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建萍  陈雁南  任嫒姝  冯刚  戴红卫 《重庆医药》2009,38(15):1915-1917,1920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骨保护素(OPG)对牙移动影响。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Spargue-Dewley)大鼠8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用40g力的拉簧牵引右上颌第1磨牙移向近中。将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Fc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右上颌第1磨牙腭侧黏骨膜下。在1、4、8、12d分别处死实验大鼠,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右上颌第1磨牙近中的移动距离,观察右第1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牙周组织形态的变化和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右上颌第1磨牙的移动距离在8d和12d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2)实验组大鼠右上颌第1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的牙槽骨骨吸收量少于对照组。(3)实验组大鼠右上颌第1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在4、8、12d时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局部注射OPG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减少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GF-Ⅰ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装置,于牙齿移动3,7,14,21, 28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Ⅰ于牙齿移动3d后在牙周膜中表达开始增强,张力侧7d达到高峰,压力侧14d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逐渐降低.结论:IGF-1参与了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3.
吴明月 《安徽医药》2007,11(9):813-814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发现率。方法采用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肉眼发现率。结果20例患者的24颗上颌第一磨牙中有14颗存在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发现率为58.3%。结论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有利于发现和治疗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重组鼠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rIGF-1)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探讨IGF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实验中分别将rrIGF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骨黏膜下,分别在加力1、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中表达的IGF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和成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多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证实IGF参与了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内源性IGF和注射IGF都使牙齿移动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微种植体远移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患者12例,均为安氏Ⅱ类患者,共植入24枚微种植体于上颌牙槽骨,放置Ni-Ti推簧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推磨牙远移,观察结果.结果 12例患者上颌磨牙均向远中移动1.5~2.0 mm/月,上颌磨牙远中移动平均4.5 mm,平均阶段疗程移动4~5个mm.结论 微种植体在远移上颌磨牙的过程中有效高速,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对患者的依赖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以及在正畸牙齿移动的机制中所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正畸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rmbFGF注射组(20只)。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mbFGF注射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螺旋弹簧,使大鼠磨牙近中移动。实验组在大鼠右侧第一磨牙区注射rmbFGF溶液1.0mL,计量为5μL/mL,每隔两天一次,一共三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牙齿移动0,1,7,14,21d后取材分别进行HE染色。游标卡尺测定牙移动距离。结果:rmbFGF注射组牙齿移动速度高于对照组。HE染色,在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中rmbFGF注射组压力侧:单核—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和张力区牙槽骨边缘的成骨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张力侧成骨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改建,可能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缩短疗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两者联合作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选用6~8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10只。在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装一力值50g的正畸装置拉磨牙向近中移动,每隔3d在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注射生长因子0.1ml。A组:联合注射5ngTGF-β1及10ngPDGF-BB,B组:注射10ngPDGF-BB,C组:注射5ngTGF-β1,D组:即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每组分别于加力第1,3,7,14天,制作标准模型,测量左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加力14d后,处死大鼠,取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形态改变、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过程中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大鼠牙齿在加力的7d和14d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PDGF-BB与TGF-β1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其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及牙齿移动距离与单一因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外源性的PDGF-BB与TGF-β1能增加破骨细胞的产生,同时能显著加快牙齿移动距离,两者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效应,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牙周炎牙移动和正常牙移动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牙周炎牙移动及正常牙移动0d、1d、3d、7d、14d、21d组,共12组。近中移动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HE染色分析。结果:在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张力侧成骨延缓。结论:进行正畸治疗一定要注意并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对牙周炎正畸患者要进行彻底的牙周治疗和维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远移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的作用和效果。方法患者12例,均为安氏Ⅱ类患者,共植入24枚微种植体于上颌牙槽骨,放置Ni-Ti推簧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推磨牙远移,观察结果。结果12例患者上颌磨牙均向远中移动1.5~2.0mm/月,上颌磨牙远中移动平均4.5mm,平均阶段疗程移动4~5个mm。结论微种植体在远移上颌磨牙的过程中有效高速,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对患者的依赖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磨牙隐裂的原因及预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临床上常见磨牙隐裂的病例,尤以上颌磨牙最常见,其次是下颌磨牙及上颌前磨牙,其中上颌第一磨牙明显于上颌第二磨牙,尤其近中腭尖更易发生,由此上下颌咀嚼运动时主要的工作尖,承担着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三种不同根管预备技术在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逐步后退法、逐步深入法、平衡力法三种不同根管预备技术在磨牙临床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门诊上颌第一恒磨牙患急慢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等需要做根管治疗的病例120人,120颗患牙,按就诊顺序分成三组,每组40人,分别采用逐步深入法、逐步后退法及平衡力法进行根管预备,观测记录根备操作时间和根备过程中的断针、侧穿、台阶形成及后续的根管充填情况.以根备效价分值作为评价根备效率和效果的客观指标.结果 三种根备技术的效价值大小依次是平衡力法、逐步深入法、逐步后退法,但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 5).结论 使用平衡力法进行磨牙根管预备效率高、效果好、严重并发症少,在临床上可作为磨牙尤其是弯曲根管预备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赵炬 《安徽医药》2013,17(11):1942-1944
目的为了报道上颌磨牙解剖的多样性。方法该文描述了4例具有双腭根的上颌磨牙的治疗过程,其中有3例使用镍钛器械,1例使用ISO不锈钢手用器械。回顾了其它上颌磨牙解剖变异性的病例研究。结果在上颌磨牙的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上颌磨牙的解剖结构的变异。结论对于牙齿解剖结构多样化的掌握,是成功进行牙髓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二恒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位置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在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二恒磨牙后,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以及与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实验组观察19名患者,共34颗第二磨牙被拔除,其中上颌20颗,下颌14颗。未拔牙侧作为对照组,共38颗第三磨牙,16颗上颌,22颗下颌。所有病例均拍摄拔牙前及一年后全颌曲面体层片,测量第三磨牙在水平、垂直和倾斜角方面的变化,计算第三磨牙移动的实际距离。结果实验组34颗第三磨牙,在一年内均有不同程度萌出,其中上颌第三磨牙平均在水平方向移动8.41mm,在垂直方向移动7.41mm,直立16.45°下颌第三磨牙平均在水平方向移动6.77mm,在垂直方向移动4.021mm,直立7.14°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拔除第二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加速,阻生减少;②上颌第三磨牙的移动快于下颌第三磨牙,其萌出的各项指标也好于下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透明技术研究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方法:收集离体上颌第一恒磨牙90颗保存在10%的福尔马林液中,将离体牙制作成透明标本,按Vertucci的标准对根管分类并记录根尖孔数目。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均为三根牙。所有的腭根及绝大多数的远颊根(97.78%)为单根管。近颊根单根管率为22.22%,双根管率为73.34%,三根管率为4.44%,以Ⅱ型和Ⅳ型根管最为普遍。管间侧支在近颊根多见,侧支根管多见于根尖1/3。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根多根管率较高(77.78%),掌握其解剖形态对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思逸  赵晓花  李琴  曹寅 《江苏医药》2012,38(15):1766-1768
目的探讨用三氧化物聚合体(MTA)和Super-Bond C&B树脂修补纵裂后磨牙裂缝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颗纵裂牙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用MTA充填(A组)、Super-Bond C&B树脂水门汀(B组)或直接用磷酸锌充填(C组)修补裂缝。结果治疗后1-3个月,三组的成功率均达到100%。治疗后24个月时,A组和B组的成功率均为100%;但C组的成功率分别为上颌第一后磨牙58.3%、下颌第一后磨牙50.0%、上颌第二后磨牙28.6%、下颌第二后磨牙28.6%。A组和B组的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后磨牙纵裂用MTA和Super-Bond C&B树脂修补纵裂疗效明显优于用磷酸锌直接充填。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supernumerary molar teeth in the skull collection of the Zimbabwe Museum of Human Sciences. DESIGN: Cross sectional anatomical observations on human skulls. SETTING: Zimbabwe Museum of Human Sciences, Harare, and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University of Zimbabwe, Mount Pleasant, Harare. SUBJECTS: 153 skulls with intact maxillae and 112 mandibles from the skeletal collections of the Zimbabwe Museum of Human Sciences representing the Black Zimbabwean population. MAIN OUTCOME MEASURES: Observations on the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supernumerary molars i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jaws of the human skulls as well as the diameters of supernumerary molars. RESULTS: Two fourth molars were observed in two upper jaws and their prevalence was 0.76%. One fully erupted fourth molar was observed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upper jaw distal to the third molar in the alveolar arch of the female skull aged 40 years. Another impacted fourth molar was observ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upper jaw of the female aged less than 25 years and was present on maxillary tuberosity. No fourth molars were observed in lower jaw collections. CONCLUSIONS: It appears that the supernumerary molars occur rarely. It would be appropriate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supernumerary teeth in Zimbabwean population based on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rather than observations in the skull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正畸力作用下,不同正畸时间大鼠牙周组织的组织学变化,探讨正畸力值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加力0g(对照组)、50g或100g,于加力后1、3、10、17天将大鼠处死,取上颌第一磨牙及牙周组织固定, 用HE染色方法观察牙周组织的组织学变化。结果牙周组织对不同的正畸力产生不同组织反应。在50g力作用下,牙周组织反应活跃,牙齿移动速度快;100g力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牙齿移动停滞。结论牙周组织的适应性改建需要合适的正畸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将探讨上颌第二磨牙第四根管口解剖定位,从而提高临床根管治疗效果,最终提高牙病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100颗上颌第二磨牙标本进行预处理后,使用游标卡尺对标本各不同部位距离进行测定,之后使用日本Olympus耳鼻喉内窥镜系统对标本进行观察,并垂直于标本髓室底拍摄各髓室底图,将所拍摄图像存入计算机内进行角度测量。结果100颗上颌第二磨牙标本发生第四根管口几率为39.00%、发生腭侧根双管几率为1.00%;上颌第二磨牙第四根管口位于近中颊侧(MB)根管口舌侧,腭侧根管口中心点到近颊根管口中心点连线(MB—P)近中。结论对患者进行上颌第二磨牙第四根管口明确定位,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根管治疗失败率,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上颌第二磨牙根管的解剖形态及其变异情况。方法收集86个上颌第二磨牙,肉眼及放大镜下观察其根管口的数目,不锈钢K锉扩锉根管至根尖孔,肉眼下观察其根尖孔开口位置并测量其牙根和根管长度。结果肉眼下及放大镜下检出上颌第二磨牙双根管口者均为9.3%;肉眼下及放大镜下检出上颌第二磨牙三根管口者分别为84.9%和74.4%(P<0.05),检出四根管口者分别为5.8%和16.3%(P<0.05),76.7%的根尖孔为侧方开口,根管长度小于牙根长度。结论在放大视野下,可提高上颌第二磨牙的根管口检出率,了解上颌第二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可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