矫治更有针对性;同时,鉴于乳前牙反(牙合)是反(牙合)发育的第一阶段,为了全面地认识反(牙合)的发生、发展,有必要对乳前牙反(牙合)的颅面异常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谷岩 《口腔正畸学》2009,16(1):54-56
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一直是正畸学界的热点话题,其治疗计划的确立、方法的选择以及长期稳定性的预测都与对前牙反殆的生长发育潜力,即前牙反(牙合)个体生长量及生长方向密切相关。此外,确定生长发育所处的阶段对于前牙反(牙合)正畸治疗开始时间及治疗后的保持时间也有重要意义。尽管造成前牙反(牙合)正畸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很多,如诊断错误、矫正器的不正确使用及不恰当的矫正技术等,但是正畸医生却不可否认在正畸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颅颌面的持续的生长发育潜力,也可以是导致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计算机处理模块,在去除影响利用模板法正确诊断前牙反(牙合)的因素后,将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个体图与模板图重叠,进行测量,定量显示颅面结构特征.方法通过建立多个模板图、去除下颌功能性前移、统一垂直向代偿能力、选择最适模板、统一面型大小等方法去除影响诊断的干扰因素;将个体图按照以X轴及S点为重叠点线,平行X轴、以Ptm点为重叠点,平行X轴、以A点为重叠点,平行下颌平面、以Po点为重叠点,重叠A r点和下颌总长的连线等5种方式与模板图重叠并分别测量.结果建立了可完成以上要求的计算机处理模块,运行该模块可确定上下颌骨位置、上颌骨矢状发育长度、上下颌骨前部差异量、下颌骨形态、下颌骨大小等方面与正常结构间的差异量.结论运行该模块有助于去除影响诊断的因素,定量显示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前方牵引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畸形—20例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替牙期前方牵引器矫治安氏Ⅲ类错前牙反中骨性和牙性变化。方法 选择2 0例安氏Ⅲ类错前牙反患者 ,在替牙早期使用前方牵引器 ,治疗开始、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一年拍摄头颇侧位片 ,并以Pancherz分析法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表明 ,在治疗刚刚结束时 ,覆盖增加 6 5毫米 ,其中 40 %为骨性变化 ,6 0 %为牙性代偿。治疗结束后一年发现覆盖减少 1 2毫米 ,即骨性变化占 2 3% ,牙性代偿 77%。覆盖减少的原因为下颌向前生长和下切牙唇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计算机处理模块,在去除影响利用模板法正确诊断前牙反(牙合)的因素后,将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个体图与模板图重叠,进行测量,定量显示颅面结构特征.方法:通过建立多个模板图、去除下颌功能性前移、统一垂直向代偿能力、选择最适模板、统一面型大小等方法去除影响诊断的干扰因素;将个体图按照以X轴及S点为重叠点线,平行X轴、以Ptm点为重叠点,平行X轴、以A点为重叠点,平行下颌平面、以Po点为重叠点,重叠A r点和下颌总长的连线等5种方式与模板图重叠并分别测量.结果:建立了可完成以上要求的计算机处理模块,运行该模块可确定上下颌骨位置、上颌骨矢状发育长度、上下颌骨前部差异量、下颌骨形态、下颌骨大小等方面与正常结构间的差异量.结论:运行该模块有助于去除影响诊断的因素,定量显示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MEAW技术矫治骨性前牙反 ,研究颌面部硬组织变化 ,以丰富骨性前牙反非手术矫治的方法。方法 骨性前牙反患者七名 ,其中男三人 ,女四人 ,年龄最大为 18岁 ,最小为 12岁 ,平均年龄为 14.5岁。用多曲方丝弓进行矫正 ,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并进行两组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研究发现 :上下前牙出现代偿性移动 ,下后牙段得到远中竖直 ,上后牙近中移动。下后牙高度得到较好的控制 ,下前牙升高与上前牙建立正常的覆覆盖关系 ,上前牙在较粗的方丝控制下 ,体现出良好的整体向前移动趋势。ANB角减小 ,但减小幅度很小 ,矫治并未改善骨性前牙反的矢状生长型 ,严重的骨性Ⅲ类错尚需进行外科矫正。颌骨的垂直向生长尚未得到充分控制 ,但平面变平。结论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改善牙齿三维方向的位置 ,可以有效、快速地矫治骨性前牙反。  相似文献   

15.
头帽颏兜在前牙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帽颏兜用于矫正前牙反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前牙反的矫形方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头帽颏兜的疗效充满争议,影响了它的合理使用,下文将就头帽颏兜的疗效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建立合理的使用方法.1.头帽颏兜对颅底、上下颌、牙、颞下颌关节的影响1.1头帽颏兜对颅底、上颌和上牙列的影响通常认为头帽颏兜对颅底、上颌的矢状发育无影响[1-5],但也有作者认为头帽颏兜的作用力可通过上下牙列的咬传递到面中部,导致面中部出现生长改良[6].就垂直向而言,当力的方向朝向颞下颌关节时,尚未见抑制上颌垂直向发育的报道,而当力的方向朝向S点时,头帽颏兜可明显抑制上颌前后部的垂直向生长发育,且对后部的抑制大于前部,使面中部及上颌顺时针旋转[6].对上牙而言,头帽颏兜常使其前倾[1,3,5].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63名广东藉表现为3个以上前牙反患者,依牙龄分为混合牙列组和恒牙牙列组,使用电子计算机投影技术进行分析,发现本地区两个牙龄组前牙反患者具有前牙反颅面结构的一般特点,但无随年龄增长而进行性加重的趋向,可能与广东人颅面结构表现为较凸上下颌的正常特征有关,它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本地区此类错猪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儿童骨性前牙反He颅面形态的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Ⅲ类错He形成的表面具复杂和多样性,本文目的是探讨骨性前牙反He儿童面形态的类型研究对象为10-13岁一前牙反He患者,共69便,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11.6岁。通过反映颅底结构、上颌和下颌骨长度、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牙及牙槽、软组织形态的19项头测量指标的样本聚类分析,将本组病例儿童的颅面形态划分为四个亚类,其中上颌发育不足、下颌长度正常,但位置前移以及产下面高不足是儿童骨性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定量分析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 :从我院正畸科门诊咨询人群中 ,根据安氏Ⅲ类错患者的纳入标准选择受试者 2 1名 ,平均年龄 12 .3岁 ;根据个别正常纳入标准选出 2 0例 ,平均年龄 12 .8岁作对照。使用美国Myotronic公司生产的K6 I型口颌系统功能检查仪中下颌运动描记仪 (MKGmandibularkenesiograph)进行下颌边缘运动轨迹记录 ,并拍摄X线头侧位片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安氏Ⅲ类错组与个别正常对照组下颌边缘运动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安氏Ⅲ类错的ICP一最大张口线距D与前下面高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关系 ,开口度与下颌支高度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运动的运动范围与个别正常组无差别 ,表明其下颌运动的功能潜力与个别正常人无差异 ;下颌边缘运动与颅面形态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前牙反与恒前牙反、磨牙关系及类骨面畸形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口腔社区调查中诊断为乳前牙反的儿童,6年后进行追踪调查。以同期调查中无乳前牙反及恒前牙反的102名儿童作为对照,进行牙颌发育情况的检查。结果:乳前牙反组102例中,51例(50.0%)为恒前牙反。与个别乳前牙反组相比,多个相邻乳前牙反组演变为恒前牙反的危险度比值比为6.8(95%可信限2.7~17.6),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且多个乳前牙反组类错及骨面畸形的罹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个别前牙反组。结论:多个乳前牙反,尤其是多个相邻乳前牙反应是临床矫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是儿童常见错畸形,前牙反的早期矫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临床中采用改良式Activator矫治器治疗23例乳牙期前牙反,它制作简单,戴用舒适,患儿易配合,矫治效果良好,疗程短。现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3例乳牙期、替牙期前牙反患者,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3-10岁;乳牙期患者18例,替牙期患者5例;其中有家族遗传史的5例。临床检查:上下前牙均排列整齐,乳牙期患者前牙———— 反,替牙期患者6 66 6 为近中关系,21 1221 12  反,下颌可退至前牙对刃。2、矫治器的制作改良式Activator由诱导丝,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