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深山 《中原医刊》2009,(24):31-32
目的探讨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特点。方法对30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30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平行对照组)分别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分析其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特点,并与3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作对照,两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与研究组相匹配。结果研究组的EPQ—N、E、P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平行对照组(P〈0.01),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两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平行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的EPQ—P、N因子分比正常对照组高而SSRS总分及因子分比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神经质、外向不稳定性、精神病性的人格特点,对支持的利用不足,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简明精神测量表(BPRS)及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43例(观察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3例(对照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51.16%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58.14%患者既往有攻击行为,而对照组分别为30.97%、30.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及NOSIS中激惹精神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行为,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行为紊乱等可能是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干预,可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300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30对有或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各因子分、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总分和各因子分、冲动量表(BIS-11)总分、敌意量表(BDHI)总分和各因子分、P300潜伏期及P300振幅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两组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年龄、病期、治疗情况、自杀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方面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MOAS总分、MOAS自身及对他人攻击因子分、BIS-11总分、BDHI总分、BDHI躯体攻击因子分及易激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研究组中央顶部(Cz)事件相关电位P300振幅比对照组降低,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非攻击对照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CZ)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提示男性精神分裂症攻击个体可能存在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并采用修订版外显行为量表(MAO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7.86%,其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结论需要及时治疗和加强监护,减少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与依恋的特征及其两者关系。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量表(AQ)和成人依恋量表(AAS)对413名成年服刑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方差分析发现,成人依恋中的焦虑,攻击行为中的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在犯罪类型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80,5.15,16.82,10.69,P〈0.001或P〈0.05)。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攻击总分在依恋类型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4,34,17,7,83,22,75,P〈0.01)。罪犯的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与成人依恋中的亲近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0.20,P〈0.01),而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攻击总分与焦虑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0.52,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和亲近两因子对罪犯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罪犯的攻击行为与成人依恋存在紧密关系。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和亲近两因子对罪犯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军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2个月的综合康复训练。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S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作为评定效果的工具。结果:综合康复训练前PANSS、IPROS总分及各凶子分间无明显差异。与综合康复训练前比较,研究组PANSS量表阴性.反应缺乏及抑郁因子分明显下降(P〈0.05~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IPROS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P〈0.05~0.01),与对照组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0.01);对照组PANSS量表的抑郁因子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萍  高林平 《实用医技》2007,14(36):4931-493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普通病房和康复科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6例,研究组(康复科患者)实行开放式管理,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普通病房患者)实行封闭式管理,进行一般治疗和护理。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和一年后进行评定。结果:经康复训练一年后研究组患者的NOISE量表总分及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3个因子分明显高于入组时的分值,而激惹、精神病表现、退缩、抑郁4个因子分和BPRS总分则明显低于入组时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除抑郁因子外,NOSIE量表其余各因子分及总分和BPRS量表总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另外,研究组除NOSIE量表中因子精神病表现外,其余各因子分及NOSIE量表总分和BPRS量表总分自身对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邱友胜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2):432-433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将20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病程分成2组:研究组(病程〈5年)133例和对照组(病程≥5年)70例,采用自编《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项目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对照组无业者比例较多见(P〈0.05)。文化:研究组初中多见;对照组高中及以上多见,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婚姻:对照组离异比例较多见(P〈0.05)。研究组病前生活事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较多见(P〈0.05或P〈0.01)。研究组关系妄想较多见,对照组自语自笑、阴性症状较多见(P〈0.05或P〈0.01)。2组间疗效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更广泛(P〈0.05)。结论:不同病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文化、职业、婚姻、诱因、起病形式、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差别。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叶碧瑜  李烜  李卓丽  蒋泽宇  老帼慧  邓妍  付卫仙  黄洁英  苗国栋 《中外医疗》2012,31(14):104+106-104,106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与躁狂发作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对住院躁狂发作患者入院后1周内的攻击行为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进行评估,通过加权总分进行分组,攻击行为组即研究组为加权总分达4分及以上者,非攻击行为组即对照组为加权总分〈4分者。比较两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T3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甲状腺功能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与躁狂发作患者的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多塞平组)与对照组(帕罗西汀组)各30例,分别予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多塞平与帕罗西汀药物治疗,疗程均为8周。临床疗效评定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l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一病情严重度(CGI—SI)、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在治疗第2、4、6、8周末HAMA总分下降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2、4周末HAMA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第8周末HAMD总分下降显著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第2、8周末HAMD减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治疗第8周末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0.oo%与对照组的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显效率为50.00%与对照组的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高于对照组的2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宋宝华  戴红  杨胜良  孙菊水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116-119+12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将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分为攻击组和非攻击组(各300例),比较两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各因子分以及血清睾酮水平,分析比较两组BPRS各因子分与MOAS各因子分、血清睾酮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攻击组BPRS总分、激活性、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非攻击组,缺乏活力因子得分明显低于非攻击组;攻击组MOAS加权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攻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攻击组BPRS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得分与MOAS言语攻击因子得分呈明显的正相关,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各因子得分和总分与MOAS自身攻击因子得分明显的正相关,总分与MOAS加权总分明显的正相关;攻击组男性、女性睾酮水平均高于非攻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攻击组男性睾酮与MOAS的言语攻击、自身攻击分正相关,攻击组女性睾酮与MOAS的自身攻击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患者血清睾酮及其精神症状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蓉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1):1120-1122
目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与分裂样精神病的前驱症状及精神症状,为临床积累资料。方法:调查24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组)和43例分裂样精神病患者(分裂样组)的前驱症状及精神症状,并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阳性症状量表(SAPS),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裂样精神病组较多为急性起病且多有刺激诱因,除此之外,分裂症组与分裂样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情感、行为、思维和类神经衰弱等方面前驱症状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裂症组除了妄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分裂样组外(P<0.05),其它典型精神症状与分裂样组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BPRS、SAPS、SANS总分及BPRS各因子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前驱症状和典型精神症状对精神分裂症与分裂样精神病无鉴别诊断意义,但早期识别,有利于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苏燕清 《右江医学》2002,30(5):380-381
目的 :观察小剂量维思通 (≤ 2mg/d)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并与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比较。方法 :对 94例符合CCMD 2 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门诊首发患者使用维思通或氯丙嗪进行 12周治疗 ,以BPRS、TESS量表评定其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维思通、氯丙嗪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无差异 ,而维思通出现锥体外系副作用较氯丙嗪少。结论 :小剂量维思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是可行有效的 ,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为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型的康复作用。方法:80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干预组给予行为矫正训练,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康复治疗,采用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I),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每2个月评定1次。结果:治疗后两组间ADLPI、IPROS总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干预组参与集体活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行为矫正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型的生活自理能力,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少数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容易演变为肇事肇祸行为,以男性患者为主,目前缺乏对该类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 探讨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相关因素,为预防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在北京市安康医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男性精神障碍患者96例纳入研究组,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同期住院的男性精神障碍患者65例纳入对照组。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疾病史概况,包括首次发病年龄、治疗情况、颅脑疾病史、乙醇饮用史、吸烟史、自杀史、既往住院次数;个人成长史概况,包括是否童年家庭环境不良、是否曾遭父母虐待、是否曾被父母遗弃、父母健康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有无因精神疾病住院、父母有无犯罪记录、父母有无乙醇或物质滥用、居住方式、家庭是否和睦、家庭月收入;家族史概况,包括有无家族犯罪史、有无家族精神疾病史。采用心理变态测评量表修订版(PCL-R)评价患者的人格特点;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价患者的攻击行为。问卷在患者进行鉴定或入院当天由两名经过量表一致性培训的调查员询问患者及家属后填写。结果 司法鉴定结果显示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82例,占85.4%);研究组与对照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治疗情况、既往住院次数,家庭月收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CL-R的反社会因子得分高,BPRS的思维障碍、敌对性因子得分和总分高,MOAS的财产攻击、体力攻击条目加权分和加权总分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8.732,95%CI(1.268,60.123)〕、治疗情况〔OR=45.846,95%CI(4.254,494.149)〕、财产攻击条目加权分〔OR=0.044,95%CI(0.006,0.321)〕、体力攻击条目加权分〔OR=0.035,95%CI(0.005,0.246)〕是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文化程度低、未积极接受治疗、有财产攻击、体力攻击倾向是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危险因素。加强文化教育、积极的治疗手段有助于降低该类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治疗前期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和DUP的关系.方法 对9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及临床疗效.参考精神分裂症首发症状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DUP.根据DUP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短DUP和长DUP2组.结果 短DUP与长DUP2组间婚姻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未婚在短DUP组频数分布(63.7%)高于长DUP组(52.6%),差异具有显著性(λ2=5.990,P<0.05),离婚在短DUP组频数分布(0.6%)低于长DUP组(4.4%),差异具有显著性(λ2=15.079,P<0.01).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在短DUP组频数分布(1.5%)低于长DUP组(4.1%),差异具有显著性(λ2=5.868,P<0.05).2组临床疗效间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λ2=36.093,P<0.01),2组临床疗效间Ridit分析显示差异有显著性(u=5.1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婚姻、发病年龄和临床诊断对DUP有显著影响.结论 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婚姻、发病年龄和临床诊断对DUP有影响,DUP越长其临床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取向的社工小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介入的影响。方法:招募伴有焦虑情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名参加认知行为取向社工小组,同时随机选取同病区接受常规住院治疗护理的1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焦虑量表、简明生存质量评定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进行前后测试比较。结果:前测数据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后测数据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取向社工小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缓解和心理层面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BP)对精神分裂症模型(Sz)大鼠海马中GluR1表达及认知功能影响。 方法  选取3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3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Sz+LBP)。Sz及Sz+LBP腹腔注射地卓西平马来酸盐0.6 mg/(kg·d),连续注射14 d制造精神分裂症模型,Sz+LBP同时灌胃枸杞多糖100 mg/(kg·d)。正常对照组在相应时段注射等剂量的正常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分别评估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进行Morris水迷宫,比较3组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时间以及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中GluR1蛋白的表达。结果  Sz的运动量、共济失调、刻板行为评分以及海马中GluR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Sz+LBP的运动量、共济失调及刻板行为评分均低于Sz,明显抑制精神分裂症大鼠海马中GluR1的表达(P <0.01)。结论  枸杞多糖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海马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海马中GluR1表达来改善其认知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ehenbae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行为问卷和自编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表对147例处于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子女和147例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相关家庭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男性为23.2%,女性为22.9%)高于对照组的同龄青少年(男性为13.8%,女性为13.4%),但差异无显著性。男性在分裂样、社交不良、多动因子的异常率,女童在体诉、交往不良因子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青少年行为异常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和正常家庭相比具有较差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等。结论精神分裂症子女存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是由遗传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较差的教养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