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技术分析新风胶囊(XFC)联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WWT)对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证患者感受(SPP)及免疫炎症和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3月风湿科住院RA寒湿证患者120例,填写患者感受量表:RA患者症状积分、RA寒湿证证候积分、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DAS28)、视觉模拟量表(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SF-36).使用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观察XFC+WWT对SPP及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常模组相比,120例RA寒湿组患者SPP的SAS、SDS、VAS、DAS28、脾虚湿盛证积分和寒湿证积分升高(P<0.05),SF-36量表中的健康状况(GH)、生理职能(RP)、生理机能(PF)、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精力(VT)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寒湿证积分与血小板(PLT)、D-二聚体(D-D)呈正相关,脾虚湿盛证积分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RA症状积分与类风湿因子(RF)呈负相关,SAS与补体C4呈正相关、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呈负相关,SDS与ESR呈正相关,VAS与补体C4呈负相关,RP与D-D呈正相关,GH与RF呈负相关,PF与CCP-AB呈正相关,SF-36量表中的躯体疼痛(BP)与补体C3呈负相关,MH与免疫球蛋白G(IgG)呈负相关,SF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PF与PLT正相关(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RA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后寒湿证积分、脾虚湿盛证积分、SAS、SDS、VAS、ESR、CRP、补体C3、补体C4、PLT、纤维蛋白原(FBG)和D-D显著降低(P<0.05),RP、PF、SF、BP、RE、MH和凝血酶时间(TT)显著升高(P<0.05).③关联规则结果显示,XFC+WWT与SPP、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的改善的支持度均大于45%,置信度均大于60%,提升度均大于1,有强关联性.结论:RA寒湿痹阻证患者SPP存在异常,且与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具有相关性,XFC联合WWT能改善RA寒湿证患者的免疫炎症及纤溶凝血指标指标,显著改善RA寒湿痹阻患者的SPP,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湿热痹片对湿热痹阻型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Ⅰ组(10例)和对照Ⅱ组(10例),分别给予湿热痹片、非甾体药物(扶他林或英太青片)、湿热痹片合非甾体药物口服治疗,观察其总有效率及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三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对改善主要临床症状、血沉、中医证候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改善CRP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比较,对改善主要临床症状、中医证候,与对照Ⅰ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Ⅱ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改善血沉、CRP,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片治疗湿热痹阻型骨关节炎是安全有效的,与非甾体药物合用不仅能增强疗效,而且还可减少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湿热痹阻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抗炎镇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清热祛湿汤,两组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的关节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炎性指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患者(75.0%)。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运用清热祛湿汤治疗湿热痹阻型RA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7.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RA患者血清SO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55例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清SOD值与正常参考值相比较,下降的有182例(占51.27%)。相关性分析示:血清SOD与免疫球蛋白M、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呈负相关,与C4呈正相关(P<0.05或P<0.01)。治疗后血清SOD上升与车前草红花、车前草桃仁、车前草薏苡仁、车前草陈皮、车前草茯苓等中药组合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均在90%以上。治疗后血清SOD上升与外用药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也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结论 SOD参与RA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免疫炎症、氧化应激、脂代谢等相关。中医药内外合治均可提高机体SOD水平,调节氧化/抗氧化系统动态平衡,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评价祛痹灵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RA患者随机分2组各35例,每组中气滞血瘀型各18例,寒湿痹阻型各17例。治疗组服用祛痹灵胶囊,对照组服用消炎痛。服用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数据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症状体征(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指数及晨僵)的积分,以及实验室指标(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中医分型对照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祛痹灵治疗RA活动期患者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在西医基础上加服麝香乌龙丸(人工麝香、制川乌、地龙、全蝎、黑豆),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西医基础治疗,2个月后对比2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4.87%,高与对照组的7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更能有效的提高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关联规则挖掘分析中医健脾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与免疫炎症指标下降的关联度,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并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R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药物与实验室指标下降的关联分析,最小支持度设为20%,最小置信度设为50%。结果 (1)中医健脾药以茯苓、薏苡仁、山药最常用,使用频率分别为94.3%、84.8%、79.2%,以归脾肾经为主,味甘性平;(2)茯苓与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支持度均约为95%,置信度均高于60%,茯苓与ESR、hs-CRP下降有关联;薏苡仁与a1-酸性糖蛋白(a1-AG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补体C3(C3)、免疫球蛋白G(Ig G)下降的支持度均高于75%,置信度均高于50%,薏苡仁与a1-AGP、RF、CCP-AB、C3、Ig G下降有关联;山药与补体C4(C4)、免疫球蛋白A(Ig A)、血小板计数(PLT)下降支持度均约为78%,置信度均高于50%,山药与C4、Ig A、PLT下降有关联;(3)健脾药联合祛风湿药、健脾药联合清热利湿药、健脾药联合活血通络药均对ESR、hs-CRP、RF、CCP-AB、a1-AGP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祛风湿药对C3、C4、PLT、Ig A、Ig G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清热利湿药组合对C3、C4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活血通络药对PLT、Ig A、Ig G下降有关联。结论 中医健脾药与免疫炎症指标下降有关联,健脾药分别与祛风湿药、清热利湿药、活血通络药组合均能提高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络除湿膏对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中医护理方法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风湿科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辨证施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络除湿膏外用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RA)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例RA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新风胶囊组(XFC,20例)、甲氨喋呤组(MTX,10例)及雷公藤多苷片组(TPT,10例)3个治疗组,3组均连续服药1个月。同时选取20例年龄、性别与治疗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全身和关节症状、贫血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生成素、铁代谢参数、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疾病活动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α1-酸性糖蛋白、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免疫学指标(CD4+CD25+CD127loTreg、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的变化,观察XFC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①RA贫血严重程度与RA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疾病活动度相关,与疾病病情有关。②RA贫血患者红细胞生成素有所下降,并存在铁代谢紊乱;患者的贫血状态与及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存在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10及CD4+CD25+CD127lo表达水平存在负相关。③XFC在总有效率、改善RA贫血患者关节症状及疾病活动度指标(降低红细胞沉降率、α1-酸性糖蛋白、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方面与MTX及TPT治疗组相似;但在改善RA贫血患者全身症状、改善贫血状态、升高红细胞生成素、改善铁代谢紊乱、改善炎性指标(上调白细胞介素-10,下调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以及改善免疫学指标(上调CD4+CD25+CD127loTreg表达)等方面明显优于MTX及TPT治疗组。结论新风胶囊具有缓解RA贫血患者的全身及关节症状,改善病情及改善贫血的功效,其机制与升高血清EPO的水平、改善铁代谢、调整细胞因子的平衡、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上调CD4+CD25+CD127loTreg表达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肺功能的变化及中药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方法检测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14名健康对照者的肺功能,并将其中40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新风胶囊实验组和正清风痛宁对照组,观察RA患者肺功能及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C、MVV、FVC、FEV1、FEF25、FEF50、FEF75和PEF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实验组IC、MVV、FEF25、FEF50、PEF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对照组MVV、FVC明显升高(P<0.05或P<0.01)。实验组治疗后FEF25、FEF50、FEF75、PEF的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RA患者的肺功能多个参数显著降低,以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并伴小气道阻塞和肺容积减少。中药新风胶囊通过调节免疫,降低炎症活动性指标改善RA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芍甘附子汤加减方与甲氨蝶呤联合用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某院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治疗的66例类风湿关节炎且经中医诊断均为寒湿痹阻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服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芍甘附子汤加减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及实验室检查项目水平。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及实验室检查项目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采用芍甘附子汤加减方与甲氨蝶呤,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实验室检查数值,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泥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和疼痛的影响效果,为临床有效护理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借鉴方法。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4月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原则分为对照组、穴位贴敷组和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泥灸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穴位贴敷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泥灸组在穴位贴敷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泥灸。比较3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晨僵时间和中医疗效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前,3组患者DAS28评分、VAS评分、晨僵时间以及中医疗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泥灸组DAS28评分、VAS评分、晨僵时间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和穴位贴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泥灸可有效缓解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缩短晨僵时间,提高中医疗效,延缓关节畸...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及门诊患者163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得分为(47.49 ± 21.19)分;躯体功能状况、疲劳严重程度、疼痛程度、婚姻状况及DAS28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躯体功能差、疼痛程度重、疲劳症状明显、疾病活动度高及已婚状态患者的关注,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对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影响程度量表总分平均为(547.70±157.92)分,66.1%患者认为生活质量一般;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为年龄、经济状况及相关知识.结论 应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连续灌胃6个月对大鼠的毒性反应。方法选用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新风胶囊(3.0 g浸膏/kg,9.0 g浸膏/kg,27.0 g浸膏/kg)组和溶媒对照组,每组20只。灌胃给予相应浓度药物,每天1次,连续6个月。除观察一般状况外,于给药后3个月、6个月、恢复15 d后检测血液学、血液生化学相关指标,处死大鼠,摘取主要脏器,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新风胶囊各剂量组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摄食量均无明显变化;血液学、血液生化学个别指标虽有所改变,但属正常生理范围的波动;肺脏、脾脏系数变化虽有统计学意义,但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未发现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新风胶囊长期用药对大鼠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应用通痹祛瘀散外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0例R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痹祛瘀散外敷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RA相关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少于对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应用通痹祛瘀散外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可改善病情,减轻炎症反应及疼痛程度,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姜泉  李纪川  焦娟  陈立典 《中国康复》2012,27(2):119-120
目的:比较清热活血方药和清热活血方药联合西药在提高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方法:RA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各39例。中药组给予清热活血方,每次200ml,每日2次,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药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治疗前及治疗26、52、78及104周对2组患者进行健康评估问卷(HAQ)、及残障相关量表(HAQ-DI)评分。结果:治疗24周后,2组HAQ及HAQ-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52、78及104周后,HAQ及HAQ-DI评分均呈持续下降,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热活血方药对于提高活动期RA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长期持久的疗效,可减缓残障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芍甘附子汤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2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0例和观察组3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芍甘附子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活动度、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观察组缓解效果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活动度、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芍甘附子汤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关节活动,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