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电编辑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40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具有严重的重组伪影,心律失常,给诊断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比常规CT心电编辑重组影像质量,按照节段实际呈现状况确定伪影是否存在,划分成像质量等级.分析心电编辑技术的应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影响.结果 40例患者心电编辑之前,冠状劝脉总数为527段,其中图像质量Ⅰ级有131节段,占比24.86%;Ⅱ级有163节段,占比30.93%;Ⅲ级有119节段,占比22.58%;Ⅳ级有114节段,占比21.63%.心电编辑之后,冠状动脉总数532段.其中图像质量Ⅰ级有443节段,占比83.27%;Ⅱ级有67节段,占比12.59%;Ⅲ级有9节段,占比1.69%;Ⅳ级有13节段,占比2.44%.心电编辑前,图像质量与确诊要求相一致的一共有413段,占比78.36%.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与确诊要求相一致的一共有519段,占比97.55%.冠状动脉节段影响显示优良的共有510段,占比95.86%.结果发现,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影像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电编辑技术的应用,可改善多数患者异常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心电编辑技术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4例患者,将其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Ⅰ~Ⅳ等级进行分段评价,其中43例因检查中出现心律失常,需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心电编辑,编辑后再次评价图像质量并与编辑前比较。结果对编辑前后共601段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质量评价。编辑前Ⅰ级109段(18.14%),Ⅱ级173段(28.78%),Ⅲ级205段(34.11%),Ⅳ级114段(18.97%);编辑后Ⅰ级275段(45.76%),Ⅱ级243段(40.43%),Ⅲ级73段(12.15%),Ⅳ级10段(1.66%),除右主干与左主干以外,其他各段血管编辑前与编辑后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心电编辑技术可使大多数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达到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对1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双源CT冠脉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方法本研究包括接受双源CT冠脉检查的患者共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8.3岁。冠脉图像评价共分为5级,Ⅰ级-Ⅲ级为合格诊断图像,Ⅳ、Ⅴ级为不合格图像。对于心率波动〉10次/分患者采用小螺距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4.5—5.5ml/s。结果15O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平均心率波动幅度9.3±7.1次/分(房颤l例除外)。150例中共计142例为合格图像,8例为不合格图像。8例图像中有5例(窦性心率不齐2例,室性早搏2例,心脏起搏二联律1例)经心电编辑后达到合格,其余3例(呼吸伪影2例,房颤1例)经后处理图像仍未达标。结论采用小螺距扫描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心率不齐对双源CT冠脉图像的影响;熟练应用心电编辑及时相重建技术可有效提高图像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回顾性心电编辑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3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不齐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需要心电编辑的使用插入、忽略、删除、R波偏移4种方法对其进行心电编辑.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无需编辑组、需要编辑组中的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成像质量进行评分(1~4分).结果 无需心电编辑组的图像质量总评分为3.42±0.20.需要心电编辑组编辑前的图像质量评分为2.39±0.37,编辑后为3.22±0.24;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及各个节段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电编辑可明显减少甚至消除心律不齐导致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改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和心电编辑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或超声确诊的心脏瓣膜病拟换瓣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其中22例心律不齐患者的成像数据进行心电编辑处理,依四级分法评价RCA、LAD、LCX图像质量,分析心脏瓣膜病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像因素。结果 6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中,非退行性瓣膜病30例,退行性瓣膜病35例,检查中26例患者出现心律不齐,其中8例房颤,7例房早,5例室早,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律不齐,1例心电识别异常,经心电编辑后,共纳入分析193支血管,185支(95.9%)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结论合适的扫描技术并心电编辑的合理应用,双源CT能够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可评价的图像。  相似文献   

6.
用大鼠心电R波峰触发心率计,心率信号经电子计算机采样后进行快速富里叶(FFT)变换,得出心率变异的功率谱分布。以心率功率谱中高频峰密度作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客观指标,定量观察了肌松、断双侧迷走神经、开胸及不同人工呼吸频率对大鼠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影响。结果表明迷走神经活动引起的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占整个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72%,因此心率功率谱分析有可能成为无创检测心迷走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实性心律不齐临床特点及阐述相关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到某医院就诊的200例窦性心律不齐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分别对其临床的相关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患有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比例最高,高达95%,多数患者曾患有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大多数是诱因为药物作用和情绪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优于对照组的90.0% (P<0.05).结论:老年窦性心率不齐以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最为常见.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消除诱发病因,治疗基础疾病,胺碘酮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律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心电编辑软件对心律不齐图像的质量控制.方法:把112例患者按心率波动幅度分成4组:A组0-4次/min、B组5~9次/min、C组10~14次/min和D组≥15次/min.在心电门控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容积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对各组重建图像进行定量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对其中因心律不齐而图像质量欠佳的26例患者进行了心电编辑,分析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差异.结果:除RCA2外,A、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A、B、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RCA2受心律影响明显,其与心率波动幅度呈负相关(P<0.001,r=-0.488);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1),编辑后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心律是64层螺旋CT成像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心率波动≥15次/min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受影响重;心电编辑软件对心律不齐冠脉图像质量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颖  杨树森 《黑龙江医学》2001,25(10):786-787
本文应用美托洛尔对 15例心衰患者进行治疗 ,该药在改善病人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及控制心率失常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现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观察对象选自 1999- 0 3~ 0 7入院治疗患者 15例。男 9例 ,女 6例。年龄 2 7~ 60岁 (平均 4 9 6岁± 16 7岁 )。其中 ,扩张型心肌病 8例 ,冠心病 4例 ,风心病 3例。 15例中 ,合并房颤者 5例 ,窦性早搏者 12例。心功能 (NYHA分级 )Ⅲ级者 6例 ,Ⅳ级者 9例。病程 2~ 15年。1 2 方法用美托洛尔前均用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 ,使临床情况稳定 1周。试验剂量从 6 2 5mg/d开始 ,每 3~ 4d…  相似文献   

10.
Liu XY  Li CD  Yi XD  Li H  Yu ZR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7):3339-3342
目的探讨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总结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和15例同期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肌电图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中7例行单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术,2例采用颈椎后路开门椎管减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5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中12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术,3例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减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MRI显示单节段.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占77.7%(7/9),3节段及3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仅占22.2%(2/9)。肌电图显示所有病例均呈受累上肢肌肉的神经源性损害,所有病例均未显示胸锁乳突肌神经源性损害及舌肌纤颤电位。术后随访6—36个月,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肌力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其中6例肌力由术前Ⅰ~Ⅱ级恢复至术后Ⅳ~Ⅴ级,改善率为75%~100%。2例肌力由术前Ⅲ级分别恢复至术后Ⅳ~Ⅴ级,改善率分别为50%和100%。1例(多节段)由术前Ⅰ级恢复至Ⅲ级,改善率为50%;8例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7例恢复至Ⅴ级,改善率100%,1例恢复至Ⅳ级,改善率80%。同期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15例患者肌力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患者肌力由术前Ⅱ~Ⅳ级恢复至术后Ⅲ~Ⅴ级,改善率为20%~100%,15例随访均超过12个月,11例恢复至Ⅴ级,改善率100%,3例恢复至Ⅳ级,改善率20%~50%,1例仍停留在3级,未改善。结论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颈椎病。其临床症状体征易与脊髓侧索硬化等神经元疾病混淆,MRI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确诊,其产生的机制可能与脊髓前角受压并伴有缺血性障碍有关,及时的手术减压治疗对肌萎缩恢复有明显帮助,单节段损害的手术预后好于多节段损害。  相似文献   

11.
心电编辑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电编辑功能对于改善扫描过程中心律失常或心电图部分信号异常中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作用.方法:收集14例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或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信号异常的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资料,使用心电编辑功能,对心电图进行编辑,比较编辑前后重建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14例中,1例为房颤,6例为室性期前收缩,3例为不明原因心电图缺失,4例为识别异常R波.心电编辑前,由于心律失常,造成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模糊、缺失、阶梯状伪影,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54.7%: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改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86.6%(P<0.01).结论: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或者不明原因出现的心电信号异常,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律对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68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心率波动幅度将其分为4组,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对部分心律不齐或异常患者采用了多时相重建(n=76)及心电编辑技术(n=21),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40,P〈0.001),心率波动幅度越大,图像质量越差。采用心电图编辑软件处理后图像质量有明显提高(Z=-3.385,P=0.001)。76例患者采用了多时相重建技术,对于75%R-R间期重建不满意的病例,40%R-R间期重建有助于提高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Z=-4.209,P〈0.001)。结论心律是影响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采用合适的后处理技术有利于图像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唐标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20(1):56-56,58
为了观察不同节段硬膜外阻滞对阿托品增快心率作用的影响,将拟行胸壁手术,上腹部手术,盆腔会阴部手术患者各15例分别列为Ⅰ,Ⅱ,Ⅲ另选拟行以上手术患者15例为对照组(Ⅳ组)。记录入室安静后心率。均拟硬膜外阻滞下手术。Ⅰ,Ⅱ,Ⅲ组麻醉平面固定后测定平面,均静注阿托品0.01mg/kg,Ⅳ组硬膜外注药前静注阿托品。记录注阿托品前心率和静注后10min内最快心率。计算各组静注阿托品前后心率增快幅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排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伪影及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存在伪影的CT冠状动脉图像,对冠状动脉成像的缺陷或伪影进行评估。结果158例CCTA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2247段,存在伪影或技术缺陷有192段,占8.5%,其中轻度伪影145段(75.5%),中重度伪影或缺陷47段(24.5%)。伪影或技术缺陷的因素包括:心律不齐或心率过快原因伪影124段,屏气不佳原因伪影47段,没有把冠状动脉完全包在扫描范围以内原因伪影8段,其他原因伪影13段。结论32排双源CCTA产生伪影的主要因素有心律不齐、心率过快和屏气不佳等,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控制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心电编辑及多时相重建对提高64层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对150例做冠状动脉CTA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通过心电编辑、多时相重建方法使心律不齐、呼吸等伪影进行调整使之获得满意的图像。结果150例中,20例由于心率变化出现伪影,后通过心电编辑获得满意图像评分3—4分,占13%,15例呼吸伪影出现错层通过多时相原始数据重建选择最佳时相获得最佳图像,评分3-4分,占1%:10例是患者本身冠状动脉硬化宽块、冠脉支架及体外搭桥等病变影响图像质量,通过时相反复问隔重建选择获得好的图像评分3分,占6.6%;2例由于患者肥胖致使管电流不足出现信噪比下降使图像显示不满意,评分2分;3例患者由于严重心律不齐图像显示不良,评分2—3分,占2%:剩余的100例均通过常规扫描时相获得满意图像,评分3—4分,占66%。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要获得质量好的图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率及呼吸的变化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如何在心脏跳动情况下采集到优质的图像,除要有好的设备及患者、医生、技师通力配合外,通过心电编辑、多时相重建等一系列措施后,最终才能得到一张满意的图像,为广大的冠心病患者服务。本研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广泛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17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86例和窦性心律组84例,检测2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并与对照组85例健康人相比较。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和对照组(P<0.01),窦性心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心房颤动组和窦性心律组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Ⅰ级者(P<0.05,P<0.01);心功能Ⅲ级、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0.01);心功能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0.05)。结论TNF-α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例 1:女 ,40岁 ,因心悸、胸闷、气急 2年余 ,加重 2周入院。患者精神差 ,气急 ,唇稍发绀 ,双肺呼吸音正常 ,心界向左下扩大 ,心率 6 8次 /分 ,律不齐 ,可闻及早搏。心尖部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 :(1)窦性心律不齐 ,频发房性早搏 ;(2 )心肌缺血。X片显示 :心脏呈普大型。心脏超声心动图示 :左房、左室、右室扩大。诊断为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 ,频发房性早搏。入院后在极化液治疗的同时给予心律平 10 0mg ,每日 3次口服。服药 2小时后心电监护示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静止 ,静止时间最长达5 44s (图 1) ,并出现结性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洛丁新(盐酸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在难治性心力衰竭(RHF)中的治疗作用、耐受程度、安全性和副作用。方法:总结1999-2006年经筛选后符合WHO、NYHA诊断标准的312例RHF患者.其中.心功能不全Ⅱ级者82例,Ⅲ级者186例,Ⅳ级者44例,给予口服洛丁新5-20mg治疗3个月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Ⅰ级者82例,改善Ⅱ级者134例,改善Ⅲ级者73例,总有效率为92.6%,无效者23例,占7.4%。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轻微,患者均能承受,未影响治疗。结论:洛丁新治疗RHF,临床效果好,能迅速改善症状,用药剂量小,使用方便,是目前RHF科学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CCA)作对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心电编辑技术在320排CT冠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7例受检者根据CTCA图像质量分为心电编辑组21例,对照组56例。1-3分评价图像质量的高低。两组间基本资料、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t检验。心电编辑组重建前后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Paired-Samplest检验。频数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以CCA作为金标准,绘制两组的ROC曲线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心电编辑前,心电编辑组冠脉节段图像的评分(1.261±0.534)高于对照组(1.161±0.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04)。心电编辑后,心电编辑组图像评分(1.192±0.434)高于对照组(1.161±0.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6,P=0.291)。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2,P=0.000);3分的冠脉节段所占比例显著减少(χ2=4.263,P=0.039);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仍为3分的5个冠脉节段分别为RCA2(40%2/5)、LCX13(20%1/5)、LCX15(20%1/5)、LAD7(20%1/5)。心电编辑组和对照组的AUC值分别为0.976和0.962。结论心电编辑技术在有效改善320CTCA成像质量的同时可提高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心率变异能谱及其昼夜规律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心率变异能谱及其昼夜规律的变化以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对4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连续病例(分为NYHA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两组)与30例心功能正常组对照研究。采用Holter 24h全信息心电记录,计算机分析系统对心率变异能谱进行分析。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级患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浆浓度。结果:(1)随着心力衰竭加重,心率变异低能谱范围逐渐下降;Ⅱ级心功能组高能谱范围突然下降,与正常心功能组对比差异有显性(P<0.01),与≥Ⅲ级心功能相对差异无显性(P>0.05)。(2)≥Ⅲ级心功能组心率变异各能谱的昼夜规律消失,Ⅱ级心功能组昼夜规律存在。(3)心力衰竭愈重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浆浓度愈高,各组间差异有显性(P<0.05-0.01)。结论:(1)随着心功能下降与主动脉弓压力反射有关的低能谱范围成分逐渐减少,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程度一致;(2)在心力衰竭早期阶段(心功能Ⅱ级组)与呼吸调节有关的高能谱范围突然下降;(3)各能谱范围的昼夜规律消失是≥Ⅲ级心功能组病人的特征性改变,这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