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2个家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基因型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方法 描述SCA 2个家系部分成员的临床表现、总结其特点,对部分患者行头部磁共振检查,同时抽取2 ml外周血对其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家系Ⅰ经基因检测证实为SCA2,先证者、先证者母亲、哥哥的CAG重复数目分别为44、36、38次,磁共振显示脑干、小脑萎缩,脑桥"十字征"、"纵线征";家系Ⅱ经基因检测证实为SCA1,先证者、先证者姑姑、先证者表弟的CAG重复数目分别为60、51、52,磁共振显示小脑明显萎缩.结论 SCA亚型临床表现相似,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最终诊断需依赖于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家系,分析该家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行基因诊断。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调查、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动脉自旋标记核磁灌注成像(ASL-MRI)。对相关致病基因(MAPT、PSEN1、PSEN2、APP)进行直接测序筛查突变。结果先证者基因检测发现MAPT基因P301L位点致病突变。该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均表现为以行为变异型FTD(bvFTD),无帕金森病样表现。结构影像学检查见双侧额颞叶不对称萎缩,功能影像见额颞叶低代谢和低灌注。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结果支持bv-FTD诊断。家系内患者临床表型高度一致。结论我们报道1例MAPT P301L突变家系,神经影像和基因检测有助于家族史阳性痴呆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r insomnia,FFI)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 分析1例FF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脑电图及基因等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为57岁女性,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过程中出现吸气性喉鸣,随后出现反应迟钝、低热、多汗等表现.患者头磁共振DWI序列未出现异常高信号,脑电图监测显示睡眠图消失,无三相波,朊蛋白基因检测显示为D178N-129MM的单倍体型,脑脊液14-3-3蛋白为阴性.结论 朊蛋白基因检测在诊断FFI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由ETFDH基因突变引起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临床特点以及核黄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肌肉磁共振(MRI)、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确诊两家系3例LSM患者,并评估给予核黄素治疗前后患者运动症状的变化。结果 2例左侧三角肌肌肉MRI与肌肉活检提示肌肉脂质沉积,基因检测揭示1例存在ETFDH基因c.1395dupT(p.G466Wfs*24)和c.770AG(p.Y257C)复合杂合突变,2例存在ETFDH基因c.770AG(p.Y257C)纯合突变,3例经核黄素治疗1个月后运动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对于无明显诱因引起的双下肢无力患者,可通过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进行确诊,且核黄素能够有效改善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FC1(replication factor C subunit 1)基因突变导致伴周围神经病和前庭反射消失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CANVAS)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1例CANVAS患者。从患者外周血提取DNA进行详细的共济失调相关遗传学检测。检索文献中已报道的RFC1基因变异导致的CANVAS, 总结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本例患者为51岁女性,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步态不稳, 结合辅助检查符合CANVAS临床诊断。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除外已报道的其他遗传性共济失调变异, 同时完善RFC1基因检测,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双等位基因致病性变异结构(AAGGG)exp重复扩增。检索国内外报道RFC1基因变异导致CANVAS的文献共14篇, 整体CANVAS患者RFC1基因变异率为68%~100%, 散发及家族性CANVAS患者中RFC1基因变异率不同, 该基因变异具有种族差异。结论成人起病的晚发型共济失调患者中, 通过头颅磁共振联合电生理及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CANVAS的识别, RFC1基因检测对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Gerstmann-Str?ussler-Scheinker综合征(Gerstmann-Str?ussler-Scheinker syndrome,GSS)的识别水平。方法分析了1例2018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临床表现酷似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的GSS患者的临床信息、神经心理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脑电图及基因等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复习两种不同朊蛋白病之间的差别。结果本例患者为62岁女性,首发症状为小脑性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快速进展性痴呆,并伴有锥体束和锥体外系损害,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花边征",14-3-3蛋白阴性,PRNP基因分析显示P102L基因突变。结论对临床首发表现为遗传性共济失调,随后出现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减退的患者,应当考虑GSS。PRNP基因检查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头颅磁共振(MRI)及头颅磁共振波谱(~1H-MRS)特点与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诊断为MELAS综合征患者的MRI及MRS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头颅MRI结果示病变累及多个脑叶,主要包括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皮质及双侧基底核、放射冠区,其中4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均未见颅内动脉异常,且病灶区域与主要供血动脉分布无明显相关性;4例患者头颅~1H-MRS可见病变区域显著Lac峰,以及病灶区NAA峰显著降低。结论头颅~1H-MRS能够为MELAS综合征患者提供无创性检查,分析脑组织能量代谢变化,对MELAS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基因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例患者进行临床特点总结、行电生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3例患者均表现为无痛性下肢远端无力.电生理检查示四肢广泛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基因检测示3例患者均存在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缺失突变.结论:HNPP多以神经易卡压部位发病,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异常,神经电生理表现为广泛神经脱髓鞘损伤,基因检测能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腓骨肌萎缩症(CMT)1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特点,同时利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CMT1A型相关基因是否存在突变,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以进一步确定CMT1A型的诊断.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CMT1型的5例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同时对所有患者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MLPA两种方法进行PMP22基因重复突变检测.结果 4例患者20岁前发病,其中2例有家族史,1例患者30岁左右发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四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四肢远端感觉减退,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2例患者出现弓型足.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轻度降低.两种基因检测均发现1例患者存在PMP22基因重复突变.结论 CMT1型发病年龄较早,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四肢无力伴肌萎缩,神经电生理可见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波幅略有降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MLPA两种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合并癫痫(FCMTE)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遗传学特点,探讨潜在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1例FCMTE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神经电生理检查资料,并对先证者及其家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FCMTE患者(先证者)为男性,39岁;因"四肢震颤14年,发作性意识丧失10年,加重2个月"收入院.先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5-羟色胺2A受体(5-HT2A)基因T102C多态性与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57例抑郁症患者及37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患者组无差异的正常对照进行脑部的三维磁共振扫描,同时检测受试者的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采用基于像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分析被试的脑...  相似文献   

12.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一例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分析1例FFI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死亡患者进行尸检和脑组织病理检查,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血标本进行朊蛋白基因(PRNP)检测.结果 该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顽固性失眠、精神和夜间睡眠行为异常、行走不稳、吞咽困难、突然死亡以及阳性家族史.患者多处脑组织神经元丢失及胶质细胞增生,以丘脑为重;患者及其1名亲属PRNP检测分析显示D178N基因突变,并与129位甲硫氨酸等位基因连锁.结论 FFI患者可表现为猝死,可有突出的精神症状;无症状携带者可出现相应基因突变;提供尸检和脑组织病理资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本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EDMD)患者的临床、电生理、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RI)、骨骼肌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于2011—2022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且经基因检查确诊的8例EDMD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症状、电生理改变(肌电图及心电图)、骨骼肌MRI、骨骼肌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2.0~6.0(3.6±1.2)岁, 均为隐匿起病, 进行性加重。7例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 表现为走路摇摆、蹲起费力、上楼困难;逐渐出现脊柱强直、关节挛缩;1例以脊柱侧弯为首发症状。4例发现异常心电图。8例肌电图符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呈肌病病理改变或肌营养不良表现。8例EDMD患者经二代测序均发现致病突变, 共6个点突变, 其中4个LMNA基因杂合突变(c.1583C>G、c.1357C>T、c.148C>T、c.1336A>G);1例为EMD基因半合子突变(c.501C>G);1例为SYNE1基因杂合突变(c.4364G>A)。结论 EDMD具有高度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照研究CT与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13-02—2015-07收治的腔隙性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行CT与磁共振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病理检查检出病灶385例,磁共振检查共检出病灶360个(93.5%),CT检测出153个(39.7%),病灶位置包括丘脑、小脑、颞叶、基底节、额叶、枕叶、顶叶、脑干,磁共振检查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病灶大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4,P0.05);两种检查方法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主要呈小片斑块状,T1、T2长信号,DWI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影像主要呈低密度小片状、斑点状显影。结论 CT与磁共振均可用于腔隙性梗死诊断,但磁共振早期诊断价值以及病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查,能够明确反映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数量,便于后期及时有效治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1例成人Ⅱ型瓜氨酸血症( CTLN2)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随访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对患者及其女儿进行SLC25A13基因检测.结果 患者女性,27岁,因反复头晕、呕吐2年余,伴发作性意识模糊1年半就诊,肝脏B超、MRI及肝活体组织检查均示肝硬化.脑电图示异常尖波.血氨基酸检测示瓜氨酸升高,SLC25A13基因检测示851 del4纯合突变,患者女儿系851del4杂合突变.结论 对于成人不明原因的脂肪肝及肝硬化,特别是伴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CTLN2,SLC25A13基因检测可帮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和确诊的要素。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经皮肤及肌肉活检或基因检测确诊的2例CADASIL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例1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例2临床表现为脑缺血性卒中样发作,2例均无通常的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脑MRI T2W及FLAIR序列均显示两侧脑室周围及深部脑白质、外囊及前颞区对称性分布的高信号,例1皮肤活检发现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基膜层有嗜锇颗粒(GOM)沉积; 例2基因检测显示Notch3基因外显因子4,c.544C>T位点突变。结论 如若患者具有进行性认知损害、反复缺血性脑卒中样发作等临床表现,且无通常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磁共振检查显示两侧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时,应考虑CADASIL的可能,此时进行皮肤或肌肉活检及/或基因检测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MRI、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无创头皮偶极子(DLM)定位下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MRI、VEEG、DLM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在术前对致痫灶进行定位,部分患者参考磁共振波谱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结果,术中以皮层及深部电极验证,分别或同时进行病灶、前颞叶切除、皮层低功率热灼术.结果 24例术后随访1-5年,失访1例.按Engel分级,Ⅰ级22例,Ⅱ级2例,无Ⅲ级及以下病例.结论 MRI、VEEG、DLM定位下,部分病例参考磁共振波谱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结果,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ISC1(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以求发现突变.方法 使用聚合酶联反应对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96例正常对照者的DNA样本进行扩增,使用Light Scanne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系统进行DISC1基因全部的13个外显子的突变检测,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熔解曲线.结果 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ISC1基因外显子中未发现突变.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DISC1基因外显子的初步突变筛查未能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皮层下带状灰质异位症(subcortical band heterotopias,SBH,双皮层综合征)患者进行已经证实的致病基因DCX和LIS1检测,明确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影像学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皮层下带状灰质异位症的1例患者进行相关基因DCX和LIS1的检测。结果发现患者有DCX基因2号外显子新发突变,c.451AG(p.K151E)。结论对确诊的SBH患者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对分析患者的表型、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疑似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的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病例,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搜集本科收治的1例肾透明细胞癌单发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以及VHL基因MLPA(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结果,与VHL综合征进行鉴别。结果通过对肾透明细胞癌单发脑转移的1例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既往病史综合分析,最终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及VHL基因MLPA检测与VHL综合征相鉴别,排除了VHL综合征,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与VHL综合征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有众多极似之处,需详细分析患者既往史及家族史,并结合基因检测等手段及术后病理与之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