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规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常规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加服用复方丹参滴丸.于发病后1个月内观察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再发心绞痛及急性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保守治疗患者,不仅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可更好地改善心功能,是一个不错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丹参滴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无盲法和语言限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依据Jadad评分法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4篇文献,有4篇为高质量文献,占所有纳入研究的1.57%。按干预措施和疗效评价分组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以复方丹参滴丸作为干预药物,与对照药消心痛比较,第1组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96,1.20)],第2组和第3组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均优于消心痛[RR=1.28,95%CI(1.12,1.45);RR=1.48,95%CI(1.22,1.78)];与对照药复方丹参片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RR=1.29,95%CI(1.15,1.46)]。在改善心电图方面,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比较,第1组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00,1.50)],第2组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消心痛[RR=1.58,95%CI(1.20,2.06)];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RR=1.27,95%CI(1.07,1.50)]。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其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的疗效相对优于消心痛和复方丹参片,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虽然近年来RCTs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仍需从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报告的规范性等诸多环节来提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疗效及对心室重构的改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复方丹参滴丸对AMI患者PCI术后MACE疗效及改善心室重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偏倚风险评价,并根据GRADE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1 3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AMI患者PCI术后MACE的总发生率(RR=0.43,95%CI[0.33,0.55],P<0.000 01);改善心室重构方面,复方丹参滴丸可提高AMI患者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MD=4.77,95%CI[4.04,5.50],P<0.000 01),缩小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MD=-3.64,95%CI[-5.42,-1.86],P<0.000 1)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MD=-3.24,95%CI[-4.88,-1.59],P=0.000 1);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与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含片和消心痛治疗急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中的相关文献,根据修改的Jadad量表评分后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别对比复方丹参滴丸与速效救心丸等三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33篇文献符合纳入和剔除标准,但Jadad评分均不超过2分。经Meta分析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在总体上优于对照组药物。结论复方丹参滴丸用于治疗急性心绞痛总体上优于对照组药物,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该结论。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尽早、持久、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以挽救更多存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 ntervenfion,PG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的优点^[1]。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开展了108例急诊PCI术治疗AMI,取得满意效果: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现将其术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中老年心肌梗死中预防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的效果。方法对124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参照内科学教材有关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与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缬沙坦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区别。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 LVDd 较对照组低,而LVEF 较对照组高,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应用能够明显预防左心室扩大及心室重构发生,从而有效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医学教育探索》2010,33(2):98-102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肌梗死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评价和研究。方法:使用冠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提取给药组和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区组织的总RNA,用大鼠全基因组芯片分析其基因组表达谱变化。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表达量发生变化的基因(Ratio>2或<0.5)有49条,其中表达下调的有39条,主要有Ppp3r1、Rhoa和Nppa,表达上调的有10条,包括H2-T24、RT1-CE15、Ptprb和Hcst等。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通过调节Wnt信号通路等多个基因和信号途径来减小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缺血区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地塞米松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地塞米松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方法对初次进入海拔3800m的385例健康人群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200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地塞米松口服进行预防,对照组(B组)185例给予对照剂口服。结果采用军标GJB1098-91标准,对两组发病情况进行判断,结果A组急性高原发应发病率为26.00%,B组发病率为61.0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意义(X^2=48.29,P〈0.01)。结论运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地塞米松预防急性高原反应有疗效冠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择期PCI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是否为发病12小时以内行PCI治疗分为急诊PCI组(30例),择期PCI组(45例),比较两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术后1月平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急诊PCI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术后1月平均射血分数提高,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前后BNP水平,研究BNP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治疗前后、3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进行PCI术治疗患者以及20例健康正常人BNP水平进行检测,数据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前后BNP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正常人BNP水平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变化情况体现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间接体现了PCI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oluble growth stimulating express gene 2, sST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口服,每日3次,1次10粒)。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疗效及血清sST2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5.1%(3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血清sST2、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水平、心室重建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目前国内外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评价。方法:检索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分别采用AMSTAR量表和PRISMA清单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1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AMSTAR量表平均分7分,PRISMA报告质量平均得分为22.2分。主要存在问题有在前期方案设计、方案注册、研究选择和研究组间的偏倚、未报告资金来源方面。结论:目前国内外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质量尚可,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方法学水平并规范报告,以期为循证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 ,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的病例 ,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 ,观察溶栓后进行PCI对患者心脏功能、胸痛次数、住院天数、病死率、再梗死率的影响。结果 PCI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CI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 <0 0 1) ,病程 1月左室射血分数 (LVEF)高于保守治疗组 (P <0 0 1) ,心功能改善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发病后 6月内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 <0 0 1) ,住院期间病死率与 6月内再梗死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 ,作PCI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改善、胸痛发作次数减少。在无条件作急诊PCI的医院 ,溶栓后作补救性PCI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系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探讨系统化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在患者行PCI术后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护理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选当时和术后6个月时各进行一次随访。以《健康状况问卷-简表36》进行生存质量评判。结果: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李静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4):2074-2075
目的观察血浆中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本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者72例,术后第5天检测血清脑钠肽水平,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2周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血浆中BNP水平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术后预后良好,而血浆中BNP水平高者PCI术后预后则较差。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治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特征,PCI术后观察要点进行针对性护理,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急诊经桡动脉行PCI100例心肌梗死患者。结果经过1个疗程(7~15天)治疗及悉心护理下,患者显效8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虽然发展快,死亡率高;但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及护理,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最近研究表明AMI后平均12d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明显降低心脏事件,改善左心功能和抑制左室重构。PCI术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将我院收治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PCI术治疗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康医学》2019,(16)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洛阳东方医院行PCI的14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时间将其分为急诊组与择期组各74例,急诊组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择期组发病后7~14 d行择期PCI,比较两组心功能、心肌损伤程度、血管内皮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行PCI前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5 h,两组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对比,急诊组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前,两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后7 d,急诊组ET-1、vWF水平高于择期组,NO水平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与择期PCI均可开通AMI患者梗死冠脉,而急诊PCI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中应用血栓抽吸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在PubMed、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急性STEMI行血栓抽吸联合冠脉支架介入治疗与单纯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通过血栓抽吸联合冠脉支架介入治疗与单纯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比,全因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RR=0.85,95%CI=0.73~1.00,P=0.05),但血栓抽吸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PCI组(RR=0.81,95%CI=0.68~0.97,P=0.02)。结论:对于急性STEMI的患者行血栓抽吸能减少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对远期生存率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