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凤斌教授将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经络学说相互联系,认为其与经络不通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上以"补脾气,养胃阴"为主要治疗方法,兼以行气和胃、温中补虚、辛开苦降等,将中药内服与穴位外敷疗法相结合,同时在选方用药时结合地域性特点,运用中医整体理念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针灸特色治疗疑难病症,是在试图运用针灸临床辨证施洽来应对目前临床中遇到棘手的"怪病".方法 采用贯顶(百会穴),治疗吐弄舌怪病;采用隔碗灸,治疗双侧腮腺巨大肿块;采用隔核桃壳眼灸器,治疗黄斑变性引起的失明.以上几种特色疗法是因病位不同而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按经络及脏腑经络支脉所注部位辨证论治.结果 四则疑难病症虽不常见,但常年坐诊也偶尔碰到.根据各自病症不同,方法、措施、选材也不一样,因而临床收到显著疗效,此患者都是医院放弃后而患者抱有一线希望来就诊.观其病因,四个疑难病症都是标实本虚.结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因为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侵犯经筋脉络,邪气痹阻,不荣则患顽疾.在此采用特殊治疗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因人而宜、因病而宜.  相似文献   

3.
艾灸补泻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实施补虚泻实的操作手法。艾灸泻法是通过灸法以通利经络的方法。认为雀啄灸属泻法。泻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有泻毒散瘀作用。  相似文献   

4.
付谦 《山西中医》1990,6(6):9-11
本人自1971年以来,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应用中药配合针刺等疗法,治疗中风病康复期病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中风病康复期一般指中经络三个月以内、中脏腑半年以内。在这一时期如何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中风后遗症功能方面的完全恢复有重要意义。现就中风病康复期的临床治疗及体会简述如下。一、治疗方法中风病属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虚弱,阴阳失调;在标  相似文献   

5.
"水针"是利用一般注射针具内盛生理盐水或药液,按照人体十四经的"腧穴"部位进行注射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目前有许多医疗单位,都采用了这种疗法,并已作出了不少成绩.水针是在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根据经络学说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来循经取穴.因为具有针刺和药液的双重作用,因此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较针灸为优.  相似文献   

6.
潘乐  杨利学 《河南中医》2014,34(2):263-264
郑钦安认为膝肿痛多属本虚标实,素禀不足,阴阳失调,感受寒湿或内湿热毒邪,闭塞经络,关节屈仲受阻,发为肿痛,治疗当从阴阳出发,以阴阳为纲辨证论治,实则祛湿除寒或消热利湿,虚则调补阴阳、使气血有常,经络通利,则膝肿痛便可痊愈。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的患病率近年来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文章从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面具体阐述鲍晓东论治该病的临床经验。鲍氏认为帕金森病总属肝肾亏虚,病性本虚标实,病机多为风寒湿夹杂。其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祛风散寒除湿之理,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交替疗法,临床实例表明,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心脑血管疾病之中最为常见疾病之一,在此方面祝光礼主任医师临证经验颇丰.其运用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和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病"的原则进行治疗收效显著.其中辨证分型分为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脾虚肝旺、胆郁痰扰、气血亏虚等5型进行论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需考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合并高血压痛、动脉硬化症、颈椎病、腔隙性脑梗塞等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也就是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病".兹就此学术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朱鹏州  刘新桥 《河南中医》2013,33(6):994-996
中医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属本虚标实,临床对其治疗常不拘泥于某方某型,常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治疗途径有: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针灸治疗,中成药治疗,单方加减治疗等.  相似文献   

10.
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中医药抗肿瘤已成为当今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其中六经辨证以独特的辨证体系,将脏腑经络生理病理有机地联系起来,用以反映病位之所在、病性之所属、正虚与邪实,从定位与定性角度概括诸病。结合典型案例,总结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采用火针围刺法治疗上臂复发性韧带样纤维瘤患者1例。复发性韧带样纤维瘤可归属中医学"骨瘤"范畴,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属脾肾亏虚、瘀结经络。治疗以温通活血为主,选用火针围刺疗法。火针围刺法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消除肿物,具有对机体损伤小、简单易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著称于世,为金元四大家"滋阴派"代表医家。其注重以经辨证、以经取药、取经导邪、经络论治为其辨证治疗杂病的首要原则。临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论治相结合,并将经络辨证理论用于指导判断疾病的预防和预后;用药方面,将分经用药与"引经报使"纳入其治疗思想,注重根据病经取药,对于痰郁杂病取经导之,对于本虚标实病患择要攻补兼施、从经入药,其治疗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现代中医极具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五经配伍"强调经脉经穴及脏腑间的五行配伍、生克制化关系。通过调节病变脏腑对应经络的子母经、克侮经,使失衡的脏腑间的关系复归平衡,调控人体机能,有效治疗疾病。本文在"五经配伍"学术思想指导下,根据导致中风后尿失禁的风、火、痰等病因病机,从虚、实、本虚标实3个方面,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下,选取本经、子经、母经、我克经、克我经腧穴,采用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治疗方法,论述中风后尿失禁的针灸治疗,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介绍张建平主任医师分经论治颈动脉斑块的经验。分析病因病机为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属本虚标实之证。拟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临床用药特点是分经论治,引经报使,常用白芷、川芎、藁本、蔓荆子等引经药;善用三七肃清血络,虫类药物搜剔经络。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萎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的中医治疗,应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及具体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遵循"病症结合,方证相应"的原则,灵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根据病程变化及病机迁移,或滋阴熄风,或益气养阴,或散结化瘀,或消疹除斑,发挥中医药在Graves病治疗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腰痛是一种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多发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腰痛的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难以根治。蔡圣朝教授认为,腰痛多由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经络不通等原因导致腰府经络失于濡养或经脉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所致。蔡圣朝教授强调任督二脉在经络学说中的核心地位,重视运用督脉温经通阳,同时注重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经脏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法。文章着重介绍了从脏腑论治腰痛的三方面,即从脾胃、肝肾、心肾论治,另外还有从外感及经络论治,强调辨经、辨脏、辨因相结合;重视审因论治,治则治法注重治病求本,根据不同腰痛证型而采取相对应的治法,力求达到治病求本;倡导针灸结合的治疗理念,其精髓在于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局部取穴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蔡圣朝教授擅长运用火针疗法、放血疗法、通脉温阳灸疗法、隔物灸等方法治疗腰痛,通过对腰痛的辨证论治灵活、合理地运用针灸结合疗法达到通脉温阳、活血通络,缓急止痛、激发腧穴功能,调理脏腑、引导气血运行、振奋阳气的效果,从而缓解腰痛症状,临床获得显著疗效。文章主要总结蔡圣朝教授以针、灸并用之法治疗腰痛...  相似文献   

17.
十二经补泻穴,又名“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法”,即《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以下简称补泻穴)。此法是每经都有一补穴一泻穴,十二经共有24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凡是十二经脉中的阴阳失调,或在某经的循行通路及其相连脏腑出现邪盛正衰的各种疾患时,都可运用该经的补泻穴施行补虚泻实,以调整其有余和不  相似文献   

18.
张智龙教授认为,脑的生理特点为"宜实宜满,宜清宜静",脑的病理特点为"髓海空虚,空则神浮,虚则邪害,浊邪害清,元神受损,神机失用".髓海空虚、痰瘀闭阻、神机失用是脑病的病机关键,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治疗应辨证论治,依据病情虚实之偏重,养精益髓补其虚,清浊开闭泻其实,或攻补兼施,补虚不碍邪,祛邪不伤正.脑病易虚易闭,治疗...  相似文献   

19.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语出《难经·六十九难》,它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来确定的重要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多将此句释为:对某脏(经)的虚证,可以采用补其母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对某脏(经)的实证,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笔者认为,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句中,“母”与“子”当是古汉语“互文”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所谓互文,是指上下文各言一语而其义互  相似文献   

20.
李坤寅教授认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与"正气不足,瘀血内阻"有关,治疗时应辨其虚实,化瘀治本,分五脏灵活化瘀;病证结合,谨守病机,标本兼治;衷中参西,辨证论治,审其凝滞作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化裁古方,分而治之;用经方结合二期疗法(经前期行气活血止痛、减少经量,经后期补益肾精、养血调经;化瘀止痛贯穿始终,身心同治,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增加受孕率,并结合验案,彰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