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PCI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出血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8%,显著高于对照组71.70%(P0.05);两组血尿、牙龈出血等不良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表(NIHSS)、改良RANKIN表(mRS)、血清神经肽Y(NP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血浆血小板黏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用于PCI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够有效改善血小板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4.5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再闭塞的患者60例,随机于再闭塞后予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首剂5μg/kg静脉推注3min,续以0.075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24h)30例(B组)及常规治疗30例(A组)。观察2组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时及24h、7d时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再闭塞)时,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d时NIHSS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mRS≤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尤其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最佳。方法 统计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7-01—2018-12所有接受静脉溶栓的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2组,观察组为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并根据患者的责任血管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或小动脉闭塞型),对照组为未接受替罗非班治疗。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观察应用替罗非班前后各个时间点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3个月后mRS评分,评估静脉溶栓后病情仍进展的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安全性及替罗非班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最佳。结果 观察组1h、2h、12h、24h及7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小动脉闭塞型1h、2h、12h、24h及7d的NIHSS评分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的mRS评分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出血风险低,尤其对小动脉闭塞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高复发风险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通过前瞻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国药同煤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ABCD2评分≥4分的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共156例,有8例脱落,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经微量泵泵入负荷量替罗非班,并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量48 h)及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氢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强化降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短期卒中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治愈57例,有效14例,无效7例;短期7 d内卒中(脑梗死) 6例(7.69%),30 d内7例(8.97%)发生卒中,90 d内7例(8.97%)发生卒中;对照组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16例;对照组短期7 d内发生卒中(脑梗死) 13例(18.57%),30 d内15例(21.43%)发生卒中,90 d内16例(22.86%)发生卒中。90 d内两组均未发生脑出血。两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短期7 d、30 d、90 d发生卒中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8 h两组的凝血、血小板、肝功肾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复发风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控制TIA发作,但在此研究中并未发现其可减少发生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如何给予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国内外尚没有达成共识;在抗血小板的联合用药、用药时机和应用时间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议。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及替罗非班的干预作用。 方法:12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替罗非班组(n=6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对照组(n=6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组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6,24 h及7 d,经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变化;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30 d临床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后6 h,对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CD62p水平较置入前显著升高(P < 0.01);替罗非班组则显著低于置入前及对照组(P < 0.01);置入后24 h,两组之间及与置入前相比,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CD62p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后7 d,替罗非班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置入前降低(P < 0.05)。替罗非班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30 d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支架置入后6 h,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被进一步激活。在双重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的基础上,替罗非班对接受支架置入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确诊的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卒中进展的判断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进行即时评定,分别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进展时,加用替罗非班后6h、24h、3d、7d的NIHSS评分,并采用NIHSS评分降幅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入组及治疗后6h时2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24h、3d、7d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中未出现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3d)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再进展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卒中预警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01—2018-03沈阳维康医院收治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12例,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另收集2010-01—2014-12治疗的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10例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TIA样症状出现率、脑梗死转化率、出院时NIHSS评分、3个月后mR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TIA样症状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症状出现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比率41.7%,对照组为9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1)。研究组出院时NIHSS评分(3.11±4.7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3±5.21)分(P0.05)。研究组患者3个月后mRS评分(0.64±1.9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5±1.72)分。2组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及死亡患者。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控制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发作,显著缩短持续发作时间,能够有效减少演化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比率,改善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远期临床预后,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Unexplained END)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分为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24 h、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于出院后第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较出院时>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住院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是否存在死亡病例。结果 共纳入73例经静脉溶栓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72.6%)例,女20(27.4%)例,平均年龄(63.33±4.53)岁,治疗组31(42.5%)例,对照组42(57.5%)例。治疗组在干预后的第24 h和第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出院后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2例出血转化,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出现的END及时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的90例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对照组,40例);于治疗第1、3和7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入院当日与治疗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治疗第7天时,NIHSS评分低于第1天(P=0.000)和第3天(P=0.000);治疗组治疗后第1、3和7天NIHS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00),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两组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P=0.000)低于、ADL评分高于(P=0.000)治疗前,且治疗组mRS评分低于(P=0.000)、ADL评分高于(P=0.003)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3/50)对35%(14/40);χ~2=0.483,P=0.439]。结论对于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介入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06—2019-01南阳市中心医院超早期脑梗死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2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7 d后神经功能指标[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氧化应激指标[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丙二醛(MDA)],治疗前与治疗14 d、28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P0.05);治疗7 d后,2组血清S100B、NSE、8-iso-PGF2α、MDA水平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28 d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脑出血、尿血、皮肤黏膜出血、黑便、再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可通过调节机体神经功能损伤相关因子水平、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途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2014年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16例,比较2组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的mRS评分,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溶栓前与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与对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溶栓组预后良好13例(54.2%),对照组为7例(43.7%)。溶栓组1例出现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后恢复。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10—2018-08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24 h内是否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共68例纳入替罗非班组,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48 h,后过渡为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治疗2周。对照组60例仅接受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2组在治疗第1、3和15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记录2周内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和脑出血转化)、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死亡发生率。3个月后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将mRS≤2分为预后良好,3≤mRS≤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组2周内颅内出血、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29、0.827、0.929);治疗第3和15天,替罗非班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42和0.016),ADL评分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35和0.018)。3个月后,替罗非班组mRS 0~2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0%vs 31.6%,P=0.027)。结论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安全性及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脑梗死急性期组、脑梗死亚急性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组接受72h的替罗非班+胞二磷胆碱治疗后,再继续行对照组治疗方案。各组分别于替罗非班治疗前及治疗后,行血小板计数、血尿、便血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同时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采用ELISE检测P选择素表达水平,于治疗后第2天行头颅CT检查。结果在替罗非班治疗结束后,脑梗死急性期组和对照组均未见血尿、便血及颅内出血,3组血小板计数及P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NIHSS评分及P选择素均较亚急性期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应用是安全的,能降低血小板的活化,且在脑梗死急性期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在4.5h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其中对照组56例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49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4h后若无明显出血,开始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90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以评价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2h、24h、7d时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90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90d时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虽然观察组总体出血事件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2组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h以内,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截至到2021年6月的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联合用药组)与单纯rt-PA静脉溶栓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应用于rt-PA静脉溶栓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是否接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成rt-PA静脉溶栓+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n=124)和rt-PA静脉溶栓+0.9%生理盐水对照组(n=75)。对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24 h、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TCD监测Vm、PI,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RS评分治疗组的预后良好率为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有显著临床疗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替罗非班和双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7—2016-10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且1周内病情进展,神经功能缺损较前加重。其中28例采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后接受双抗治疗为实验组,32例仅接受双抗治疗为对照组。治疗3d、7d后,比较2组NIHSS评分、BI指数、血小板计数、各项出凝血指标及出血等并发症。结果治疗3d后2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组间NIHSS评分及B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可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比较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与健康人血小板功能的不同。方法 :检测 3 2例ACI患者和 18名对照组人群的血小板粘附率 (PAdT)、血小板聚集率 (PAgT)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ACI患者组PAdT、PAgT、CD41、CD62p和CD63的检测值分别为 ( 3 1± 13 ) %、( 4 0± 14 ) %、( 12 3 4± 3 3 1) %、( 7 82± 2 5 9) %、( 2 1 3 4± 6 63 ) % ;对照组上述检测值分别为 ( 2 2± 9) %、( 2 7± 13 ) %、( 8 98± 2 5 0 ) %、( 4 87± 1 79) %、( 17 87± 4 45 ) %。结论 :ACI患者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 ,血小板活化与ACI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及出院时使用NIHSS对2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 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还可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3-12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7例,其中接受小剂量rt-PA静滴溶栓治疗24例为溶栓组,接受常规二级预防23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及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2组治疗前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mRS上升,2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出现无症状性脑出血。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