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经肛门Ⅰ期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经验。方法:10例先天性巨结肠均经肛门Ⅰ期结肠拖出术治疗,方法为在直肠齿状线上0.5cm处游离直肠粘膜达腹膜返折后切断肌鞘1周,后壁肌鞘“V”形切除,游离拖出近端正常结肠与肛缘二层吻合。结果:10例经肛门Ⅰ期结肠拖出术根治的患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反应轻,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经肛门Ⅰ期结肠拖出术适宜治疗3岁以内的短段型、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较经腹切口巨结肠根治术简单、安全,且达到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介绍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方法:回顾43例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年龄14d至12个月。方法为在肛门齿状线处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盆底腹膜返折处。切除直肠肌鞘后壁约1.0-1.5cm一条。游离乙状结肠达正常结肠后切断。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吻合。结果:43例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切除病变肠段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1-2d进食,5-7d出院,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及肛门回缩。全部患儿获随访3-9个月。排便功能正常,无肛门狭窄发生。2例偶有污粪,为术后早期病例。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护理负担轻,并发症少。此术式是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性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的改进方式及其手术效果。方法28例经组织学检查诊断为巨结肠的患儿均行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按Soave术式改为在直肠后壁齿状线上0.5cm、前壁齿状线上2.5cm,呈前高后低切开直肠粘膜,同时肌鞘后壁V形切除,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斜行吻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min(65—120min),平均出血60m1(40~70m1),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所有患儿排便1~3次/d,无污粪。结论经肛门Ⅰ期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适应证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先天性巨结肠Ⅰ期经肛门根治术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自 2 0 0 1年经该术式治疗 1 4例巨结肠患儿。方法为在直肠后壁齿状线上 0 .5cm ,前壁齿状线上 2cm切开直肠粘膜 ,向近端游离达腹膜返折后 ,残留肌鞘后壁“V”型切除 ,游离近端结肠 ,拖出近端结肠与肛门吻合。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 90 - 1 50分钟 ,出血量极少 ,最少不足 5ml,所有病例均未输血。术后早期便次较多 ,1月后减少至 1 -3次 /天。随访 1 - 6月 ,无吻合口狭窄、污粪及肠炎。结论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经肛门巨结肠改良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肛门巨结肠改良根治术的应用经验。方法:10例经钡灌肠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3例采用De la Torte术式,7例行改良术式。经肛门切开直肠粘膜,后壁齿状线上1cm,前壁齿状线上2-3cm,向近端游离达腹腔水平后,切开直肠肌鞘,切除腹膜外直肠肌鞘达肛提肌水平,残留肌鞘后壁“V”形切除,游离近端结肠,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斜形吻合。结果:3例行传统术式患儿近期出现小肠结肠炎,经治疗痊愈。7例行改良术式患儿无近期并发症。全组病例随诊2个月至1年无便失禁,排便2~5次/d。结论:经肛门改良巨结肠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的术式,值得1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肛粘膜、环肌、纵肌逐层梯度分离切除巨结肠根治术和单纯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疗效.方法 经肛粘膜、环肌、纵肌逐层梯度分离切除巨结肠根治术在齿状线上前2cm、后0.5cm处呈前高后低状环形切开直肠粘膜,于粘膜下向近端游离约2cm,切开直肠环肌,于环肌及纵肌间分离约2cm,切开纵肌至全层,分离全层直肠至腹膜反折处,切开腹膜进入盆腔,沿着直肠壁腹膜返折扩大游离,直至将直肠全游离,逐渐向上游离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系膜血管,逐渐拖出正常结肠,在齿状线上约0.5cm处,直肠后壁倒"V"切除一小块组织,将近端正常结肠与齿状线上的创面吻合.单纯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在齿状线上前1cm处环形切开直肠粘膜,于粘膜下向近端游离直肠,到达腹膜反折处水平,横断直肠肌鞘,进入盘腔,游离直肠结肠系膜,将正常结肠拖下经直肠肌鞘内拖出,在齿状线上1cm处与肛门吻合.结果 本组82例全部经肛门一期吻合,其中逐层梯度分离组43例,单纯经肛门(soave)组39例,对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便秘、污粪以及结肠小肠炎的发生率情况进行了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和30.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病例无伤口感染,无大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肛门直肠采用粘膜、环肌、纵肌梯度级分离推进I 期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疗效优于单纯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周德凯 《西部医学》2012,24(1):116-117
目的探讨经肛门微创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0例均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病变粘膜切除,保留直肠肌鞘6cm左右,沿结肠壁处理肠系膜血管,正常结肠拖出并在齿状线以上吻合。结果 30例手术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一年,疗效满意。结论不开腹微创经肛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不开腹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周德凯 《中外医疗》2010,29(1):33-34
目的探讨不开腹微创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适应证,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0例均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病变粘膜切除,保留直肠肌鞘6cm左右,沿结肠壁处理肠系膜血管,正常结肠拖出并在齿状线以上吻合。结果30例手术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1年,疗效满意。结论不开腹微创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婴幼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拖出术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婴幼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对22例已证实的磨擦生儿婴幼儿期先天性常见型、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行Ⅰ期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方法为在直肠后壁齿状线上1cm,前壁齿状线上2cm环行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腹膜返折后切开直肠浆肌层及腹膜,牵出病变肠段并切除之。正常结肠与肛门处切缘吻合。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无术中、术后短期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问130min(120—150min),平均出血5—20ml,术后随访1—6个月均无排便不良,排便次数2—4次/天。结论:该术式对新生儿婴幼儿期先天性巨结肠常见型、短段型的治疗效果满意,且手术不开腹经肛门拖出并切除病变肠管,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切口隐蔽,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家属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兰凤林 《柳州医学》2004,17(1):43-44
先天性巨结肠是结肠远端及直肠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该段肠管痉挛性狭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根治手术是对于情况良好、诊断肯定的新生儿巨结肠采用一期根治术,免除两期手术等待期间的艰难护理。我院于2003年5月收治1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经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后行直肠粘膜剥除,结肠鞘内拖出术(soave手术),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肛门I期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单纯经肛门环形切开齿状线上方直肠粘膜、处理结肠系膜,拖出病变肠管并予以切除,经肛门I期吻合的方法,治疗新生儿巨结肠18例。并通过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盆腔污染、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肛门狭窄率、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病死率、肛门控便能力、病理符合率等9项指标与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比较,测定、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盆腔无污染,术后肠蠕动恢复快,无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病理符合率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肛门I期巨结肠根治术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一种全新术式;应用该术式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操作相对简捷,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儿控便能力相对良好,患儿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体会.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 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血管,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 cm(12~32 cm),平均手术时间112 min(90~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 ml(15~80 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肛门I期巨结肠根治术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3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肛门I期根治术,手术方法为:经齿状线上0.5cm逐层梯度切开分离黏膜、环肌、纵肌、进入盆腔,处理结肠系膜及韧带,拖出并切除病变肠管,将近端结肠与齿状线上创面吻合。结果全部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长度12-38cm,手术时间1-1.5h。随访0.5-2年,有轻微污粪3例,6个月后均痊愈;便秘1例,无吻合口漏发生。结论经肛门直肠采用黏膜、环肌、纵肌梯度级分离推进I期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适用于短段型、普通型及部分长段型巨结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肛门Ⅰ期Soave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要点、经验、疗效及短期随访。方法选择小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18例,采用单纯经肛门拖出根治术治疗。结果18例患儿均于术后1~2天内进食,术后2周扩肛治疗,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8~14次,6个月随访每日排便1~3次,无污粪、便秘、腹胀。结论经肛门Ⅰ期Soave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肛门Ⅰ期拖出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及短期随访。方法 自2001年10月至今采用该术式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16例,其中常见型14例、长段型2例。结果 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出血量约10~20ml,切除肠管长约15~25cm,无术中并发症,术后2~3d进食,术后3~6个月排大便正常。结论 经肛门Ⅰ期拖出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效果。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 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血管,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 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in(15-80 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效果。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l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血管,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l(15—80m1)。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体会。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出血,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l(15-80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发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肛门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42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常规括肛并随访1年以上.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0min(60~150min),术中切除结肠16~45cm,出血平均约50ml.术后1例发生小肠结肠炎,4例肛门糜烂.随访1年大便次数为每天1~3次,2例患儿有间断性便秘,无经常污粪.结论 经肛门Soave 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创伤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肛门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访。方法:自2004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6例,均经钡剂灌肠和肛门直肠黏膜活检诊断为普通型巨结肠。结果:6例切除结肠18~39 cm,均于术后2~4 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5~8次,6个月随访,每日排便1~3次,无污粪。结论:经肛门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