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雌孕激素对摘除卵巢大鼠子宫内膜增生与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雌孕激素对摘除卵巢大鼠子宫内膜增生与抑制的影响。 方法  4 5只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9只 :(1 )假手术 (Sham )组 ,(2 )双卵巢切除 (OVX)组 ,(3)双侧卵巢切除加苯甲酸雌二醇 (OVX+BE2 )组 ,(4 )双卵巢切除加黄体酮 (OVX+P)组 ,(5 )双卵巢切除同时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 (OVX+BE2 +P)组。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子宫内膜进行形态计量测定 ,结合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观察内膜的增生与抑制情况。 结果 在内膜厚度、腔上皮和腺上皮厚度、腺腔内径、腺体体积分数及上皮细胞PCNA指数方面 ,与 OVX组相比 :OVX+BE2 组、OVX+BE2 +P组均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OVX+P组各指标的变化不显著。 结论 雌孕激素单独或联合使用对摘除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各异 ;形态计量分析及 PCNA指数联合使用能较客观直接敏感地反映内膜的增生与抑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雌、孕激素对去卵巢大鼠肝脏维生素D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对去卵巢大鼠维生素D受体mRNA的影响。方法:25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 Sham组(假手术组)、OVX组(单纯去卵巢组)、OVX+E组(去卵巢+补充 雌激素组)、OVX+P组(去卵巢+补充孕激素组)、OVX+E+P组(去卵巢+补充雌、孕激素组),每组5只。喂养3个半月后处死,取肝脏检测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mRNA结果:与去卵巢组比较 :(1)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肝脏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mRNA的表达有显著上调作用;(2)雌、孕激素联合用药组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mRNA的表达介于单用雌激素和孕激素之间;(3)孕激素对去卵巢大鼠肝脏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mRNA的表达无显著上调。结论:雌激素能促进去卵巢大鼠肝脏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对去卵巢大鼠维生素D受体mRNA的影响。方法25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OVX组(单纯去卵巢组)、OVX+E组(去卵巢+补充雌激素组)、OVX+P组(去卵巢+补充孕激素组)OVX+E+P组(去卵巢+补充雌、孕激素组),每组5只。喂养3个半月后处死,取肝脏检测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mRNA。结果与去卵巢组比较:(1)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肝脏1, 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mRNA的表达有显著上调作用;(2)雌、孕激素联合用药组1, 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mRNA的表达介于单用雌激素和孕激素之间;(3)孕激素对去卵巢大鼠肝脏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mRNA的表达无显著上调。结论雌激素能促进去卵巢大鼠肝脏1, 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大鼠对维生素D3和尼古丁诱导血管钙化的反应性,以利于血管钙化动物模型制备的合理选择。方法:不同月龄大鼠用维生素D3肌肉注射(300 000 IU/kg)和尼古丁灌胃(25 mg/kg)处理后6周,测定各组大鼠颈动脉血压和心功能、血管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用Von Kossa染色方法检测血管钙沉积;用竞争性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主动脉骨标志蛋白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质Gla蛋白(matrixGla protein,M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主动脉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ule actin-α,α-SMA)水平。结果:2、8和16月龄钙化组大鼠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分别升高了20.7%、29.4%和22.2%(P<0.05);左心室收缩末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分别升高1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肾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3月在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4例,测量其体质量、身高、血压、血清25-羟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PTH)、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蛋白/尿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所有患者按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为3组:维生素D3缺乏组(<20 nmol/L)8例,维生素D3不足组(20~50 nmol/L) 54例,维生素D3正常组(>50 nmol/L) 12例,观察维生素D3水平与血肌酐的相关关系.结果 与维生素D3正常组相比较,维生素D3缺乏组及不足组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P<0.05),且血清血肌酐水平与25-羟维生素D3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维生素D3缺乏与肾功能恶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60岁)高血压患者113例。检测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以评价机体内的维生素D3水平,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是否合并认知障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1,25-(OH)2D3水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认知障碍28例(24.8%),未合并认知障碍85例(75.2%)。合并认知障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受教育年限、1,25-(OH)2D3水平低于未合并者,年龄、收缩压、有吸烟史比例、有冠心病史比例高于未合并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25-(OH)2D3水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1,25-(OH)2D3水平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认知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最佳诊断点为66.32 nmol/L,此时灵敏度为69.4%,特异度为96.4%。结论 维生素D3水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1,25-(OH)2D3<66.32 nmol/L时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活性维生素D3与特异性脱敏疗法治疗小鼠过敏性鼻炎疗效的差异性。方法 2014年7-11月,选取SPF级雌性BALB/c小鼠32只为研究对象。制备葎草花粉粗提液,克隆表达pTSX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葎草花粉粗提液蛋白组分和pTSX2活性。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32只小鼠分为4组,分别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空白对照组、模型组、pTSX2脱敏治疗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每组8只。对各组小鼠进行过敏性鼻炎造模并给予不同的治疗。通过比较小鼠鼻部症状及行为学评分、气道高反应性、血清特异性sIgE、sIgG2a水平、脾脏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鼻黏膜病理改变来评估两种疗法的差异。结果 模型组、pTSX2脱敏治疗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小鼠鼻痒、喷嚏、鼻部分泌物、行为、总分评分高于PBS空白对照组(P<0.05);pTSX2脱敏治疗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小鼠鼻痒、鼻部分泌物、行为、总分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小鼠喷嚏评分高于模型组(P<0.05);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小鼠总分评分高于pTSX2脱敏治疗组(P<0.05)。乙酰甲胆碱浓度为0.00、6.25、12.50、25.00、50.00、100.00 mg/ml时,模型组增强呼气间歇(Penh)值与PBS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酰甲胆碱浓度为50.00、100.00 mg/ml时,pTSX2脱敏治疗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Penh值与PBS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酰甲胆碱浓度为25.00、50.00、100.00 mg/ml时,pTSX2脱敏治疗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Penh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pTSX2脱敏治疗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血清中sIgE、sIgG2a及脾脏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IL-4、INF-γ水平高于PBS空白对照组(P<0.05);pTSX2脱敏治疗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sIgE、IL-4水平低于模型组,sIgG2a、INF-γ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sIgE水平高于pTSX2脱敏治疗组,INF-γ水平低于pTSX2脱敏治疗组(P<0.05)。鼻黏膜病理改变中,pTSX2脱敏治疗组比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炎症更轻微。结论 活性维生素D3与特异性脱敏疗法治疗小鼠过敏性鼻炎均有效,两种疗法相比,症状改善虽无差异,但细胞因子水平控制方面特异性脱敏疗法效果较好,故特异性脱敏疗法疗效较活性维生素D3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期性服用尼尔雌醇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短期周期性服用尼尔雌醇9例,长期周期性服用尼尔雌醇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各5例,运用免疫组化分别测定其子宫内膜细胞核分裂率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23例短期绝经和6例长期绝经未服药者作为对照.结果短期与长期绝经(以5年为界限)二对照组的核分裂率与PCNA指数无显著差异,均为老年性萎缩内膜;短期绝经对照组与短期尼尔雌醇组,长期绝经对照组与长期尼尔雌醇组,以及短期与长期尼尔雌醇组的核分裂率与PCNA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短期与长期尼尔雌醇组的核分裂率与PCNA指数均显著低于内膜病变者(P<0.001).结论尼尔雌醇对子宫内膜的增殖刺激较弱,长期使用尼尔雌醇对子宫内膜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方法 借鉴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原理,利用宫腔导管贯穿小鼠Y型宫腔的一侧,给予预温85 ℃流动热水经80 s热损伤小鼠子宫内膜组织,达到子宫内膜广泛剥脱目的.结果 处理后48 h宫腔内见子宫内膜层广泛脱落,部分子宫腔壁内膜完全脱落,内膜间质可见大量血管充血;处理后7 d子宫腔及浅肌层大量的炎...  相似文献   

10.
Vitamin D3对裸鼠乳腺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玮  王加林  赵亚平  王昱  张勇 《医学争鸣》2006,27(6):505-506
目的:探讨维生素D3(Vit D3)对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裸鼠皮下接种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乳腺癌移植模型.Balb/c裸鼠共40只,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Vit D3 组、三苯氧胺(TAM)组、Vit D3 + TAM组.Vit D3 2000 u, im,隔日1次,三苯氧胺每日5 mg/kg, ig.治疗4 wk后,检测肿块大小、血清钙、磷水平,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Vit D3 治疗组血清钙水平高于对照组(2.54±0.05 vs 2.32±0.09 mmol/L, P<0.05),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1.78±0.13 vs 2.34±0.06 mmol/L, P<0.05),Vit D3 使肿瘤细胞凋亡率(%)增加(31.5±6.9 vs 7.8±2.5, P<0.05),并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50.0±3.2 vs 34.2±4.7, P<0.05),与TAM有协同作用.结论:Vit D3 体内可明显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并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增强TAM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DS骨髓细胞PCNA表达率的变化,ALIP与PCNA表达的关系,为临床上寻找MDS向白血病转化的早期监测指标。方法:骨髓组织塑料包埋制片,免疫组化ABC法。结果:①正常组,MDS组,AML组,PCNA表达率分别为12.3±1.3、24.6±2.5、32.5±4.5(P<0.05)存在显著差异。MDS各亚型之间PCNA表达率无明显差异。②ALIP与PCNA表达率有相关性。③PCNA表达率及积分值与骨髓内造血组织面积,幼稚粒细胞数均呈正相关。结论:MDS骨髓组织中ALIP阳性病人易转向白血病是由于其异常增殖活性增高所致。PCNA表达率及积分值可作为MDS向白血病转化的一种早期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性激素在子宫平滑肌瘤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平滑肌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分析了46例子宫肌瘤、肌层、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含量。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PCNA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肌组织,ER、PR明显低于内膜增生期(P<0.05,P<0.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的水平及其受体的含量有关,PCNA可能与肿瘤的异常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52例肝细胞癌结合临床作PCNA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肝癌细胞PCNA阳性率为35.5%,而正常肝为阴性。肝细胞癌分化越差,其PCNA阳性率越高。并显示PCNA与肝癌分化程度、转移、浸润及预后密切有关,可作为评估肝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肥厚性瘢痕的形态学特点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对61例肥厚性瘢痕、8例正常皮肤进行形态学观察、成纤维细胞平均密度计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检测。结果 肥厚性瘢痕按其形态改变可分为增厚期、成熟期和消退期,各其间成纤维细胞平均密度相差非常显著(P<0.01);肥厚性瘢痕增厚期、成熟期、消退期和正常对照组间PCNA标记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肥厚性瘢痕发展经历了增厚期→成熟期→消退期的病理过程,其成纤维细胞数的多少与细胞增殖活性无关,肥厚性瘢痕的形成并非成纤维细胞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不同阶段吸烟小鼠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皮钙粘附素(E-cad-herin,E-c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吸烟气道E-cd表达变化对上皮增殖、重建的影响。结果:小鼠吸烟4周时,细支气管上皮E-cd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调,而PCNA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吸烟8周时,E-cd表达上调,而PCNA表达比吸烟4周时明显减少;吸烟12周时,E-cd与PCNA表达阳性细胞率与吸烟4周时相比均明显减少(P<0.01)。而各组间的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E-cdmRNA含量及表达强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吸烟引起气道上皮E-cd表达的调控发生在翻译后水平,其胞膜上E-cd表达的下调在吸烟早期气道上皮损伤后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平滑肌细胞增殖在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降主动脉-左下肺动脉分流建立的幼犬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取90d肺组织病理切片,应用鼠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α-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抗体(α-actin)、及Dako二抗免疫组化检测,图像分析仪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结果 分流犬左下肺动脉中膜α-actin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表达,右下肺动脉弱阳性,而对照组均呈阴性;分流犬左下肺动脉PCNA阳性信号表达明显多于右肺动脉,而右肺动脉及左上肺动脉仅有少量表达;增殖指数左下肺动脉内膜为33%,中膜11%,外膜7%,右下肺动脉仅为少量。结论 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实验犬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并与肺动脉压力高程度和肺血管重构改变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不同阶段吸烟小鼠呼吸道粘膜上皮凋亡细胞、增殖细胞的阳性细胞率与分布进行检测,并结合电镜的形态学观察对照研究。结果:正常呼吸道粘膜上皮凋亡细胞位于表层、增殖细胞带位于基底部,而吸烟小鼠丧失了上述分布特征。小鼠吸烟4周时,呼吸道上皮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未吸烟正常对照组。吸烟8周时,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阳性率与吸烟4周时相比明显减少。吸烟12周时,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而增殖细胞明显减少。结论:吸烟小鼠呼吸道上皮开始不仅存在大量细胞凋亡而且出现活跃的细胞增殖,随着吸烟时间延长,呼吸道上皮以细胞凋亡占优势,呈现为细胞损伤逐渐加重而细胞再生修复能力减弱的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子宫内膜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卵巢摘除组(OVX)、卵巢摘除加肌注苯甲酸雌二醇组(OVX BE2)、卵巢摘除加肌注黄体酮组(OVX P)、卵巢摘除同时加肌注BE2和P组(OVX BE2 P),实验组分别在激素作用5、10周后取材。流式细胞术(FCM)及TUNEL法分别检测内膜细胞凋亡与增殖情况,SP法检测子宫内膜PCNA的活性表达。结果OVX BE2组的增殖率明显升高;OVX P组、OVX BE2组、OVX BE2 P组凋亡率均显著减少。结论雌、孕激素影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是激素调控内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 43例脑膜瘤标本 ,常规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采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比较恶性组与良性组及非典型增生组之间同病理级别组之间、初发组与复发组之间PCNA标记指数的差异。结果  43例脑膜瘤均有不同程度的PCNA阳性细胞表达。良性组、非典型组和恶性组的标记指数分别为 (8.2± 5 .4) %、(15 .6± 9.8) %和 (2 7.6± 10 .6 ) % ,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初发组与复发组的标记指数分别为 (15 .2± 5 .8) %和 (2 1.4± 7.6 )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CN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其高表达提示复发的可能性大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