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对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了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术,历时11h30min,手术获得成功。病肝的切除采用“左右翻转法”,肝静脉重建采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其有宜在30℃~45℃。术中在无体外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61天因胸、腹多死于呼吸衰竭。认为背驮式肝移植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干扰较小,但对罗晚期肝癌就慎  相似文献   

2.
为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历时11小时30分,手术获得成功,供肝热缺血时间3分12秒,冷缺血时间9小时10分,受者无肝期2小时12分,术中对质地坚硬且体积巨大的肝脏仍采用左,右翻转法顺利处理第三肝门,肝静脉重建采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术中在无体外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结合文献对手术操作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l例惠肝炎后肝硬变合并门脉高压症的终未期病人实行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结果手术历时5小时10分钟,手术获得成功,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手术要保留肝后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对切除病肝技术要求高,术中无肝期短,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由于不需静脉转流,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变化及处理.方法 43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均未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术中插入Swan-Ganz导管和左侧桡动脉置管,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术毕各时段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应用标准公式计算氧输送、氧耗量和氧摄取率,持续监测心输出量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 无肝前期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门静脉、下腔静脉阻断和再灌注时血液动力学变化明显(p<0.01),无肝期心排血量明显下降(p<0.01),氧耗量在无肝期明显降低(p<0.01),在新肝期开始进行性增加(p<0.05~0.01),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在无肝期明显降低(p<0.01),在新肝期开始进行性升高(p<0.05~0.01).结论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参数波动明显,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采用非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时需维持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平稳,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监测十分重要,对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静脉血栓形成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对供体肝脏存活至关重要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该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 ,5 6岁 ,因双下肢浮肿、牙龈出血 2月于 1999年 10月 11日入院。术前诊断 :①原发性肝癌 ;②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患者于 11月 17日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 2天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右肝斜径 13 .9cm ,右肝肿大 ,肝实质回声欠均质 ,右肝后叶肝实质回声增强 ,可见较清楚的分界。左肝静脉内径 0 .6cm ,血流速度 18cm/s ,中肝静脉内径 0 .6cm ,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处理。方法:153例终末期肝硬化、肝癌患者,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经典原住肝移植术,经右颈内置入8.5F三腔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病肝游离期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在阻断肝上下腔、肝下下腔静脉瞬间MAP较阻断前显著下降(P〈0.05),新肝期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发生在肝下、肝上下腔静脉阻断及开放的瞬间,此期间要及早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气分析、出入量及时补充血液制品,使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结合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重症肝炎肝硬化9例施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前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过渡支持治疗,其中合并原发性肝癌1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8例。结果: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肝衰竭进展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肝移植术后患者已生存4~28个月。结论:原位肝移植结合人工肝是治疗重症肝炎肝硬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术式改良.方法 结合文献介绍之术式,对几种改良术式进行评价.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在病肝切除时间、肝流出道重建时间、无肝期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上,优于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术;4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中,3种不保留肝静脉干的吻合术式优于保留肝静脉干的吻合术式.结论 供受体下腔静脉吻合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应为背驮式肝移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随着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经典原位肝移植的基础上,发展了背驮式肝移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等手术方式。其中腔静脉成形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因其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不需静脉转流、流出道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移植中心采用。我院于2003年5月27日采用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盐城人,发现“乙型肝炎”4年,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因“全身乏力伴腹胀1个月”入院。查体:肝性面容,消瘦,皮肤无瘀点瘀斑,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稍胀,肝肋下未触…  相似文献   

10.
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某些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器官移植手术中难度最大的,护理较复杂的手术之一.背驮式肝移植不需要体外静脉转流,简化手术操作步骤.保留受体下腔静脉的原位肝移植。即在切除受体的病肝时保留其肝后下腔静脉.将供肝肝上腔静脉与受体肝静脉共干进行吻合,供肝肝下腔静脉进行结扎。术中无需静脉转流.避免了静脉转流引起的并发症和不必需购置价格昂贵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一12小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6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养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5例等待供肝患者,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5例等待供肝患者中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患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4~6个月。结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稳定的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肝纤维化的SD大鼠,行56.3%比例的小体积肝移植12例,95.8%比例的全肝移植12例。结果成功构建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受体肝纤维化大鼠的全肝移植组术后24 h肝功能、7 d生存率明显优于小体积肝移植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可作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动物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技巧和效果。方法:收集17例肝尾 叶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1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和结肠癌术后肝尾叶转移1例,采用绕肝提拉法的 前正中入路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绕肝提拉法经前正中入路进行全肝尾叶切除术, 手术时间166~427(211.5 ±20.1) min,术中失血372~1 208(472.7±83.6) mL,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 为76.5%,52.9%和23.5%。结论:绕肝提拉法适用于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高脂饲料喂养2、4、8周末,以及停止高脂饲料喂养(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16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的LSEC扁平,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高脂饲料喂养2周末,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内皮下尚未见基底膜形成;4周末,窗孔数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已开始有不完全的基底膜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8周末进一步加重,内皮下已有完整的BM形成。停止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肝组织内胶原纤维仍大量沉积,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有所减轻,内皮下基底膜成不连续状。16周末,仍可见胶原柬,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随着高脂饲料的喂养LSEC的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GRIM-19蛋白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收集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各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10例,用免疫组化检测GRIM-19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织...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附57例临床病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1年4月~2004年1月间57例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术并进行随诊和观察。结果最短存活时间45d,最长存活已超过30个月(至今仍无瘤状态下存活)。结论不同期肝癌肝移植术后存活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肝移植治疗肝癌仍应严格选择病例,谨慎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