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用袖套导管测定Valsalva动作对食管胃屏障压的影响 ,以探讨Valsalva动作对胃食管反流是否有积极作用。方法  2 1例GERD患者 :男 13例 ,女 8例 ;年龄中位数 4 1岁 ;主诉胸骨后不适 阻塞感 16例 ,烧心 5例 ,伴明显反流者 6例 ;病程 1月至 30年不等 ;用Dentsleeve导管对 6例健康志愿者和 2 1例GERD患者进行灌注法食管压力测定 ,GERD患者经 2 4小时pH监测确诊 ;所有受检者停用各种动力药、抑酸药、抗生素一周 ,禁食 10小时 ,监测时先测静息状态压力 ,再测Valsalva动作时的压力。观察指标包括 :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 (LESP) ,食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贲门癌与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作用。方法对22例贲门癌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胃食管24 h监测pH值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积分的测定。结果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各项监测指标均高于正常,十二指肠胃反流积分亦增高,术后监测指标明显高于术前。结论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存在病理性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是单纯的酸性胃液,还含有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碱性液体,对胃食管粘膜有更强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益生菌防治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早产儿早期应用益生菌后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可以进行喂养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40例予常规喂养基础上加上益生菌喂养作益生菌组,另40例只予常规喂养的作对照组,喂养2周后监测两组早产儿的胃食管pH值变化。结果益生菌组早产儿反流发生的次数、反流超过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食管pH〈4总时间、反流指数分别是25.7±5.2、4.5±0.7、10.6±1.1、32.6±8.4、5.3±0.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益生菌能改善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和减轻反流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胃功能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且经临床诊断确诊的患者60例为实验A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但经临床诊断检查排除确诊的患者65例为实验B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PGI、PGII、G-17水平.建立ROC曲线分别评估PGI、PGII、G-17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预警价值.结果 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PGI、PGII和G-17指标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及预警价值.指标联合分析显示,PGI和PGII联合、PGI和G-17联合、PGII和G-17联合以及三项指标联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亦具有较好的诊断及预警价值.结论 将PGI和G-17指标联合分析,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在胃食管反流病筛查中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相互关系.方法 369例成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其中具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者 114例,男101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5岁.对伴及不伴反流症状2组的症状积分、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及体重身高指数(BMI)进行比较.结果具胃食管反流症状者的上述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无症状者.结论胃食管反流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密切关系.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症状者的症状积分及呼吸紊乱指数明显较只有睡眠呼吸暂停者为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 fluxdisease ,GERD)的内镜分级与食管酸、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 98例 ,全部进行内镜检查 ,2 4小时食管下段pH值及胆红素测定 ,14 C 尿素呼气检查。结果  1 98例GERD患者按内镜分级分组 :0级组 4 7例、Ⅰ级组 2 1例、Ⅱ级组 17例、Ⅲ级组 13例。 2 2 4小时食管下段pH监测结果表明 ,不同级别的GERD患者pH监测各项指标 (包括pH <4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反流≥ 5分钟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 <4的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 ) ,组间…  相似文献   

7.
体位与胃食管反流关系的初步探讨许军英,张锦坤(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消化病研究室)本研究对12例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检查有下段食管炎的病人行食管内PH监测、食管内及胃内压力的测定,比较直立位和卧位餐后反流的发生频率及发生机理。发现,直立位与卧位时...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测压及pH监测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采用食管测压法和24h食管pH监测对6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食管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减低(P<0.05)、食管蠕动波幅(PA)减低(P<0.01) 、食管蠕动波传导速度(PV)减慢(P<0.05) ;24h食管pH<4的百分比 、酸反流次数和>5 min的酸反流次数明显增加(均P<0.01), Ⅰ期与Ⅱ期食管炎相比食管动力参数无差异, 而在24h食管 pH监测方面显示Ⅱ期食管炎患者在酸反流次数及>min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时间百分比方面均较Ⅰ期食管炎患者有明显增加。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三种检测试剂盒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比较2组血清PGI、PGII及PGI/PGII水平,建立ROC曲线并分析PGI、PGII及PGI/PGII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价值。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组血清中PGI及PGI/PGI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中PGII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I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0.739),PGII与PGI/PGII诊断价值不大(曲线下面积0.614、0.696)。国产某A产品与雅培检测系统对PGI、PGII及PGI/PGII检测的相关性分别为0.9947、0.9893、0.8063,国产某B产品与雅培检测系统对PGI检测的相关性为0.9427,但PGII与PGI/PGII两者与雅培检测系统相关性为0.7957、0.769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对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诊断意义,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实验室诊断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A组(n=8)胃食管反流组,采用结扎幽门+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B组(n=8)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采用结扎近段空肠+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C组(n=8)假手术对照组.术后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p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结果 A、B组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2.43±0.17和4.06±0.20,明显低于C 组(5.89±0.19,P<0.01);A组与B组比较,食管下段pH值差异有显著性(P<0 .01);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2.13±0.35,2.37±0.52及2.13±0.35 ,2.25±0.46,明显高于C组(0.25±0.46,0.25±0.46,P<0.01),而A组与B 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管状胃宽度与食管癌术后抗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为临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管状胃重建胃食管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术中管状胃的吻合途径(颈部吻合、胸腔吻合)及管状胃不同宽度(≥3 cm、3 cm)进行分组,分别为:颈部吻合+≥3 cm组(14例)、颈部吻合+3 cm组(15例)、胸腔吻合+≥3 cm组(15例)与胸腔吻合+3 cm组(1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天开始行24 h食管p H监测,连续监测3 d,指标包括:反流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收集患者术后出现临床症状(烧心、胸痛、咽部异物感、咳嗽、哮喘等)的次数及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4天行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食管黏膜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胃黏膜炎症分级。将所有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p H4的累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患者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不同组间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症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食管黏膜炎症分级最轻。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呈线性相关,管状胃宽度增加,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越严重,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越高。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管状胃重建胃食管,胃食管的宽度对患者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术中因为患者个体原因无法将管状胃宽度控制到合适范围时,应加强患者反流相关指标监测,便于及早采取措施防治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术后患者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情况.方法胃术后患者5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A组为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共15例,B组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Ⅰ型吻合患者,共9例 ,C组为无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Ⅱ型吻合患者,共24例,D组为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患者共9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1~68岁,平均( 43.1±12.4)岁,均无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无食管下段炎症,并排除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食管内pH及胆汁监测前分别对A、B、C、D 4组患者根据烧心、反酸、胸痛、呕吐胆汁每一症状不同程度进行症状评定及记分,计算出总积分.用Digitrapper MKⅢ型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行食管内24h pH及胆汁监测.结果胃不同类型手术组患者D组症状积分高于A、B、C 3组(P值分别<0 .05,0.05,0.01),而其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指标并不高于A、B、C 3组,提示全胃切除术后的不适症状与食管内的酸及胆汁反流无关.食管内pH监测发现A、B、D 3组反流时间%并不高于对照组(P>值0.05),C组酸反流时间%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B、D 3组(P 值<0.01,0.05,0.01,0.01),而后3组之间无差异.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发现A、C 两组胆汁反流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均<0.01),B、D两组较对照组无差异,各手术组之间比较,食管内胆汁反流次数A组>B、D两组,C组>D组,反流大于5min次数A、C两组>B、D两组,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时间百分比A组>B、C、D 3组,B、C、D 3组间差别不显著,总体分析,食管内胆汁反流A、C两组>B、D两组.结论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不同类型胃手术患者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内镜分级与食管酸、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98例,全部进行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下段pH值及胆红素测定,14C-尿素呼气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加盐酸依托必利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7%和70%,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分别为98.3%和8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郑庆芬  贺新禹 《医学信息》2010,23(13):2136-2137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加盐酸依托必利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7%和70%,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分别为98.3%和8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为了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EGG的相关性,从而确定EGG在反映胃(肠)动力的价值.方法 50例GERD病人,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52.6±14.4岁(26~85岁 ),多有反酸、烧心、反胃(食)或腹胀等症状.应用Medtronic公司的Digitrapper EGG型胃电图仪及分析系统检测体表胃电变化,同时应用Pc Polygraf消化道检测仪及Digitrappr Mk -Ⅲ24h食管pH监测仪比较胃电活动与胃食管动力的关系.结果 GERD组与健康对照组(n=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44.3±15.8岁 )比较,正常节律百分率(餐前、餐后)均低于正常人(78.46%比90.55%,P<0.05;70 .97%比88.13%,P<0.01),而胃动过缓、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正常人.反酸+反胃组较单纯反酸组胃电节律紊乱更为明显.反酸+反胃组与单纯反酸组及对照组比较LESP减低 ,食管体下段蠕动波幅减低,24h食管pH监测酸反流指数增高.胃动过缓、胃动过速均增加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二者之间有相关性.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体表胃电节律(餐前、餐后)紊乱百分率高于正常人. 反酸伴反胃(食)者较单纯反酸者胃电节律紊乱更为明显,与食管测压及食管pH监测结果一致 .胃电图可对GERD的发病机理的推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食管运动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 方法12例正常人,100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按洛杉矶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标准分三组:NERD组27例,LA-A、B组30例,LA-C、D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测压检查.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以湿咽成功率、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蠕动的传导速度作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1.溃疡样型FD患者与无食管炎表现的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2. 溃疡样型FD患者的食管末端对酸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对53例溃疡样型FD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食管的酸敏感性测定 .采用瑞典CTD-SYNCTICS公司的多灌注式测压装置,从外连接管中先后滴入0.5mL的蒸馏水和同量的0.5mol/L稀盐酸到受试者食管下端,2min内观察反应,出现胸及上腹部疼痛为阳性反应.计算两组受试者在两种刺激下不同反应的例数.53例溃疡样型FD患者中47例及对照组中16例接受了24h动态pH检测以观察有无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结 果溃疡样型FD患者及对照组对蒸馏水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 ).67.9%溃疡样型FD患者酸刺激呈阳性,对照组为20%(P<0.01).42.5%溃疡样型FD 患者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对照组为6.25%(P<0.01).结论食管下端酸敏感性的增高和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可能是疼痛性FD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临床特点及食管测压分析许君望,王淑英,谢凯(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本研究通过对24例胃食管反流(GER)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食管测压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可能发生的机理。材料和方法:间歇性、发作性胸痛患者24例,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发生与酸及胆汁反流事件之间的关系,以确定胆汁反流是否与酸反流同样为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方法对32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烧心、反食、反酸)患者和24h食管内 pH及胆汁同步监测.监测中患者均完成日记,内容包括进餐的时间和食物内容,卧位和直立位时间及症状.并通过症状标记按键进行症状标记.通过计算机分析结果以DeMesster计分1 4.72为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1组为无明显酸反流组(14例,56.25%),2组为有明显酸反流组(18例,43.75%).分析两组患者所标记的症状发生的时间(餐时,餐后,直立位,卧位 );是否与酸反流事件或胆汁反流事件或酸和胆汁混合反流事件有关.如果症状发生前后2mi n内食管内pH<4持续10s以上则表明症状与酸反流有关;症状发生前后2min内食管内胆红素吸收值>0.14持续10s以上则表明症状与胆汁反流有关.计算每一例患者的酸反流和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ymptom index SI).与酸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I=(与酸相关的症状次数)/(总的症状次数)×100%,与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I=(与胆汁相关的症状次数)/(总的症状次数)×100%.结果 32例患者监测中共发生症状272次(包括烧心、反酸、胸痛、反食).第 1组患者人平症状发生次数低于第2组(5.1 vs 11.3).第2组仅18次(2.7%)的症状发生与酸反流有关,而第2组有102次(50.5%)的症状发生与酸反流有关.两组仅有7.7%的症状发生与胆汁反流有关.第1组与酸和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较低;而第2组与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亦较低,但与酸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明显高于第1组(P<0.05). 结论反流症状的发生明显与酸反流事件相关而较少与胆汁反流事件相关. 胆汁反流不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