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活动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儿进行佩戴功能性电刺激产品在活动平板上进行步行训练,对照组穿戴踝足矫形支具在平地上进行步行训练,每组每天训练1次,每周5d,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 2组患儿治疗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活动平板进行步行训练能更有效地降低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学龄期脑瘫患儿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平板训练,每周3次,共12周。训练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步行速度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及肌张力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GMFM-88评分、步行速度、MA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12周后(训练后),2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走跑跳项目(E)、步行速度、伸膝肌群MAS评分、屈膝肌群MAS评分、跖屈肌群MA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训练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33.60±2.22)分]、走跑跳项目(E)[(47.40±5.35)分]、步行速度[(29.95±6.21)m/min]较对照组改善较为明显(P<0.05)。 结论运动平板训练可显著提高学龄期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对改善下肢痉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估量表D、E区)、平衡功能(Berg量表)和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将18例诊断为痉挛型双瘫的患儿根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年龄分层随机分为活动平板组和地面行走训练组,分别经过8周的训练,观察两种方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 结果:活动平板训练组与地面行走组相比,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D、E区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自我选择步行速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0.05)。 结论: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可以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行走速度,但对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下评估的活动与参与方面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13例患儿行单纯气泡浴;实验组14 例行中药气泡浴。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 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GMFM-66 的B、D、E 区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气泡浴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25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n=14)及对照组(n=11),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12周。前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双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同时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后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 分值,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 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减重平板训练(BWSTT)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SCP儿童60例,采用SAS软件随机数字模块产生随机序列分为对照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次/d,40 min/次,5 d/周,共训练8周。减重平板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BWSTT,平板坡度0°,初始速度0.09 m/s,以0.03 m/s增量逐渐调整至患儿可承受的适宜速度,初始减重为患儿体质量的30%,逐渐调整至完全支撑患儿自身体质量为宜。联合干预组在减重平板训练组基础上接受步态诱发FES,使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刺激患儿的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刺激强度以出现踝背伸和外翻的理想动作且患儿能够耐受为宜。2组均训练1次/d,20 min/次,5 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项(GMFM-88) D区(站立)和E区(走跑跳)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儿步行功能;采用生理消耗指数(PCI...  相似文献   

7.
范艳萍  高晶 《中国康复》2017,32(5):373-375
目的:探讨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患儿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6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反馈治疗,连续3个月。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D能区和E能区评估及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2组GMFM的D、E区评分及步行速度均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智力与运动的相关性。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选取智商90~110分患儿25例为A组,智商50~69分25例为B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儿GMFM-88之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组更高于B组( P<0.05);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96.0%、64.0%,P<0.05)。结论:脑瘫患儿智力与运动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经康复治疗后,智力好的患儿比智力差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双瘫儿童4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接受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接受跑台康复训练,均每周5次,共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步态分析(步频、步速、步长)及Berg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粗大运动评分(立位、步行及跑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患儿Berg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粗大运动功能、步态分析及Berg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较跑台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GM-FM-88评分提高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各项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CP患儿14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及观察组(71例), 两组均采用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推拿及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等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量表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腓肠肌肌张力、平衡功能、ADL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 2组患儿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D区评分、E区评分和总分分别为(2.86±1.67)级、(34.94±19.73)分、(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将93例脑瘫患儿按照是否坚持引导式教育训练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坚持3个月以上引导式教育训练,对照组未能坚持引导式教育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前后2组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康复疗效。结果:2组训练后GMFM-88及ADL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P0.05);训练后观察组GMFM-88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低龄段(3~4岁)GMFM-88和ADL评分训练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高龄段(4~7.5岁)(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训练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低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疗效均优于高龄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依据其意愿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TX-A注射和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站立相(D)和走、跑、攀登相(E)二项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后两组MAS评分和GMFM中D项、E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肌肉的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7岁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肌电生物反馈和常规康复治疗,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能量ESW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 采用肌电设备采集两组患儿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 利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评定法(MT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D区与E区分别评定两组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 两组患儿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和RMS, MAS、MTS、GMFM-88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和RMS, MAS、MTS中R1、MTS中R2与R1的差值、GMFM-88 D区和E区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治疗后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67.04±12.84)μV·s]和RMS[(69.32±12.84)μV], MAS[(1.98±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发育平台期)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21例,入选患儿均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功能发育平台期。根据患儿下肢痉挛情况给予下肢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治疗及康复干预。分别在肉毒毒素注射前、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价下肢痉挛改善情况(以小腿三头肌为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患儿C、D、E能区改善情况;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定患儿治疗前、后步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本研究21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经肉毒毒素注射后,其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增大,其中快角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慢角,并且伸膝状态下快角扩大范围较屈膝时显著。在肉毒毒素注射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患儿GMFM-88量表C、D、E能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其中肉毒毒素注射后6个月时患儿D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肉毒毒素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入选患儿10m步行测试所用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 结论 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独走能力)下肢痉挛病情,提高站立能区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治疗领域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 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 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矫正鞋垫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88项粗大运动量表(GMFM88)D能区、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PBS评分、GMFM88-D、E能区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PBS评分[(27.5±12.7)分]、GMFM88-E能区评分[(29.8±12.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GMFM88-D能区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平衡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