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目的 探讨肝病患血清一氧化氮(NO)的浓度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临床价值。(2)方法 收集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患血清,分别检测其NO,NOS及ALT水平,分析肝脏疾病患中的改变机制。(3)结果 患血清NO异常率在AH,CH组为70%左右;在静止期LC异常率为47.8%,在活动期LC为83.3%,NOS活性在肝病组异常率在70%以上;肝病患NO和NOS平均浓度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但静止期LC患NOS和NO水平均低于AH,CH和活动期LC组患(4)结论 肝病患NOS水平与N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王晓华  毛薇  钱大宁  王佳华 《浙江医学》2002,24(5):270-271,278
目的:了解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总抗氧化能力(TAO)、维生素E(VitE)水平的变化在银屑病患者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对4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36例,静止期12例)、3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检测血清NO、NOS、TAO、VitE水平。结果:患者组的血清NO、NOS、TA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血清Vit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进行期患者NO、NOS水平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而TAO、VitE水平在进行期与静止期患者间无差异(P>0.05)。结论:NO、NOS、VitE、TAO在银屑病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患者血清NO和NOS浓度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 (LC)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浓度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及LC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重叠比色法 ,检测 5 2例LC患者及 30例正常人血清NO和NOS浓度 ,并按患者的肝功能分级、是否伴 无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C患者血清NO水平和NOS浓度平均为 12 7.6 7μmol L和 4.2 5U ml,均非常明显地高于正常组 (P <0 .0 0 1) ;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显示 :血清NO水平和NOS浓度在C级显著地高于B级 (P <0 .0 5 )和A级 (P <0 .0 1) ;LC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病性低氧血症患者中血清NO水平和NOS浓度 ,均高于无并发症的LC患者 (P <0 .0 5 )。结论 :本文提示LC患者肝组织中NO和NOS合成增加 ,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有 无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出血(CH),脑梗死(C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的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114例,其中C1组和65例,CH组49例,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血清NO,NOS,MDA,SOD,VitE,VitC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CI组,CH组NO,NOS,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发病后1周内显著升高,2周或3周开始下降,SOD,VitE,Vi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于发病后1周内显著降低,结论:ACVD患者NO,NOS,MDA早期含量明显升,高,参与了ACVD脑组织损伤的病重过程。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血清NO、NOS、ET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NO、NOS、ET水平变化及其,方法:测定50例CHD患者血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内皮素(E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HD患者血清NO、NOS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浆ET则明显于正常对照组(P<0.01);NO、ET均与病情严重性有关;NO与NOS呈正相关关系,NO与ET呈负相关,结论:冠脉内皮功能失常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测定血浆ET及血清中的NO水平可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对临床诊断及判定疗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相互关系。方法:收集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78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NO和NOS水平。并与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NO 和NOS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血浆NO和NO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和NOS水平在不同的梗死面积以及不同NIHSS评分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浆NO水平与NOS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NO和NOS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脑梗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梗死面积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7.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NO和NOS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所为合酶(NOS)水平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肝硬化患者58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40例。血清学检测指标:NO、NOS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清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 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NO明显增高,与Child-Pugh A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汪有NOS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Child-Pugh A、B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血清NO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增加而增高,而血清NOS却呈负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血清NO及tNOS、iNOS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测正常人及脑梗死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探讨NO、NOS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用NOS催化L-Arg和分子氧反应生成NO,NO与亲核性物质生成有色化合物后,再采用比色的方法测定血清NOS。测定42例脑梗死患者及18例健康人血清NO、tNOS和iNOS含量,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NO含量明显降低(P〈0.05);tNOS及iNOS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NO、tNOS和iNOS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有助于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在脑发育期甲状脲功能低下大鼠脑发育障碍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孕SD大鼠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甲低组,每组4只。对照组:普通饮食喂养,饮普通自皋水。甲低组:普通饮食喂养同时孕17天起至仔鼠生后30天饮0.03%甲巯咪唑自来水诱发脑发育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大鼠。从两组所生仔鼠分别取25只,将其随机分为5小组,每小组各5只。分别于生后20天、生后30天、生后50天、生后70天和生后90天处死,同时分别检测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脑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甲低大鼠生后20天和30天血清FT3和FT4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后50天、70天和90天血清FT3和FT4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甲低大鼠生后20天和30天脑组织NO含量及NOS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后50天、70天和90天脑组织NO含量及NOS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甲低大鼠生后20天和30天血清FT3和FT4与脑组织NO含量及NO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NO和NOS在脑发育期甲状腺功能低下致脑发育障碍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NO/NOS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放免法、化学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对37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了血清SOD、NO/NOS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慢性肾炎患者在治疗前血清NO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SOD、NO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半年后血清SOD,NO/NOS和CD4/CD8与治疗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慢性肾炎患者血清SOD、NO/NOS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判断病情及其预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 -a( TNF-a)和脂质结合唾液酸 ( LSA)在慢性肝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和化学抽提法 ,分别定量检测 16例慢性肝炎、16例肝硬化和 75例肝癌患者血清 TNF -a和 L SA浓度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TNF和 L SA浓度均增加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 ,TNF-a异常率分别为 3 1.3 %、43 .8%和 93 .3 % ;L SA异常率分别为 2 5 .0 %、6 .3 %和 73 .3 % ;在肝癌患者中两者的总阳性率达 97.3 %。结论 :慢性肝病时肝细胞合成的 TNF-a和 L SA增加 ,它们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补体C3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玉萍  许亚辉  孙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816-48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补体C3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散射比浊法测定17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补体C3水平,同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各组CR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肝硬化测得值显著高于各组,高低顺序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补体C3值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上升趋势,其他各组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度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纽值最低,高低顺序依次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越重,差异越大。结论: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C3含量,有助于发现和了解肝内炎症活动及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对肝炎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顸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通市几类人群TTV、HGV、HCMV感染状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南通市几类人群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庚型肝炎病毒 (HGV)和人巨细胞病毒 (HCMV)的感染状况。方法 选择献血员、非肝病人群、急性病毒性肝炎 (AH)与慢性病毒性肝炎 (CH)患者、肝炎肝硬化 (LC)以及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TV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GVRNA、核酸斑点杂交法检测HCMVDNA。采用微量细胞毒试验方法检测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义务献血员、非肝病人群、AH、CH、LC和PHC人群的TTV感染率分别为 9 2 %、2 4 0 %、4 6 6 %、4 1 6 %和 6 3 6 % ,后三种人群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义务献血员 (P <0 0 1 )。HGV感染率在有偿献血员、AH、CH和LC人群中分别为 2 9%、9 6 %、1 7 6 %和 1 3 8% ,但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HCMV在非肝病人群、AH、CH和LC人群中的感染率各为 2 6 7%、38 9%、6 5 8%和 77 8% ,CH组与LC组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非肝病人群 (P <0 0 1 )。结论 HGV、TTV、HCMV在南通市人群包括献血员中有一定的感染率 ,在筛选献血员时有必要对此三种病毒进行检测 ,以防止其经输血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4.
肝癌组织及外周血IGF—IImRNA片段扩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mRNA在肝癌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肝癌组织和外周血有核细胞中帛备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酶作用合成cRNA,再分别以RT-PCR扩增IGF-Ⅱ基因片段,分析其在肝病诊断与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在肝癌组织和外周血中扩增出的IGF-Ⅱ基因片段大小为170bp,并与原设计相一致;30份肝癌、癌灶周围和远癌组织中,IGF-Ⅱ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0%、53.3%和0.0%;外周血IGF-Ⅱ基因片段阳性率:肝癌患者为34.2%,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中未见 阳性;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分别为14.3%、19.4%和45.5%;有伴有肝外转移的13例肝癌中全数阳性;在17例AFP<50ng/ml的肝癌中,IGF-Ⅱ基因分析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转移判别及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型特异性引物PCR的基因分型方法,了解武汉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98例HBV感染者,分成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重型肝炎(SH)、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癌(HCC)6组,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检测HBV的基因型;并对4份血清HBVDNA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可简便、快速、准确地鉴定HBV基因型;298份HBVDNA阳性的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97例(66.1%),BC混合型68例(22.8%),C基因型33例(11.1%);B基因型在ASC、AH、CH、SH和HCC组患者中均占绝对优势,分别为63.6%、71.9%、68.7%、89.5%和65.9%,C基因型在各组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C混合基因型在各组患者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更多见于肝硬化患者;各基因型在ALT水平、HBeAg阳性率及HBV DNA水平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法能快速准确地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可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武汉地区HBV感染者中,优势基因型为B型,其次为BC混合型和c型,BC混合型更多见于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NO对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雌性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Arg组(NO供体干预)和L-NAME组(NOS抑制剂干预)。各组动物均于用药后6h处死。常规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并进行肝组织HE染色。用Griess法测定血清NO代谢产物NO2-,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原位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状况及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率。结果 急性重型肝炎模型组动物体内产生大量NO,ALT、TBIL上升,出现重肝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运用NO合成干预因素后,L-Arg组血清NO2-升高,伴随ALT的上升和肝组织病变的加重;L-NAME组NO2-水平降低、ALT水平下降且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正常肝细胞生理凋亡率低于3%,模型组凋亡率达20.63%,L-Arg组凋亡率上升至29.8%,而L-NAME组凋亡率下降到10.1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O具有明显的肝细胞损伤作用,且坏死和凋亡同时存在。NOS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NO对肝细胞的损伤(包括凋亡和坏死)。  相似文献   

17.
507例HDV感染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临床特点,探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方法:对507例HDV(+)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发病率、疾病转归、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进行统计分析,以213例HDV(-)乙型肝炎患者作对照。结果:HDV感染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HDV(-)者高(P〈0.01)。HDV(+)患者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ALT反复增高和增高幅度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