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6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简称主动脉夹层组)、同期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70例因胸痛住院的其他患者(胸痛组)的血浆D-二聚体等临床资料,比较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水平差异,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均超过500μg/L,敏感性100%;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高于存活患者(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主动脉夹层组、肺栓塞组和胸痛组分别为(3479.2±2200.0)μg/L、(1560.7±940.0)μg/L和(179.8±167.0)txg/L,三组比较P〈0.01,每两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其平均浓度超过急性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26例急诊胸痛患者(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14例,肺栓塞32例,急性心肌梗死40例,非心源性胸痛40例)的血浆D-二聚体,同时检测其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并行WBC计数,并以20例慢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者作对照组。结果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及肺栓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对怀疑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患者的排除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不同类型和病期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D-二聚体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和评估的价值。方法:共收入近3年来经治的4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影像特征分为4组,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和慢性期的D-二聚体水平;同时测定通过介入技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治疗术后1d和7d的D-二聚体水平。以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瘤及非器质性心肺疾病胸痛患者作为对照。分析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D-二聚体检测在夹层不同病期和不同类别中存在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也会显著升高D-二聚体水平。结论: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对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和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合理诊断和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肌腱蛋白(TN)-C和凝血功能及主动脉夹层检测风险评分(ADD-RS)在老年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老年AAD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ADD-RS。依据ADD-RS分为低度风险组43例、中度风险组25例及高度风险组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比较不同风险组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凝血功能水平及D-二聚体、TN-C和凝血功能联合诊断效能。结果高度风险组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明显高于中度风险组和低度风险组(均P0.05);且中度风险组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明显高于低度风险组(均P0.05)。高度风险组Fib、FDP、PT和APTT明显高于中度风险组和低度风险组(均P0.05);且中度风险组Fib、FDP、PT和APTT明显高于低度风险组(均P0.05)。D-二聚体、TN-C和凝血功能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各单项诊断。结论血浆D-二聚体、TN-C和凝血功能及ADD-RS在老年AAD患者中具有良好诊断价值,且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联合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
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秀芝 《山东医药》2010,50(33):68-69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35例AAD患者(Ⅰ型14例、Ⅱ型9例、Ⅲ型12例)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种疾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分析AAD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AAD不同分型及AAD生存与否的关系。结果 AAD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明显高于AMI患者(P〈0.05)。AADⅠ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P〈0.05);死亡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于AAD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所致胸痛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2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80例(心梗组),急性肺栓塞72例(肺栓塞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浆cTnI、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分析cTnI、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肺栓塞的鉴别效果。结果肺栓塞组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心梗组,cTnI水平显著低于心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ROC曲线的AUC值为(0. 95±0. 05),95%CI=0. 82~0. 99,最佳界点值442ng/m L,其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 00、0. 95。cTnI ROC曲线的AUC值为(0. 95±0. 02),95%CI=0. 92~0. 97,最佳界点值0. 37ng/m L,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 85、1. 00。cTnI、D-二聚体拟合数据后,ROC曲线AUC值为(0. 98±0. 02),最佳界点值取0. 17,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 00、0. 99。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肺栓塞引起的急性胸痛,联合进行血浆cTnI、D-二聚体检测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合并肺栓塞(PE)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70例老年CAP患者,根据CT肺动脉造影(CTPA)结果将CAP患者分为CAP合并PE组及单纯CAP组,对比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情况。结果 CAP合并PE组平均年龄比单纯CA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合并PE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单纯CAP组(P<0.001);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老年CAP合并P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且两者联合对老年CAP合并PE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老年CAP合并PE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入院时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38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307例(80.16%),平均年龄(52.72±12.26)岁。收集生存组(n=317)和死亡组(n=66)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入院血压、治疗方式以及生化指标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价预测价值,比较两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以评价预测价值。结果:本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为17.23%(66/383)。死亡组的D-二聚体水平[9.39(4.03, 19.68)μg/ml vs. 3.66(2.04, 8.82)μg/ml]、FDP水平[36.90(23.41, 69.11)μg/ml vs. 14.96(6.95, 35.81)μg/ml]、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比例、非手术治疗比例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均0.05),入院舒张压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OR=1.04,95%CI:1.00~1.08,P0.05)和FDP水平(OR=1.01,95%CI:1.00~1.01,P0.0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0.748(95%CI:0.686~0.810,P0.05),最佳临界点为4.45μg/ml,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1.21%和67.19%。D-二聚体联合FDP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0.776(95%CI:0.718~0.833,P0.0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85%和61.20%。结论:血清D-二聚体和FDP水平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联合FDP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预测价值优于单独应用D-二聚体。  相似文献   

10.
魏国庆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167-416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对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以对急性肺栓塞进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结果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93、8.56,均P<0.05)。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单独检测的检出率(χ2=5.39、6.01,均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筛选具有敏感、快速、价廉等优势,对于急性肺栓塞诊断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AAD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同时选择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50人作为对照组。再根据临床表现、合并症情况、病变类型等特点,将AAD患者分为稳定型夹层(SAD)和破裂型夹层(RAD)。分别记录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检测血清IMA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指标进行拟合,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以确定对AAD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1)AAD组患者血清IMA[(78.87±22.48)比(39.37±10.02)kU/L]及D-二聚体水平[(3.17±2.99)比(0.58±0.66)mg/L]高于对照组;RAD组IMA[(90.01±19.07)比(69.56±23.24)kU/L]及D-二聚体水平[(4.69±3.77)比(2.15±1.73)mg/L]高于SAD组;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中IMA[(96.58±16.44)比(72.11±22.76)kU/L]及D-二聚体水平[(6.29±3.71)比(2.24±1.99)mg/L]高于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均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MA、D-二聚体早期诊断AAD的AUC分别为0.904(95%CI 0.849~0.958)、0.890(95%CI 0.833~0.94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早期诊断AAD的AUC为0.927(95%CI 0.879~0.971),高于两者单独检测,其敏感度为78.87%,特异度为97.82%。结论联合检测IMA和D-二聚体对AAD早期诊断准确性较好,对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D-二聚体、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计算机断层血管摄影术(CTA)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与主动脉夹层组相匹配的非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及血尿酸浓度并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血尿酸及其他危险因素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结果主动脉夹层组血浆D-二聚体及血尿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及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显著相关(0R=2.834,P〈0.01:DR=2.087,P〈0.01)。结论D-二聚体及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是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3例经心脏超声、CT或CT主动脉造影(CTA)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为AD组,同期住院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AMI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抽血检测D-二聚体(参考值<0.3mg/L)、C反应蛋白(CRP)(参考值0~10mg/L)和肌钙蛋白T(cTnT,参考值﹤0.1μg/L)水平。结果:与AMI对照组比较,AD组D-二聚体[(0.41±0.07)mg/L比(2.69±1.28)mg/L]、CRP[(20.36±8.71)mg/L比(45.91±16.45)mg/L]水平明显升高,cTnT[(2.40±1.10)ng/ml比(0.04±0.03)ng/m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于胸痛病人联合检测血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T的浓度对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变化,并探讨其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痰湿蒙神型17例、风火上扰型22例、气虚血瘀型24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联合检测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1)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LG:A低于对照组(P0.05)。(2)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NIHSS评分高于痰湿蒙神型、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PLG:A低于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r=0.609)、FIB(r=0.706)水平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PLG:A(r=-0.718)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4)ROC曲线显示,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联合检测诊断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CI(0.706,0.844)],灵敏度为59.2%,特异度为84.2%,最佳截断值为1.397。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均升高,PLG:A均降低;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且三者联合检测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老年常见肺部疾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310例住院治疗的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及原发肺癌患者及转移性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性.结果 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及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均可引起凝血机制的异常,导致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在急性肺栓塞中最为明显.但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不是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特异性指标,也不是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其临床价值在于阴性排除结果.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plasma d-dimer,D-D)、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记为主动脉夹层组。另取同时期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胸痛患者200例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历资料、病史、血压、血浆D-D、MMP-9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断血浆D-D、MMP-9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效能。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组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死亡组31例、生存组169例。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组收缩压[(165.32±14.83)mm Hg比(112.57±11.76)mm Hg,t=39.415]与舒张压[(97.82±9.74)mm Hg比(86.39±8.25)mm Hg,t=16.342]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主动脉夹层组患者血浆D-D[(1.62±0.84)mg/L比(0.37±0.19)mg/L,t=20.526]与MMP-9[(1327.32±398.57)ug/L比(256.38±89.74)ug/L,t=37.071]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D联合MMP-9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度为0.807、特异度为0.815。急性主动脉夹层死亡组患者血浆D-D[(2.43±1.02)mg/L比(1.41±0.77)mg/L,t=6.423]与MMP-9[(1745.73±414.92)ug/L比(1105.67±346.17)ug/L,t=9.165]水平分别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浆D-D、MMP-9应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效能较高,可能成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水平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破裂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50例AMI心脏破裂(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血浆CRP和D-二聚体水平,并与50例AMI但未发生心脏破裂的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心脏破裂患者组(实验组)CRP和D-二聚体水平较未破裂组(对照组)明显升高,CRP和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从风险比看,高CRP患者的破裂风险是低的4.125倍,高D-二聚体患者的破裂风险是低的2.471倍。结论:AMI患者的血浆CRP和D-二聚体水平,作为一种敏感性指标,对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破裂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浓度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因急性胸痛于24 h内就诊于海南省三亚市第三人民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确诊为AAD的患者41例,同时纳入以类似症状就诊的非AAD患者共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AD组与非AAD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在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结果 AAD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8±0.92)μg/mL vs.(0.66±0.11)μg/mL,P0.05]。根据约登指数判断D-二聚体在0.765μg/mL时诊断AAD的敏感性(75.6%)、特异性较高(87.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为0.832,95%可信区间为0.740~0.923。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D-二聚体在诊断AAD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燕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691-1692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VlDAS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检测D-二聚体在急性PE患者和对照组(非PE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PE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lDAS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D-二聚体测定法可作为PE的敏感、快速、廉价的初步筛选指标,值得在急诊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