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在4号染色体长臂高频杂合缺失(LOH)位点寻找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在ABI 377DNA测序仪进行电泳分析,用Genescan 3.7和Genotype 3.7软件进行扫描及LOH分析.LOH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4号染色体长臂(4q)的平均LOH率为28.56%,发现明显的2个高频LOH区间,一个在D4S3000和D4S2915位点之间(4q12~21.1);另一个在D4S407和D4S2939位点之间(4q25~31.1).在D4S3018位点,肿瘤直径>5 cm的LOH明显高于直径<5 cm的LOH(56% vs 13.79%.P=0.01).在D4S1534位点.肝转移的LOH明显高于未发生肝转移的患者(80% vs17.25%,P=0.012).结论:2个4号染色体长臂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4q12-21.1、4q25-31.1可能存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2.
散发性结直肠癌D10S1265位点的杂合缺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染色体上某特定位点遗传物质的丢失是肿瘤发生中的常见现象,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是结直肠癌形成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本实验通过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D10S1265位点杂合缺失的研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演变中的作用.方法:荧光标记的多态性微卫星引物D10S1265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电泳3h,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卡方检验.结果:D10S1265位点(10q24.3)的杂合缺失率是50.0%,肝转移的7例未发现LOH,无肝转移病例达58.97%(23/39,P=0.014),但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此位点的杂合缺失与Dukes'分期显著相关(P=0.013),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D10S1265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有关的抑癌基因,此基因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肝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五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对5q14区精细定位,寻找新的结直肠癌抑癌基因. 方法: 五号染色体采用16个微卫星DNA标记,在5q14区另取7个微卫星标记对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小时,以 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 在五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三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即5p15、5q14和5q22区.对5q14区再用7对微卫星标记引物行精细定位,界定了三个精细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 结论: 通过精细杂合缺失作图研究,在5q14区发现三个精细的杂合缺失区域,该区很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4.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D22S274位点杂合缺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崇治  裘国强  张放  贺林  彭志海 《肿瘤》2004,24(1):18-20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当一条等位基因已经异常的抑癌基因发生杂合缺失可导致肿瘤的形成.本实验通过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D22S274位点杂合缺失情况作一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微卫星DNA标记D22S274与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男40例,女43例,年龄31至84岁,中位年龄66岁.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小时,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遗传位点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LOH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被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D22S274(22q13.32-13.33)位点的杂合缺失率34.04%.直肠癌的杂合缺失率为50%(9/18),高于近端结肠癌的12%(2/17)(P=0.018),远端结肠癌的杂合缺失率为42%(5/12)较近端结肠的杂合缺失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将远端结肠、直肠一起考虑,它们的杂合缺失率(14/30,47%)高于近端结肠(2/15,13%) (P=0.015),提示远端结肠、直肠癌与近端结肠癌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结论 22q13.32-13.33区域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5号染色体的杂合性缺失,寻找新的结直肠癌抑癌基因.方法 取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和正常组织,先后应用分布于5号染色体上的16对微卫星DNA标记和5p15区D5S416附近的6对微卫星DNA标记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在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h,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经5号染色体上的16对微卫星DNA标记的杂合性缺失分析,发现散发性结直肠癌5号染色体上有2个明显的高频杂合性缺失区域,即染色体短臂上的D5S416位点和染色体长臂上的D5S428~D5S410区.进一步对5p15区的精细定位,界定了1个遗传距离为1 cM大小、跨越D5S416位点的杂合性缺失区,该区的位点大致顺序是pter-D5S630-D5S1987-D5S1991-D5S1954-D5S1963-D5S416-D5S2114-D5S486.本组54例有效标本的杂合性缺失率达48.2%.结论 散发性结直肠癌在5号染色体短臂存在1个杂合性缺失区域,即5p15.2-15.3,该区很可能存在1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6.
裘国强  周崇治  张放  贺林  彭志海 《肿瘤》2007,27(1):51-54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本实验研究了结直肠癌1号染色体短臂杂合的缺失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个微卫星DNA标记与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上进行电泳,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遗传位点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结果:1号染色体短臂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18.00%,D1S468(1p36.33—36.31)位点的杂合缺失率最高,达36.54%。D1S2726位点的杂合缺失现象主要存在于直肠癌,缺失率为28.57%(6/21),而结肠癌的缺失率为0.00%(0/33),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在1号染色体短臂上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位于1p36.33—36.31这个区域。  相似文献   

7.
周玮  芦珊  杨刚 《实用癌症杂志》2010,25(6):575-578
目的探讨CD4、CD8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表达对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SCRC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CD8,采用PCR-SSCP法检测SCRC组织中MSI表达。结果 50例SCRC中CD4和CD8表达均较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强,差异有显著性(P〈0.05)。50例SCR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8%。按CD4和CD8表达强弱分组,CD4(+)和CD8(+)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高于CD4(-)和CD8(-)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当分成CD4/8(+/+)[CD4/8(+)]、CD4/8(+/-)、CD4/8(-/+)、CD4/8(-/-)[CD4/8(-)]四组,则CD4/8(+)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高于CD4/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SCRC组织中CD4/8(+/+)表达与MSI(+)表达密切相关(P〈0.01),而与MSI(-)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有CD4和CD8呈阳性表达。CD4/8(+)表达与MSI表达有同向关系。CD4/8和MSI表达均可作为散发性直肠癌预后的辅助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色体长臂的9个微卫星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10c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用GeneScan、Genotype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均可发生于原发性胃癌,总的LOH频率为34.3%(24/70),其中D7S486和D7S798位点的LOH频率较高,分别为24.0%(12/50)和19.2%(5/26);总的LOH频率随临床分期而显著增高(P=0.046),D7S486位点的LOH频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5).结论:在7号染色体长臂D7S486和D7S798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9.
郭伟  张国华 《肿瘤》1996,16(5):559-561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研究进展郭伟张国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北京100853)人类肿瘤的起源是单细胞基因改变累积的结果,这些基因的改变包括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eletedincolorectalcarcinoma,D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肺癌中6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方法 应用PCR-SSLP-银染的方法,选用6号染色体长臂上的5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36例原发性肺癌进行了杂合性缺失的研究。结果 36例肺癌中有19例至少在一个位点发生LOH,占52.8%,其中有1例同时在三个位点(D6S310、D6S314、D6S281)发生杂合性缺失。5个位点的LOH频率分别为:16.7%、13.9%、19.4%、5.6%和19.4%。结论 6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在原发性肺癌中是常见的染色体改变,并且在丢失的位点附近有一种或几种肿瘤抑制基因与人类原发性肺癌的发生与发展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中期因子(MK)是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最初由日本学者在小鼠胚胎肿瘤细胞中发现.MK的生物学功能十分广泛,除了具有促进神经元生长、加强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参与创伤组织修复及介导炎症反应等作用外,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不可分.目前研究发现,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MK基因和蛋白均过表达,在肿瘤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MK的分子构成、作用机制及其在结直肠癌诊断、进展监测和判断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黄力  张放  郑海涛  裘国强  贺林  彭志海 《肿瘤》2005,25(6):573-576
目的对散发性结直肠癌16号染色体短臂杂合缺失区间(LOH)进行精细定位,以期发现新的肿瘤相关基因.方法用覆盖16号染色体短臂的5个微卫星标记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进行杂合缺失分析,初步定位候选区域后再用另5个微卫星标记对这一区域进行精细定位.PCR扩增相应位点的基因组DNA,并用ABI 377自动测序仪进行电泳.用Genescan 3.7 和Genotype 3.7软件进行遗传位点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杂合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6号染色体短臂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4.58%,仅有一高频缺失位点D16S404,杂合缺失率达52.73%.对其精细定位后发现,最小杂合缺失区间应位于D16S406和D16S3126之间,约1.1 cM.而这一区间的杂合缺失与Dukes分期、肿瘤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结论通过散发性结直肠癌16号染色体短臂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研究,发现了D16S406~D16S3126之间精度达1.1 cM的肿瘤相关基因候选区域.在这一区间内可能的肿瘤抑制基因为USP7基因,相邻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有EMP2.对这2个基因的深入研究可能明确新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转移相关标记物过表达对A/B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至2002年65例结直肠癌的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44V6、MMP-2、COX-2、EGF、EGFR和VEGF的表达情况。比较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之间5年复发转移率的差异和多个肿瘤标记物过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A/B期结直肠癌中,CD44V6、EGF和EGFR蛋白阳性组的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0.9%、38.1%和27.5%,显著高于阴性组的5年复发转移率8.3%、8.8%和11.8%(P=0.045、0.022和0.047);有3个以上指标阳性组的5年复发转移率高于0~2个指标阳性组,而5年生存率低于0~2指标阳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9和0.030)。结论CD44V6、EGF和EGFR蛋白过表达与Dukes A/B期患者高复发转移相关,肿瘤转移标记物高表达越多,复发转移的机率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被认定为DNA错配修复缺陷的标志,但既往研究发现一个显著矛盾,即在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中,p53突变率较一般结直肠癌低.研究旨在确认该矛盾的存在并试图阐明其机制.方法 对180例散发结直肠癌采用高分辨率荧光标记微卫星分析法检测微卫星位点稳定性,PCR扩增直接测序检测p53突变.结果 微卫星不稳定性呈现修饰型和跳跃型两种变化.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均呈现修饰型而无跳跃型变化;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均检出了跳跃型变化,一部分也并存修饰型变化.微卫星不稳定与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53突变与肿瘤分化明显相关.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肿瘤未检出p53突变,而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肿瘤p53突变率较高.结论 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呈现的修饰型微卫星位点长度变化可能是DNA错配修复缺陷的表型;此表型与提高的碱基置换突变率有关.单纯DNA错配修复缺陷可能不足以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跳跃型变化,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真正原因仍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NG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82例大肠癌临床手术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癌旁正常黏膜中与癌组织中ING3的表达水平,分析ING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的大肠癌患者中,ING3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 ING3的表达与临床T分期、M 分期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出T、N、M分期、TNM分期及ING3的表达均与患者术后总无病生存率相关( P<0.05)。 ING3低表达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较中高表达组患者显著降低( P<0.05)。结论 ING3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相关,有望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6.
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iao XY  Zhou XY  Sun MH  Yan G  Du X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4):289-293
目的通过微卫星位点BAT-25和BAT-26的分析,观察散发性结直肠癌原发和转移灶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73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53例转移灶石蜡标本,分离基因组DNA,通过荧光标记多重PCR法扩增微卫星位点BAT-25和BAT-26;应用全自动DNA测序仪和GeneScan 3.1软件进行片段分析,观察这2个位点重复序列长度的变化。以1例己知有MSI-H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病例为阳性对照。结果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SI的阳性率为15.1%,MSI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和预后有关(P〈0.05);53例转移患者中,转移灶的MSI阳性率(17.0%)略高于原发灶(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2例原发灶MSI阴性,转移灶MSI阳性。结论散发性大肠癌中MSI是一个常见的分子事件;MSI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预后等的重要参考指标,根据MS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进行分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MSI在部分散发性大肠癌的转移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关于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研究逐渐从晚期的姑息治疗扩展到新的领域,如维持治疗和辅助治疗等,同时关于预后和疗效预测标记物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这些研究正逐渐引起现有临床治疗策略的变化.关于结直肠癌靶向治疗201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上发布的数据给人们一些新的发现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