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结合西医学黏膜免疫研究进展,总结"肺肠合病"和肺、肠功能、黏膜免疫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肺主宣降,使卫气布达周身肌表;大肠传化糟粕,使五脏安定。肺与大肠生理功能正常是抵御外邪的基础条件,两者功能失常是导致"肺肠合病"的根本原因。西医学认为"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密切相关,黏膜免疫中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是"肺肠合病"的物质基础,其"选择性的归巢机制"则是"肺肠合病"的桥梁。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的关系,可为"肺肠合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肺肠相关的ARDS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表现突出体现了中医"肺肠相关"的特点。"肺病及肠"、"肺肠同病"是从中医视角观察ARDS的常见结论。基于肺肠相关特征的ARDS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开展ARDS脏腑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其肺肠相关的证候学特征,从而丰富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2)开展肺肠同治、肺病治肠、肺病治肺方法对ARDS证候演变及相关物质基础影响的临床研究,阐明不同治疗方案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寻找临床合理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揭示病理状态下肺与大肠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和协调机制。3)开展ARDS肺肠相关的炎症调控与黏膜免疫机制的基础研究,将为揭示"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脏腑相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提供实验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肺肠合治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并过敏性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共分了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和3种中药复方的给药组;采用头孢哌酮加白色念珠菌灌胃SD大鼠的方式复制肠道菌群失调,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卵清清蛋白注射致敏与雾化诱发哮喘,雾化同时分别给予加味升降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增液承气汤药液从肺肠合治、治肺和治肠进行治疗;采用Buxco全身体积描记系统分析呼吸功能,通过16SrDNA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根据OTU值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发现,各组对乳酸杆菌的恢复接近空白组且优于阳性组,3个治疗组均可促进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菌群的恢复,但肺肠合治效果最佳,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从高到低分别是治肠组、治肺组、肺肠合治组、模型组;呼吸频率和气道高反应性模型组为260.56(1.28),治疗后肺肠合治组、治肺组和治肠组分别为141.79(0.93)、137.25(1.30)和203.16(0.84),各治疗组大鼠呼吸频率均低于模型组,而气道高反应性只有肺肠合治组和治肠组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肠合治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合并过敏性哮喘大鼠在肺功能和肠道菌群恢复上优于单纯治肠或治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整理近年来有关呼吸系统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再认识,并从该中医理论出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治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的体现,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为用。肠道菌群促进人体免疫应答的形成,并参与免疫调节。"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生物学机制正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影响免疫功能。通过解读国家卫建委诊疗方案和浙江经验,发现中医药治疗与西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具有共通性,其目的都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结论]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具有实践意义,其实质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来实现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稳定。  相似文献   

5.
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者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方向研究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质和基础,对其认识不断加深。肺与肠在多方面联系密切,比如肺肠组织来源相同~([1])、肺肠黏膜免疫互相联系~([2])、肺肠菌群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和同步~([3])、肺肠同病趋势~([4])。这些研究表明,肺与肠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故本文就"肺与大肠相表里"机制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的运用该理论以指导肺肠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会伴有大便秘结、泄泻等肠道症状。这种肺肠病变之间联系,中医理论可归纳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的特色理论,体现中医体系的整体观念,也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首载于《灵柩·本输》,有"肺合大肠,大肠者,传  相似文献   

7.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肠疾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初步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肺肠难治病的治疗,获得可靠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肺与大肠解剖上的同质性促使了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黏膜免疫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迁移归巢是肺与大肠共享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之一。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补益类中药通过调节肺-肠黏膜免疫功能治疗肺、肠疾病,成为“肺肠同治”创新药物研发的候选药物。然而,上述两类中药现有免疫调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泌型IgA、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及固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上,对与之相关的气道、肠道黏液高分泌、肺及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功能改变、肺-肠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及肺-肠局部微生态的干预作用,以及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与其调节肺-肠黏膜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基础等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肺、肠共同拥有的黏膜免疫系统切入,从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归巢角度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综述对肺、肠黏膜免疫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深入阐释及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SCFAs影响Th17和Treg细胞失衡是COPD病理生理的重要机制之一,SCFAs通过调控T h17/Treg细胞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防治COPD的新靶点。现代“肺-肠轴”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具有高度相似性,肠道菌群及SCFAs是肺肠轴的关键介质。前期研究发现,果上叶能调控COPD模型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据此推测,果上叶可通过调节SCFAs,调控Th17/Treg细胞平衡干预COPD,诠释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观点在COPD防治中的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干预COPD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呼吸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的增多,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和现代医学“肺-肠”轴概念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感染性肺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中医药诊治理念及方法为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科学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属于临床上呼吸科常见病范畴,已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因此,该疾病的防治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话题。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经典理论对肺肠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做出了完整阐释,此传统理论为临床从肺肠相关思维论治COPD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尤其是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突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COP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不谋而合。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对COPD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对COPD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认识,为COPD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肠道微生物与哮喘中医诊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肠道微生物和哮喘的中医生理病理、证候本质物质基础以及治疗等方面相关性的研究文献,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肠道微生物和哮喘的相关性、肠道微生物与哮喘证候本质和体质的关系以及中医药治疗哮喘与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关系。[结果]现代医学中肠道微生物和哮喘的相关性,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不谋而合,现代研究结果为肺肠相合理论赋予了现代内涵;不同证型哮喘患者的肠道菌群代谢物有显著差异,气虚质、特禀质、阳虚质和平和质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存在差异;“肺肠同治”的中医药在治疗哮喘的同时,还具有明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结论]从肠道微生物学的角度探究哮喘不同体质、证候本质的客观物质基础以及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机制,能够为临床诊治哮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肺主气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理论之一。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阐述了肺主宣发卫气、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与黏膜免疫功能上的相似性及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过敏性鼻炎属于全球高发的气道变应性疾病,较多人群深受其影响,关于其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仍不断被探寻与挖掘。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态与肺部疾病的相互关系被深入研究,文章基于肺肠关系,结合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并从西医胚胎发育、菌群微环境、内分泌代谢、黏膜免疫等角度探讨肺-肠关系,在此基础上,认为肠道菌群可从细胞因子免疫平衡、机体黏膜等方面影响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科学性及其对哮喘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其特殊意义,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因此前人总结出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的治疗原则,并且已将这种原则运用到哮喘的治法之中,尤其是治大肠,亦为治疗哮喘的重要法则,而其根据,主要是通过治大肠而影响肺中的氧化—抗氧化系统及有关炎症细胞,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并且通过实验,对该理论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即“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正常状态下的平衡。病理状态下破坏了这种平衡关系,而治疗是恢复这种平衡。作者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1 本理论的…  相似文献   

15.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应重视肺肠并治,脏腑兼顾.肺肠并治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和肠病及部分皮肤病,可收到较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黏膜免疫相关介质作为联络肺与大肠的纽带,通过黏膜免疫构成肺脏—肠道的网络系统。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肺与大肠可能通过黏膜免疫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而这一平衡一旦被打破则会引起哮喘的发生。"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二者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因此深入探讨和挖掘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从理论基础到实验及临床各个层面研究肺与肠相关的机制,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脏病治腑、腑病治脏或脏腑同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现代机理、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论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自《内经》以来,其科学性为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所证明,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现代研究证实,肺与大肠的相关性可以体现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等方面。临床研究方面,从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进行治疗,均取得显著疗效,说明该理论对指导临床应用有很大意义。但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目前尚不明确,有待于系统研究、深入挖掘该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的“肺和大肠”基本上与现代医学的肺与肠道相吻合,且在生理与病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物质与功能联系。该文基于物质相关性,探讨肺与大肠存在一定的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多表现为颜面部、胸背部多发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皮脂溢出,主要与毛囊皮脂腺分泌旺盛、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关~([1])。痤疮在中医又称"肺风粉刺",与肺、胃、大肠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性实证居多,主要为实热、湿热。随着对肠道菌群的逐步探索,发现痤疮患者存在肠道稳态失衡表现,即"皮肠同病"。笔者认为,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与"肠-皮肤"轴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立足于此中医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痤疮的相关性,提出重视中医药多种手段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痤疮症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的特色理论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众多医籍中均有所论述。通过研习《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的肺痹和肠痹医案,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叶天士临证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研究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论之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仅存在肠病可及肺、肺病可治肠,反之亦存在,且并不存在情况的多寡问题,只是肺与大肠所主不同,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中,会有所侧重而已。肺病与肠病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是存在一定发生条件的,而且肺病治肠、肠病治肺亦非在所有肺病和肠病中都适用,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