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听神经瘤,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初步实现听神经瘤的“精准”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8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共3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C)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面神经,术中显微镜下验证所重建面神经位置的准确性。将重建的面神经、内听道水成像、颞骨薄层CT扫描重建并进行多模态融合,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CT导航下确定内听道后壁的准确位置及需要磨除的范围,术中持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30例患者中,面神经重建成功率为100.0%,与实际位置符合率为93.3%(28/30)。17例进行导航,导航注册误差为0.30~0.92mm,平均(0.47±0.15)mm。39例中,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93.3%),功能保留26例(86.7%)。术前均为不可用听力,术后无听力保留及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无脑脊液漏、术区血肿及后组脑神经损伤症状。结论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5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颞骨CT、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等检查, 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三维模型, 并经混合现实技术呈现三维模型影像, 预测肿瘤与面听神经的位置关系, 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 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重建面神经的走行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的一致性。25例患者均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结果 25例患者术前均成功重建听神经瘤三维模型, 肿瘤重建后的中位体积为6.18 cm3 (0.73~16.86 cm3)。其中23例(92.0%)成功重建面神经, 余2例重建失败。开颅时关键孔定位的满意率为96.0%(24/25), 无静脉窦损伤的患者。术前成功重建面神经的23例患者中, 20例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的面神经完全一致, 准确率为86.9%;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 术前重建面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011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术前运用弥散张量成像( DTI)技术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相对位置的可行性,为术中保护和术后改善面神经功能提供帮助。方法对23例直径≥3.0 cm的大型听神经瘤病例,术前采用DTI显示肿瘤侧面神经并定位面神经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术中通过观察和电生理监测,验证术前面神经影像定位的准确性,并采取措施保护,术后随访面神经功能。结果肿瘤直径3.0~6.0 cm,平均(3.8±0.8)cm;18例(78.3%)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其中8例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中部,6例位于肿瘤腹侧下方,2例位于肿瘤腹侧上方,1例位于肿瘤上极,1例位于肿瘤下极。术前DTI定位与术中定位吻合率为100%。1例直径5.0 cm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仅部分显示,3例术前面瘫者和1例囊性听神经瘤的面神经未显示。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随访4~28个月,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HB Ⅱ级13例。结论 DTI面神经成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中的面神经位置,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是降低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对面神经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24例患者分为术中面神经监测组(12例)和术中无面神经监测组(12例),通过House-Brackman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同时比较两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情况.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术前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7%,监测组为92%.结论 面神经监测有助于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MRI及岩骨CT薄层扫描,应用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中采用面神经和听力监测。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并统计分析面神经恢复情况、听神经功能保护及病人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率达100%。本组面神经保留率100%,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较术后1周明显好转(P0.05)。本组术中听神经保留率100%,术后听力明显改善28例,与术前基本一致73例,听力下降10例。随访中失访5例,余病人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切口脑脊液漏2例,无手术死亡和复发病例,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随着听神经瘤手术方式及手术技巧的改进,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合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提高术中面听神经保留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采用电生理监测对提高面神经保留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4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的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电生理监测组132例,对照组112例未行术中监测。对比分析两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术后2 w内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结果电生理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0.9%,Ⅲ级及以下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84.8%;对照组解剖保留率为81.3%,Ⅲ级及以下功能保留率为65.2%,两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显著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技术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1月至2022年6月初次手术治疗的45例单发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前利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技术, 重建头皮、颅骨、脑组织、动静脉系统、肿瘤及面神经, 根据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术前规划。通过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共同评价面神经追踪的准确性。术后2周按House-Brackmann(H-B)标准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行MRI增强扫描, 结合术中所见, 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追踪出面神经走行, 经过术中显微镜下观察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 走行相符42例, 不相符3例。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 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面神经的准确率为93.3%。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903, P<0.00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1.1%(41/45), 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86.7%(39/45)。肿瘤全切除/近全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意义,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的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53例听神经瘤患者在手术时均采用英国Oxford-instrumen公司生产的神经电生理监测仪进行术中面神经监测。全部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进行功能评价。结果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0.5%,6个月后功能保留率为84.9%。结论术中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有助于确定面神经的位置,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术后面神经功能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分别为91.38%、91.38%和87.93%,对照组分别为78.85%、75.00%和69.2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为Ⅰ级者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时,观察组面神经功能为Ⅰ级者分别为22.41%和56.90%,对照组分别为15.38%和23.08%,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有效保护听神经瘤手术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降低手术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耳囊入路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3月诊治的听神经瘤患者资料,术前常规进行纯音测听、面神经功能评估、颞骨CT、内耳MRI等检查,选择听力损失超过50 dB或肿瘤直径>2 cm而无法保留听力且颞骨CT提示中颅窝低位、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的听神经瘤患者32例,在全麻下经耳囊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结果 肿瘤全切30例;术中面神经结构保留率100%;术后患耳丧失听力,部分患者出现头晕,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出现颅内出血和脑脊液漏各1例,重新打开术腔对症处理治愈.结论 对于颞骨气化不良表现为中颅窝低位、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的听神经瘤患者,如果不考虑保留听力或无保留听力价值,可选择经耳囊入路以利于彻底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功能和减少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和了解听神经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以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方法在28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切除肿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一周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8例患者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占96.43%)。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评估,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进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为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帮助,该技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提高面神经保留率、手术入路的选择、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近12年来经显微手术治疗的97例听神经瘤病例。结果:本组听神经瘤镜下全切除率为97.9%,面神经保留率为89.7%(90例),术后患侧仍有听力者9例,无死亡患者。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及丰富的解剖知识是提高听神经瘤治愈率和降低致残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显微术后影响有效听力的因素。方法对47例听神经瘤患者在术中听力监护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切除术。记录肿瘤的大小、术前听力、肿瘤在内听道的充满程度。结果28例肿瘤直径≤15mm的患者中有效听力保留率为32.1%,19例肿瘤直径≥16mm的患者中有效听力保留率为5.3%,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5)。在25例患者中,影像学资料显示,16例内听道被肿瘤完全充满者有效听力保留率为25%,9例内听道部分充满者有效听力保留率为44.4%(P<0.05)。28例肿瘤直径≤15mm的患者中,16例术前保留有效听力者术后有效听力保留率为37.5%,12例术前为无效听力者术后有效听力保留率为25%(P>0.05)。结论肿瘤不完全充满内听道以及其直径≤15mm有利于有效听力保留,肿瘤直径<16mm的患者良好的术前听力也略有利于有效听力的保留,但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保留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听神经瘤手术中有很多因素影响面神经的保留。随着肿瘤体积的增长,面神经保留率逐渐降低;手术入路的选择(经迷路入路、经中颅窝入路、经乙状窦后入路)和患者年龄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保留没有明显影响;随着术者经验的增加面神经保留率提高;术中面神经监测可使面神经保留率提高,同时可判断面神经预后。另外,术前的放疗等使面神经保留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定位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治疗的106例听神经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前DTI定位与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手术效果及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结果 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位于腹侧中央者最多(44例,占41.51%),其次是腹侧前上部者(25例,占23.58%)。术前DT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相符合者有100例(94.34%),不符合者有6例(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面神经均实现解剖保留。术前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89.62%;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以及1年,患者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74.53%、46.23%、53.77%及85.85%;患者术前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通过DTI定位面神经与肿瘤位置较准确,且手术效果较好、面神经保留率较高,术后面神经有一定损伤,6个月后开始恢复,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概率降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29-33]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解剖形态及与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78例,对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和显微手术技巧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68例(87.2%),次全切除10例,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67例(85.9%),面神经功能保留55例(H-B Ⅰ~Ⅱ级,70.5%).术前尚存有效听力63例,术后保留有效的听力16例.结论正确认识听神经瘤病理显微解剖和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采用精湛的颅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和脑神经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8.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及面听神经保留技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介绍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及面听神经保留技巧。方法 对51例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所有51例病人均行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6%。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20例(39%)术后3个月内面神经功能为Ⅰ-Ⅱ级,27例(53%)为Ⅲ-Ⅳ级,4例(8%)为Ⅴ-Ⅵ级。根据Gardener-Robertson听力分级标准,3例(6%)听力保留。无手术死亡、脑干和后组颅神经损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技术,绝大多数大型听神经瘤均可以在保留面神经解剖完整的前提下手术全切。  相似文献   

19.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8例急性期情况稳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1.72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三维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观察以内囊为主的白质纤维束的压迫、推移、破坏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并行内囊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清楚看到内囊白质纤维束受血肿压迫、推移、破坏情况,由患侧内囊追踪到的相对纤维束条目数少于健侧内囊(P<0.005)。结论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清楚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后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听神经鞘瘤手术切除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预防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3例听神经鞘瘤显微手术,并对手术要点、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12例小于2cm的肿瘤均全切;29例2~4cm的肿瘤,全切23例;22例大于4cm的肿瘤,仅12例全切。肿瘤全切除率74.6%(47/63),面神经解剖保留率58.7%(37/63),功能恢复率50.8%(32/63),术前有听力者听神经保留率46.4%(13/28),本组死亡一例,死亡率1.6%。结论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率及面、听神经保留率密切相关,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和手术前后正确处理是保留面神经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