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多种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对模拟狭窄血管的体外模型和四肢血管性疾病应用研究分析,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材料与方法 (1)实验研究:对不同狭窄程度、长度的模型行二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2D TOF MRA)、幅度对比血管造影(MCA)、增强幅度对比血管造影(MCA)、增强幅度对比血管造影9CE MCA)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检查,测量并计算狭窄程度、长度和分级准确度。(2)临床应用:对20例怀疑有四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CE MRA、2D TOF MRA和幅度对比MRA(MC MRA)。比较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结果 (1)实验研究:2D TOF MRA、MCA、CE MCA和3D CE MRA对明显狭窄(69%)的分级准确度分别为36.4%、9.1%、18.2%和72.7%,3D CE MRA对明显狭窄(≥50%)的评估优于其他MRA方法(P<0.001),但比起真实值仍有明显高估(P<0.001)。(2)临床应用:2D TOF MRA、MCA和3D CE MRA的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2.6%、94.4%和98.1%,以及对12例血管瘤的异常血管显示分别为0例、6例和11例。3D CE MRA均能较好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供血血管起源、病变部位及病灶对血管的关系。结论 3D CE MRA无论是图像质量、狭窄程度的评估还是病灶的供血血管及病灶与血管关系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但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检查技术,评价两种方法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150例,全部行3D TOF MRA检查;9例进行3D CE-MRA检查,钆对比剂(Gd-DTPA)0.2mmol/kg,注射流率3ml/s,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3次扫描;所有MRA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同期12例行DSA检查。常规MRI包括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结果:56例中颅内血管显示正常56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46例,颅内动脉瘤2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2例。结论:3D TOF MRA和3D CE-MRA是无创、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对诊断脑血管病有较高的价值,结合原始图像和常规MRI检查,一次检查即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病的筛选和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维时间飞逝效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2D TOF MRA)对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31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采用2D TOF MRA技术进行椎动脉前瞻性检查。14只犬建立颈椎屈曲损伤的撞击伤模型,撞击后摄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2D TOF MRA检查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319例颈椎创伤患者中,52例伴有椎动脉损伤。单侧椎动脉损伤51例,左侧22例,右侧29例;双侧椎动脉损伤1例。14只犬均造成颈椎小关节脱位,MRA检查7只犬一侧椎动脉损伤;2只犬一侧椎动脉成像不完整,MRA诊断为可疑阳性;5只犬双侧椎动脉正常。血管造影显示,8只犬一侧椎动脉损伤,6只犬正常。MRA诊断为阳性的7只犬和阴性的5只犬,血管造影与之一致。MRA诊断为可疑阳性的2只犬,血管造影证实1只为阳性,另1只为阴性。结论 2D TOF MRA检查是诊断闭合性椎动脉损伤可靠、首选的方法,对血管痉挛和小面积内膜损伤尚难以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4.
透视触发三维动态增强MR椎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非常常见,病因较复杂.椎动脉病变引起是病因之一,过去椎动脉病变主要依靠血管造影的方法诊断.常规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MRA)如2D、3D TOF法,PC法出现后,使MRA在椎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得以广泛应用[1,2].它无需造影剂,非侵袭性,也曾获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其空间分辨率不高,图像信噪比差,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的出现,为MRA在椎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种MR血管影影技术在模拟狭窄血管的体外模型和四肢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评估其价值和限度。方法:(1)实验研究:对不同狭窄程度、长度的模型行二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2D TOF MRA)、幅度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MCA)、增强(CE)MCA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测量并计算狭窄程度、长度及其对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2)临床应用:对20例四肢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行3D CE MRA、2D TOF MRA和MC MCA,其中血管瘤12例,动脉粥样硬化4例,假性动脉瘤1例,脂肪瘤1例,骨转移瘤1例,动脉破裂修补术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比较上述MRA的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结果:(1)实验结果:2D TOF MRA、MCA、CE MCA和3D CE MRA对管腔狭窄程度为69%的分级准确性分别为36.4%、9.1%、18.2%和72.7%,3D CE MRA对狭窄>69%的评估优于其他MRA方法(P<0.001),但比起真实值仍有高估(P<0.001)。(2)临床应用:2D TOF MRA、MCA和3D CE MRA的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2.6%,94.4%和98.1%;对12例血管瘤的异常血管显示分别为0例、6例和11例。结论:3D CE MRA无论对图像质量、狭窄程度的评估还是对病灶的供血血管及病灶与血管关系的显示均具有明显优势,但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正摘要目的前瞻性评估7 T MR时间飞跃(TOF)MRA和7 T非对比增强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PRAG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显示,并与1.5 T TOF MRA以及DSA做对比分析。方法招募20例具有单个或者多个AVM的病人,研究方案包括7 T和1.5 T的TOF MRA,以及7 T的非对比增强MPRAGE序列,另外所有的病人都进行了4支血管的3D DSA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生使用5点量表分析AVM以下  相似文献   

7.
肝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与DSA及CTAP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DSA及CTAP的比较研究,评价动态增强MRA在肝移植受体术前血管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肝疾病患者在2周内行肝脏MRI及动态增强(利用SENSE技术)MRA、DSA和CT经动脉门脉造影(CTAP)检查。MRA图像重建自冠状位3D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MRA与DSA比较,门脉期MRV与CTAP比较。动态增强MRA采用20ml造影剂和统一扫描延迟时间。结果动态增强MRA能很好显示肝动脉系统各主要分支及变异;MRV对门脉系统的显示质量等于甚至超过CTAP;MRV能很好显示下腔静脉;MRV尚意外发现了1例DSA上未能显示的血管变异。结论动态增强MRA能清晰显示肝移植受体术前的血管结构,其有可能成为原位肝移植受体术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三维对比剂增强MRA(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RA, 3D CEMRA)具有成像速度快、扫描视野大、检查血管多、安全无辐射的特点,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青睐,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MRA,且常规MRA( 如TOF 、PC法)因受扫描时间、血流、呼吸、心搏等因素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1].本文对本院54例颅颈部动脉3D CE-MRA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在颅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腹、盆腔磁共振血管造影因受呼吸、心脏搏动、肠蠕动等移动伪影的干扰,图像质量不佳,在血管周围会出现伴随阴影等伪影,因此腹部的MRA应用仍处于探索之中,经验不如头颈部丰富.本院磁共振成像仪引进两年多来,在腹、盆腔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技术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MRA主要采用屏气2D TOF和3D PC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对比剂增强MR血管造影(CE MRA)与心电门控二维时间飞跃法(Gated 2D TOF)MRA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34例怀疑有颈内动脉狭窄的病人(男27例,女7例,年龄45-78岁)均接受了CE MRA、Gated 2D TOF 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重建后与DSA进行对比。评价两种MRA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高估狭窄和低估狭窄的情况。结果:(1)34例68条颈内动脉中,DSA诊断23条为正常,45条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其中轻度狭窄10条、中度14条、重度17条、闭塞4条。CE MRA与DSA结果一致者66(97%),2条高估。Gated 2D TOF MRA与DSA诊断一致者为56条(82%),其中高估9条,低估3条。(2)以正常和狭窄或闭塞为判断点时,CE MRA较Gatde 2D TOF 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高,分别为100%、100%、100%与95.6%、78.3%、89.4%。(3)以70%狭窄为判断点时,CE MRA与Gated 2D TOF 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97.8%、98.5%与95.2%、93.6%、94.1%。Gated 2D TOF MRA与DSA比较的χ^2=3.000,P=0.083;CE MRA与DSA比较的χ^2=2.000,P=0.157;而Gated 2D TOF MRA与CE MRA比较的χ^2=1.600,P=0.206。结论:与Gated 2D TOF MRA相比,CE MRA评价颈动脉狭窄更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检出颅内动脉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6例进行了3D TOF MRA且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对照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以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参照标准,以患者为分析单位评价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能力。对3D TOF MRA均检出动脉瘤者,分别测量动脉瘤的长径、短径和瘤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DSA和/或手术检出28例患者有28个动脉瘤,8例患者无动脉瘤;3D TOF MRA检出31例患者31个动脉瘤,5例患者无动脉瘤。以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参照,以患者为分析单位,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75.0%、75.0%。3D TOF MRA和DS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长径、短径和瘤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结论 3D TOF 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高的敏感性和中等的特异性,高的假阳性率提示在作出小动脉瘤的诊断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MRI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41例临床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进行MRI SE序列和MRA检查,其中35例行动态增强MRA。41例中的11例同时行血管造影,26例行彩超检查。结果:41例MRI检查共显示血管狭窄、闭塞145段,动脉瘤9个,与血管造影、彩超对照比较,二会合率均>90%。结论:MRI SE序列,常规MRA和动态MRA的联合应用,可准确、直观地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受累的性质、范围和程度,基本上可以替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新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新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资料与方法:62例AD均进行MRI自旋回波(SE)序列、电影(cine-MRI)检查,其中32例行二维磁共振造影(2D MRA)检查;20例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造影(3D DCE MRA)检查,20例中有12例用血管追踪扫描技术(Bolus track).23例行速度编码(VEC)电影血流速度测定,6例行动态网格标记技术检查。结果:3D DCE MRA提高了内膜破口的显示率;Bolus track扫描准确、可靠,图像质量更佳;VEC鉴别真、假腔有较大的价值;动态网格标记技术对壁内血肿的识别有优势。结论:MR新技术对AD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零回波时间(ZTE)技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血管畸形患者17例,采用ZTE技术进行MRA扫描成像,对比常规时飞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脑血管造影,分析ZTE-MRA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特异性。 结果:17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常规TOF-MRA显示异常11例,ZTE-MRA则能全部显示病灶;TOF-MRA显示异常11例中有6例显示病灶范围不全,只有主干异常血管没有分支异常血管;ZTE-MRA全部完全显示病灶范围,包括主干和分支异常血管均显示清楚。 结论:ZTE技术MRA采用接近零TE技术成像,消除湍流、漫流血液影响,能够准确显示异常血管,较常规TOF法MRA显示清晰,可靠性和特异性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较有差异,可初步取代有创性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54例需做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同时做了MRA及常规血管造影(CA)。着重分析比较了Willis环的MRA和CA表现。54例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13~71岁。三天内完成MRA及CA检查,有28例先做了MRA,26例先做了CA。MR场强为1.0T。先行标准的MRI检查,然后行MRA。MRA采用3D TOF,FLASH序列,TR/TE/FLip angl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我院头颈部血管检查的病例,其中头部动脉671例,头部静脉7例,颈部动脉66例,进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二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V),部分病例做了心室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磁共振场强为1.5 T,先行标准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然后行MRA;MRA采用3D TOF,部分患者还额外采用矢状和/或冠状预饱和技术,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演算法处理资料。结果 MRA较好地显示了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其中三维法较二维法显示病变为准确;可以认为,MRA是中风病因诊断和随访最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结论 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头颈部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常规MRA与增强MR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8例脑血管病人,先做MRI平扫,然后采用时间飞越法(TOF法)3D进行常规MRA扫描。最后对48例病人做了相同部位、相同扫描条件的增强MIRA。造影剂用钆喷酸葡胺,用量为0.2m/kg。结果48例中,脑动脉硬化6例,脑动静脉畸形15例,动脉瘤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8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结论低场磁共振常规MRA结合增强MRA可明显提高脑血管的显示能力,对鉴别血管的狭窄与闭塞,提高动脉瘤的显示能力与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对比增强3D MRA与传统常规血管造影或DSA对腹部、盆腔和四肢动脉狭窄的价值,作者对连续22例疑为动脉狭窄的病人进行了MRA和常规血管造影检查。18例(男14例、女4例;55~85岁)有腹主动脉、髂动脉粥样硬化和股动脉闭塞疾病。4例(男3例、女1例;24~72岁)有肾动脉狭窄。每例均在2周内进行了这两项检查。采用1.5T超导磁共振设备,最大梯度场强为25mT/m,体线  相似文献   

19.
<正>比较足动脉钆膦维司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1.5T MR设备对18例患有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和2型糖尿病的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增强扫描时使用钆膦维司,0.03mmol/kg。MRI包括动态成像及高分辨力稳态成像。在MRA检查后5d内行选择性DSA作为参照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0T MR 3D TOF MRA、高分辨CE MRA、双反转恢复颈动脉血管壁黑血成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的技术特点,探讨其联合应用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所用技术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向患者认真介绍后由患者签字同意。选择2009年5月~2009年6月在我院行头颈部TOF MRA检查患者95例,其中43例并行头颈部CE MRA检查,另52例并行颈动脉分叉部双反转恢复T2WI血管壁黑血成像。统计同时行TOF MRA和CE MRA患者组中两种技术完成的图像中脑血管、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动脉分叉部、椎动脉起始部等多个部位动脉血管狭窄数量,对两种技术诊断结果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统计同时行TOF MRA和DIR颈动脉分叉部血管壁黑血成像患者组中狭窄血管数量,对两者行χ2检验判断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行头颈部TOF MRA和CE MRA患者组,各部位诊断结果Kappa值分别为:大脑前动脉A1段0.710,大脑中动脉M1段0.823,大脑后动脉P2段0.672,颈内动脉虹吸段0.729,颈动脉分叉部0.634,椎动脉起始部0.707。行头颈部TOF MRA和颈动脉分叉部DIR T2WI黑血血管壁成像患者组,两者诊断结果χ2=1.11,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D TOF MRA和CE MRA技术均可明确诊断绝大部分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但也有各自的不足,颈动脉血管壁黑血成像可明确诊断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对头颈部MRA成像的有效补充,三者的合理应用及结合可以从多方面来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弥补相互间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