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血前对受血者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820例,分别在受血前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探讨受血前上述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抗-TP阳性9例,阳性率为1.10%;抗-HIV1/2阳性1例,阳性率为0.12%;HBSAg阳性65例,阳性率为7.93%;抗-HCV阳性5例,阳性率为0.61%;其中男性阳性患者56例,阳性率为13.59%;女性阳性患者24例,阳性率为5.97%;男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明显高于女性,两种性别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受血前是否患有以上四种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可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并进行预见性的管理,对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输血前、术前、产前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同时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方法:对本院2012年1~6月输血前、术前、产前2560例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阳性患者210例,阳性率为8.20%;其中以HBSAg阳性率最高,170例,构成比例为80.95%;与其它三项感染性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而感染者中以男性居多,男性患者阳性率为13.22%;女性患者为5.38%;两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术前、产前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在进行相关治疗前是否患有以上四种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同时在进行相关治疗前进行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感染源采取必要的预防隔离措施,对避免医患纠纷,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测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科室申请输血前患者抽取血液标本进行以上四项检测.结果 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 I 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可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输血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30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种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63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全检测者528例(83.81%),未全做者102例(16.19%).检出HBsAg阳性73例(13.83%),抗HCV阳性6例(1.14%),抗-TP阳性11例(2.08%),抗-HIVl/2全阴性.该4项指标共检出90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17.05%.结论:为了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对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检验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5.
3148例拟输血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攀  李春碧  何平  伏俊 《西部医学》2008,20(4):856-857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携带情况,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3148例拟输血的病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常见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289例(9.18%),HCV阳性32例(1.02%),抗-HIV阳性3例(0.10%),抗-TP阳性88例(2.80%)。结论对受血者输血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并可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术前和输血前对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对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 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TRUST)法.结果 在12870例患者中,HBsAg阳性974例(7.57%)、抗-HCV阳性292例(2.26%)、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认实验室确认)4例(0.03%)、抗-TP阳性114例(0.88%).检测标本阳性总数为1384例,总阳性率为10.75%.结论 对患者进行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不但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还可以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另外还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分析4项感染性指标在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7285例住院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4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阳性标本采用胶体金复查;抗-HIV1/2筛查为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抗-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7285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总阳性率为15.31%,HBsAg阳性率为11.01%,抗-HCV阳性率为2.72%,抗-HIV1/2阳性率为0.03%,抗-TP阳性率为1.19%.HBsAg和抗-HCV合并阳性率为0.32%,HBsAg和抗-TP合并阳性率为0.04%.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及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8.
李炎梅  梁太英 《广西医学》2008,30(3):384-385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15 743例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5 743例标本中,抗-HIV1/2阳性患者100例(0.63%),抗-HCV阳性患者156例(0.99%),HBsAg阳性患者1 917例(12.18%),抗-TP阳性患者420例(2.66%)。各指标均存在交叉阳性。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各项血清传染性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指标均有交叉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应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和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381例手术和输血前患者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本组共检测出4 136例阳性,4项指标总阳性率为13.2%,其中抗-HCV 70例(0.22%)、抗-HIV 17例(0.05%),抗-TP 761例(2.43%),乙型肝炎病毒(HBV)3 288例(10.48%)。结论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进行4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对医患双方利益具有较大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输血前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检查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或输血液制品之前是否已经感染过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方法:收集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2864例,用ELI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2864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592例,总阳性率20.67%。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8.82%、1.01%、0.84%和0.00%;HBV和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结论:进行输血前四项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情况,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刘坤学 《吉林医学》2011,(36):7762-7763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拟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与输血相关的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19 587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0.68%、0.24%、2.26%,总阳性率为14.7%。结论:患者输血前检测输血免疫全套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40 468例拟输血的患者进行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40 46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210例(0.52%),抗-HIV阳性96例(0.24%),抗-TP阳性915例(2.26%)。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张云东  韩兴权 《西部医学》2007,19(1):100-101
目的 对输血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患者3065例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3065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155例(5.06%).抗-HCV阳性患者45例(1.47%),抗-HIV无阳性病例,抗-TP阳性患者45例(1.47%)。其中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TP同时阳性3例.抗-HCV与抗-TP同时阳性4例。男、女的HBsAg与抗-HCV阳性率均不同。而抗-TP阳性率相近。不同年龄组的抗-HCV与抗-TP阳性率相似。而HBsAg不同。结论 输血前患者各项血清感染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感染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00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Ag/Ab)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对9001例患者进行检测,阳性患者为714例(7.93%)。其中HBsAg阳性457例(5.08%),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65例(1.83%),丙肝抗体阳性86例(0.96%),艾滋病抗原抗体初筛试验阳性6例(0.07%)。结论:通过对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张桂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132-2133
目的探讨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术前及输血前患者1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进行输血前4项检测。结果 4种传染性标志物阳性132例(10.00%),包括:HBsAg阳性120例(9.10%),抗-HCV阳性8例(0.61%),抗-TP阳性4例(0.30%)。首次发现受到感染32例(24.24%)。结论术前及输血前检查结果显示4种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较高,实验室人员应严把检测质量关,强化相关病毒检测的操作规程,降低漏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6790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清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术前及输血前对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对6790例术前和输血前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其血清中乙肝病毒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在6790例患者中,HBsAg 阳性656例(9.66%)、抗-HCV 阳性76例(1.12%)、抗-HIV阳性(已经确证实验室确证)9例(0.13%)、抗-TP阳性145例(2.14%)。结论:为了维护医患利益,规范医疗操作,减少医疗纠纷,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必须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在输血前对3 536例受血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HIV)、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标志物检测。结果:3 536例患者HBsAg阳性率为9.27%;抗-HIV阳性率为0.056%;抗-HCV阳性率为0.93%;抗-TP阳性率为1.07%。结论: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使无症状的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保护,是预防控制职业感染和避免医患矛盾的必要措施,还为地区性传染病调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989例输血前患者检测抗-HCV及抗-HIV1/2和抗-TP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输血前检查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不仅为受血者治疗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依据,争取了时间;也为区分患者是否为输血后经血传播疾病提供临床依据,避免医疗纠纷,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提高自身保护意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989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3项血液指标检测。结果:抗-HCV阳性患者15例(1.51%),抗-HIV1/2阳性患者7例(0.70%),梅毒抗体阳性患者27例(2.70%)。结论: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3522例手术和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手术和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标志物的重要性。方法对3522例手术和输血前患者血清乙型肝炎(HBsAg)、丙型肝炎(抗-HCV)、艾滋病病毒(抗-HIV)、梅毒(抗-TP)进行检测。结果感染性标志物阳性者336例,阳性率9.5%,其中HBsAg阳性314例,阳性率8.9%;抗-HCV阳性2例,阳性率0.06%;抗-TP阳性20例,阳性率0.57%;抗-H IV均为阴性。结论手术和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为临床提供诊断和举证依据,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和杜绝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感染状况,探讨在输血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单位与兄弟单位2009年至今所有输血、手术及分娩的患者10039例在输血治疗前进行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在10039例标本中检测出阳性标本803例,检出率为7.99%。结论: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检测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和治疗前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四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可以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有效避免因手术、输血及各种治疗方式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