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将低剂量多排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MDCTU,CTU)用于尿路非肿瘤病变的可行性方案。方法:参照228例体质量75 kg以下成人的腹盆部体径的平均值,制作含骨、脂肪、肌肉及肾脏组织的体部模型,将管径3~7 mm的模拟排泄期输尿管植入其中。应用GE lightspeed 16 CT机对模型进行常规剂量和一系列低剂量扫描,对获得的16个序列的影像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像质量评价,筛选出可满足诊断要求的低剂量扫描序列,将其应用于尿路非肿瘤患者的CTU检查。共录入104例尿路非肿瘤患者,其中行低剂量CTU检查者50例(低剂量组),行常规剂量CTU检查者54例(常规剂量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U图像质量,评价低剂量CTU的临床可行性。结果:辐射剂量≥4.98 mGy的低剂量扫描序列均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辐射剂量为4.98 mGy的相应扫描参数为:准直(16×1.25)mm,120 kV,扫描时间0.5 s/rot、扫描层厚5 mm、螺距0.938,噪声指数14,电流60~140 mA。CTU图像对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相似,仅图像质量评分有差异。结论:低剂量CTU检查扫描序列可应用于尿路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泌尿系统疾病应用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延迟扫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泌尿系统疾病患者89例纳入研究,均接受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延迟扫描诊断,分析结果。结果:延迟扫描开始前CTU检查辐射剂量平均为13. 43mSv,延迟扫描辐射剂量平均为2. 89mSv。延迟扫描后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延迟扫描前,P 0. 05。结论: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延迟扫描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分次团注双期扫描法CTU与传统单次团注多期CT泌尿系造影(CTU)相比降低有效放射剂量的效能.方法 对57例血尿患者分别进行分次团注双期扫描(26例)和常规单次团注多期扫描(31例), 评价分泌期图像,包括肾盂、肾盏及各段输尿管显影质量及管腔扩张度.记录所有患者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剂量.应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上尿路管腔内CT值、扩张程度、各段的显影长度和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结果 肾盂、肾盏及各段输尿管的显影长度评分及管腔扩张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团注双期CTU患者有效剂量为(16.07±0.47)mSv,单次团注多期CTU有效剂量为(26.12±0.59)mSv(P<0.05).结论 分次团注双期扫描法CTU图像在泌尿系扩张程度及显影度上与传统单次团注多期CTU无明显差异,但可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多排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CTU)对尿路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CTU检查的尿路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60 mA管电流组(Ⅰ组)、120mA管电流组(Ⅱ组)和80mA管电流组(Ⅲ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对应的管电流CTU检查。对比分析3组患者尿路病变的诊断效能及3组患者CTU成像效果评分、碘对比剂用量及辐射有效剂量。结果:Ⅲ组患者碘对比剂用量、辐射有效剂量较Ⅰ组、Ⅱ组低,且Ⅱ组较Ⅰ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TU成像效果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80mA管电流)CTU对尿路病变的诊断效能等同于高剂量CTU,且碘对比剂用量、辐射有效剂量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幼儿低辐射剂量头颅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将120例临床需要行CT扫描的婴幼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剂量150 mAs组(32例)、低剂量80 mAs组(41例)和低剂量60 mAs组(47例).观察常规辐射剂量及低辐射剂量CT扫描对婴幼儿头颅CT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3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60 mAs组婴幼儿头部CT扫描条件切实可行.结论 低剂量60 mAs组头颅 CT扫描可显著降低婴幼儿检查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简单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尿路造影(CTU)在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腹部加压方式对5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行平扫和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对所有数据进行MPR、CPR等处理。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回顾性分析50例经常规CTU检查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与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接受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的患者中,泌尿系统完整显示34例;16例因单侧或双侧输尿管显示不佳而接受延迟期追加扫描,其中7例通过延迟扫描完整显示双侧肾盂、输尿管及膀胱,4例患侧较静脉期显示有所改善,5例患侧肾盂对比剂稍增多,而输尿管、膀胱无显著变化。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平均有效剂量为19.57 mSv,常规CTU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1.50 mS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对尿路和病变显示效果较好,且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国外CT,尿路造影(CT urography,CTU)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对无痛性血尿患者的病因探查,以及对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辐射剂量过大是限制CTU应用的主要矛盾,提高成像质量及减少辐射剂量的技术种类繁多,效果不一致,尚缺乏统一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CTU)在泌尿系统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0例临床有泌尿道症状患者,行泌尿系常规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排泄期尿路造影,原始数据传送至高级后处理工作站,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R)等方法,获得完整排泄期尿路影像。结果 18例输尿管结石,3例肾盏结石;5例肾癌,2例肾盂癌;3例膀胱癌侵犯输尿管下段;1例子宫内膜癌术后输尿管粘连及肿胀致输尿管梗阻;1例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包绕并侵犯输尿管下段致中上段梗阻积水;外压性输尿管狭窄3例;2例肾盏憩室;2例先天性肾发育异常。其中27例经手术证实,13例经临床证实。结论 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广、层厚薄和图像质量高等优点,能多平面、多方位三维立体显示整个泌尿系统的病变,为临床明确病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迭代重建技术在临床低剂量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机体层成像(CT)图像拥有优质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其可靠的诊断价值在临床获得了 广泛认可,随着临床CT检查次数的不断增加,CT扫描的辐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根据国际共识,CT检查应遵循放射防护的“合理使用低剂量(ALARA-principle)”的基本原则,强渊在保证临床诊断的前提下,使辐射剂量保持在合理的尽可能低的水平[1].腹部CT检查一般要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与其他检查部位相比,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会成倍增加,所以腹部CT检查有必要采用低剂量扫描方式[2].近几年,为了改善CT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技术逐渐应于于CT 图像的重建,本文就其相关原理及其在临床腹部CT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93-1294
研究16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泌尿系疾病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均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和16层螺旋CT尿路扫描(CTU)检查,其中膀胱癌16例、肾盂源性囊肿及肾盂旁囊肿9例、肾输尿管结石70例、双侧巨输尿管症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畸形5例、肾盂输尿管肿瘤42例。比较IVP、CTU检查的准确率、检查时间。CTU检查的准确率高于IVP、检查所用时间短于IVP。应用16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泌尿系统病变和尿路空间关系、解剖结构、双肾功能。检查过程、后期处理方便快捷、安全性高,尿路成像完整清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直观、准确、丰富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