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性霉索B为抗深部真菌感染药,其作用机理是:与真菌胞浆膜上的甾醇(麦角甾醇为主)结合,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物质如电解质离子、核苷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外漏,从而破坏了真菌的正  相似文献   

2.
我科2002-01~2006-12用二性霉素B(Am 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炎患儿17例,积累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4例;年龄最小2岁5个月,最大12岁,平均5岁7月龄。本组除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表现外,连续2次或2次以上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1.2治疗方法Am B粉剂用注射用水溶解后,抽取治疗剂量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 m l静脉点滴,维持6~8 hr;每周2~3次Am B鞘内注射。氟胞嘧啶、大蒜素等联合抗真菌。2结果(1)本组中最短住院时间23 d,最长242 d,平均住院时间153 d;16例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3.
宋晋红 《现代护理》2006,12(19):1789-1790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发病特点,及时给予诊治护理,提高生命质量。方法在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同时,针对药物副作用及病情变化,进行专门护理。结果2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经复查各项检查指标均接近正常。自觉症状减轻,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本病对人类危害甚大,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但是通过医护合作、综合护理,可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37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护理体会,如密切观察毒副反应并及时处理,同时做好心理护理.结果示:37例中临床治愈6例,好转20例,未愈自动出院7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70.3%.提示采用此法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及心理护理,能减轻毒副反应,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颅压下鞘内注射二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为的护理及配合问题。对3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采用高颅压下鞘内注射二性霉素B同时合用抗真菌药物静脉治疗,患全部治愈,未留后遗症。提示:鞘内注射二性霉素B是抢救和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值得推荐的治疗措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虽不多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由于此病病程长,病情重,药物治疗副作用大,使病人康复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地12例新型隐球力性脑膜炎的护理进行了总结,着重报告了由此病引起民的严重症状颅内高压的护理,使用药物二性霉素B的观察要点,心理护理在长时间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护理疗效。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对22例隐脑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按护理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22例患者在应用AMB中有21例发生不良反应,但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针对AMB在长程治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防治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2例隐脑患者给予AMB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加以AMB鞘内注射,按标准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有效率72.7%,不良反应种类多且较严重。【结论】AMB对于隐脑疗效显著,虽然副作用明显,但仍可作为治疗隐脑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发病特点,及时给予诊治护理,提高生命质量.方法 在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同时,针对药物副作用及病情变化,进行专门护理.结果 2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经复查各项检查指标均接近正常.自觉症状减轻,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对人类危害甚大,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但是通过医护合作、综合护理,可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程书权  罗振辉 《临床荟萃》1991,6(8):353-354
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一种少见疾病,其治疗目前国内外均采用二性霉素B(AmB)或以AmB为主的联合化疗,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疗效各地差异颇大(50~70%).本文总结两院近年收治的26例,总有效率82.6%,其中78.3%临床治愈.临床资料 26例全部经CSF墨汁涂片或培养>2次(+)而确诊,部分做动物接种或测隐球菌抗原强(+).涂片(+)25例,首次CSF仅8例(+),3例第18~25次方获(+)结果.1例始终  相似文献   

11.
王黎  张爱芳 《现代护理》2001,7(4):63-64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侵入机体而发病,每年发病率有日益增高之趋势。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隐球菌感染临床主要表现,其治疗特殊,病程较长,因此在身心护理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将一例治愈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影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预后因素。方法:对76例隐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隐脑急性起病,确诊前病程长,病前有原发基础病,长期使用激素,脑脊液压力高,菌量多时,预后不良。结论:提高认识,减少误诊,避免使用激素,一旦确诊,尽早使用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霉脑)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霉脑患者分2组:合并HBV感染组(n=13)和非HBV感染组(n=27),在AMB治疗过程中,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中30例(75%)ALT异常升高,22例(55%)AST异常升高,5例(12.5%)出现血清TBIL异常;其中HBV感染组92.3%出现ALT异常升高,非HBV感染组(66.7%)的ALT异常升高,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B治疗霉脑引起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合并HBV感染者。对使用AMB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的监测,以避免可能出现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4.
脑脊液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脑脊液置换治疗26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脑脊液置换是治疗本病的重要于段,防治脑疝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脑脊液置换护理,做好疼痛护理,密切观察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严防中毒,同时做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对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结果: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初次脑脊液镜检确诊仅7例,需反复腰穿取脑脊液涂片及培养确诊11例。未经抗真菌治疗4例均死亡,抗真菌治疗14例、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4例。其中二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4例、治愈3例、好转1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易误漏诊,反复行脑脊液涂片以及同时行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率。二性霉素B鞘内及静脉同时给药联合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邓茂升 《临床医学》2002,22(11):65-65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5 7岁 ,教师。因诊断“肝硬化”半年 ,发热、头痛、体重下降 2月于 2 0 0 1年 9月 2 5日入院。患者半年前 ,行肝功能、B超检查 ,提示“肝损伤” ,住当地州医院传染科治疗 ,诊断“肝硬化” ,给保肝等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 )。病情无好转 ,进行性加重。住院 3月余 ,逐渐出现蛋白倒置 ,少量、中等量、大量腹水、双下肢浮肿。即于 2 0 0 1年 7月 10日转住本院传染科 ,诊断“乙肝后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给“丹参”、“胸腺肽”及利尿治疗 ,半月后 ,腹水明显减少 ,双下肢浮肿消失。继之出现发热、头痛、夜间盗汗 ,刺激性干咳 ,…  相似文献   

17.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近况--感染性疾病(4)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晓红  肖杰生 《新医学》2004,35(11):708-710
1引言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少数可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艾滋病等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者易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未经特效治疗者几乎全部死亡,治疗有效率为75%~90%,但20%~25%的初步治愈者可复发.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挽救病人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药物必须能不同程度地透过血脑屏障,以往可供选择的药物很少,近年来这方面药物的研究开发带动了治疗的进展,现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的近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6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玉欢  李玲  黄如训  鹿寒冰  王艺东  李阳 《新医学》2002,33(10):589-591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原学或尸体解剖病理证实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为主,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损害症状,脑脊液压力升高53例,其中超过2.94kPa (30cmH2O)42。尸体解剖发现脑膜渗出,增厚及肉芽肿病变,以脑室脉络丛为甚。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升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9.
郑建仲 《新医学》2000,31(11):688-688
1 引 言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颅脑CT和磁共振检查无特异性。病人入院前多转诊几个医疗单位,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人,尤其是颅内压甚高,而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无明显升高而糖、氯化物下降者,均应送检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及真菌培养,检查新型隐球菌以便尽早确定诊断和治疗。 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氟胞嘧啶(flucytosine、5-FC)、氟康唑(flu-conazole…  相似文献   

20.
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死率高。我院自1995年~1997年应用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9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4岁;起病至入院时间13d~2个月。入院初诊病毒性脑膜炎2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例。1.2 临床资料 本组9例均有头痛,呈持续性胀痛、钝痛或剧烈爆炸样痛;呕吐8例,每日呕吐2~16次,4例呈喷射状呕吐;发热7例,其中低热1例,中度发热5例,高热1例;意识障碍5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