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冶华  王星铎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7):414-417,I003
目的:通过X照射新生(生后3天)Wistar大鼠部分脊髓,研究X线照射对脊髓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的效应。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给予一次25、35、45和55Gy的X线照射剂量,观察照射后动物一般状态及运动功能情况。取生后13天大鼠的已照射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价,用图像分析仪对其定量;用航向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少突胶质细胞数量间差异,以及各实验组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X线照射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区组织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SCI模型,46只雌性Spragne-Dawley大鼠均接受T<,11-12>节段SCI.所有人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10 Gy照射组、20 Gy照射组,照射组于SCI后2周接受X线照射,空白组不予照射.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SCI后6周、14周处死半数,期间进行运动学、电生理学检测,大鼠处死后取出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CI后6周、14周时照射组(10 Gy、20 Gy)神经丝(NF)计数均较空白组显著增多(P<0.05).各组髓鞘碱性蛋白(MBP)计数14周时较6周显著数少(P<0.05),14周时照射组(10 Gy、20 Gy)较空白组显著减少(P<0.05).各组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Nngo-A计数14周时较6周时显著增多,照射组与空白组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学、SEP检测结果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SCI后脊髓中枢神经组织结构及功能具有自我修复机制,该进程至少持续14周,X线照射对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在脊髓神经元培养中应用X线照射 ,选择最佳时机 ,从而抑制或杀伤非神经元细胞增殖 ,提高神经元存活率 ,促进其生长、分化。方法 对E18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元培养 ,在培养当天 ,第 1、2、3、4天行X线照射 ,剂量为 2Gy。在培养 2周时 ,采用链霉素抗生素蛋白 过氧化酶连接法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作为判定照射效果的依据。结果 在培养第 2天时给予 2Gy的X线照射 ,NSE阳性细胞数最高 ,为 (3 5 3± 42 )个 ,第 2天照射组明显多于其他组 (P <0 .0 1)。结论 在培养第 2天时给予 2Gy的X线照射 ,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元存活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4.
X线照射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轴索和髓鞘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i X  Fan G  Yuan Y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216-218,I011
目的 探讨X射线对脊髓轴索和髓鞘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将其胸部脊髓半横断,制作成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为胸部脊髓半横断加X射线照射,对照组为单纯胸部脊髓半横断。实验组术后次日行X射线照射,剂量为35Gy;术后24周对所有实验动物的损伤脊髓组织行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组脊髓损伤上、下段髓鞘均减少,损伤下段神经纤维阳性轴索数量增  相似文献   

5.
脊髓纵裂的X线及CT诊断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脊髓纵裂为罕见先天性发育畸形 ,临床易误诊和漏诊。我院 1978~ 1998年共诊治脊髓纵裂 5 0例 ,现对其X线检查及CT诊断特点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 0例中 ,41例行手术治疗。男 13例 ,女 37例 ;年龄 2~ 34岁 ,平均 10 4岁 ,16岁以上者 8例。病程 5月~ 2 0年 ,平均 6 1年。其中腰骶部包块 10例 ,腰背部皮肤多毛症 18例 ,皮窦 4例 ,排尿困难和遗尿 9例 ,尿失禁 3例 ,大便失禁 2例 ,下肢神经功能障碍 40例 ,下肢发育不良与足畸形 2 7例。1 2 方法 所有病例伴有先天性脊柱畸形 ,均行全脊柱X线片和脊柱造影 ,部分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胃肠道传输功能的动态变化及针刺下合穴对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大鼠分为空白组(n=20)、模型组(n=20)和针刺组(n=20)。模型组、针刺组采用WD法(高度30 cm,重量60 g重物)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空白组只暴露硬脊膜。针刺组予针刺下合穴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X线造影观察肠道功能的动态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针刺组胃肠排空速度明显减慢(P<0.05),但针刺组较模型组胃肠排空速度相对快(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胃肠传输减弱,针刺下合穴可改善脊髓损伤后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以造成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严重丧失。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有效方法治疗脊髓损伤。以往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导致神经元丢失及轴突断裂,同时也影响着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  相似文献   

8.
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腰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明显损害,表现为CHE活性降低。ACP活性升高;应用GDNF可显著改善上述酶学变化。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损伤脊髓运动功能及前角运动神经元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改良Allen撞击致T13脊髓不完全损伤。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GDNF,不同时间分别:(1)测定大鼠后肢神经功能;(2)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侧前角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将酶活性量化、比较。结果 (1)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GDNF有助于功能恢复,但3周时均未达正常标准;(2)ChE和ACP活性随时间延长而向正常趋近,GDNF显著加强了这一趋势,(3)随着ChE水平上升和ACP水平降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两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1)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改变与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2)GDNF加强前角运动神经元酶  相似文献   

10.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治疗的移植物包括组织移植和营养支持细胞移植。组织移植可作为支架桥接损伤间隙,使新生和损伤的轴突沿适当的方向生长,并可刺激有助于轴突生长的蛋白质释放。细胞移植可在脊髓损伤的多个方面起作用,如替代受损细胞如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分泌促进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保护神经元,减轻继发损伤,在脊髓损伤空洞区形成桥接引导神经再生,酶解胶质瘢痕,去除细胞碎片,调节免疫反应,修复脊髓中的非神经组织如血管等。  相似文献   

11.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创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创伤与运动诱发电位的关系,了解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中的传导通路。方法:对39只猫采用脊髓Alen损伤模型和部分切断伤模型进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监测。结果:脊髓轻度打击伤时,MEP潜伏期即有明显延长,但恢复良好;中度打击伤时,MEP潜伏期延长更明显,且不能完全恢复;重度打击伤时,大部分动物MEP不能引出,至24h不能恢复。MEP的改变与后肢功能变化及镜下脊髓病理改变一致。TMS-MEP对脊髓前索和外侧索的损伤敏感,并可间接反应脊髓柱后索损伤。结论:TMS-MEP经脊髓前索和外侧索传导,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脊髓损伤后功能改变,是一种有效的监测脊髓功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IDepartmentofOrthopedicandSpineSurgery ,NanfangHospital,First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 ,Guangzhou 5 10 5 15 ,China (LuKW ,ChenZYandHouTS) Correspondingauthor:Tel:86 2 0 6 136 0 0 4 6 ,E mail:lukaiwu @sohu .comThisworkwassupportedby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 (30 0 0 0 0 4 8)andtheNationalBasicResearchProgram (G 19990 5 4 0 0 0 )ofChina.nrecentyears ,substantialevidencehassuggestedthatearlyadministrationofexogenousneurotrophicfactors (NTFs)intoinjuredregioncanfacili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一种闭合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不同强度冲击力作用于椎板,研究这种间接性冲击伤对脊髓的影响,并探讨血管机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只,A组为假手术对照组,B、C、D、三组分别给予10、15、20N的椎板外冲击负荷,在相应的时间点进行心率、血压及脊髓血流测量观察。结果各组在各个时段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C、D组血流表现为规律性的变化。结论椎板外冲击负荷能改变脊髓微循环血流,从而对脊髓产生影响;其对脊髓灰质微循环血流的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神经干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干细胞脊髓内移植对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孕龄15~18d胎鼠脑组织,分离获得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并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先将C5~T1神经根撕脱,实验组把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于C5~T1脊髓节段前角附近,而对照组则用缓冲液替代神经干细胞。术后1、2、4、6、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到术后12周时,对照组运动神经元减少达80.3%,实验组达63.7%。并且,各时间点实验组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脊髓前角内可见散在但仍保持未分化特征的神经干细胞。结论神经干细胞在植入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脊髓后能存活,并能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后,近端双重结扎的实验模型,分别在术后3、7、14和21d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神经元中标记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3和21d,在脊髓前角可见到典型凋亡细胞,1—2周为细胞凋亡的高峰期,而且在同一时间点可以检测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和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 外周神经轴突损伤诱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有很重要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genitor of Brain-derive neurotrophic factor,proBDNF)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sor cells,OPCs)增殖、分裂及迁移的影响,探讨proBDNF与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c receptor,p75NTR)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 体外实验应用大鼠少突胶质细胞系OLN-93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浓度proBDNF对OLN-93细胞分裂、增殖活性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OLN-93细胞表面p75NTR 、sortilin和内源性proBDNF 的表达;观察proBDNF抗体治疗对OPCs增殖活性的影响.体内实验应用proBDNF抗体对SD大鼠T9脊髓损伤模型进行治疗,观察BBB评分的改善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rdU+/NG2+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数量及聚集部位,评估proBDNF及其抗体对OP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并观察p75NTR及sortilin 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proBDNF对OPCs的分裂、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被proBDNF抗体所拮抗.p75NTR的表达水平可被proBDNF抗体下调.结论 内源性proBDNF对OPCs的分裂、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极有可能通过p75NTR-sortilin通路介导.proBDNF抗体治疗可以拮抗proBDNF的作用,提高OPCs的活性并促进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全脊椎截骨术使脊髓缩短对脊髓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32例各种类型的脊柱后凸和后侧凸患者行全脊椎截骨加器械矫正术,截骨后使脊髓缩短2~5cm,平均2.8cm。临床结果表明,脊髓缩短在4cm以内者脊髓功能正常,双下肢无神经症状出现,而超过4cm者,由于脊髓迂曲变宽太多,骨性椎管容纳不了就会挤压脊髓产生双下肢神经症状。2例脊髓牵长1cm者双下肢立即出现神经症状。说明脊髓对缩短有很大程度的耐受力,而对牵长则极不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移植 (FST)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 (MP)联合应用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用SD大鼠 5 0只 ,随机分为A、B、C、D、E 5组 ,前 4组行T12脊髓半切损伤后为治疗组。A组行大剂量MP与FST联合应用 ;B组行大剂量MP治疗 ;C组为FST治疗 ;D组为单纯半切损伤 ;E组为空白对照。治疗后 2 4h及 8周时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观察行为变化 ,并对各组损伤区脊髓横断面神经纤维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与B、C、D组之间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及损伤区神经纤维计数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 ) ,行为学无明显改变。结论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治疗脊髓损伤可起协同促进损伤脊髓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Since loss of oligodendrocytes and consequent demyelination of spared axons severely impair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injured spinal cord, it is reasonably expect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oligodendroglial death and enhanced remyelination of demyelinated axons will have a therapeutic potential to treat spinal cord injury. Amelioration of axonal myelination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is valuable for recovery of the neural function of incompletely injured patients. Here,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overview about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mechanism of axonal demyelin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and discusses its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Moreover, it further introduces the rec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axonal myeliantion to facilitat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Experimentally produced rapid and slowly progressive compression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 cats demonstrated two very different patterns of damage, with disturbance of nerve cells and microvasculature.The spinal cord suffered less damage even from more severe pressure if this was applied slowly.The histological and microangiographic results provide confirmation of phenomena observed clinically.
Résumé La réalisation expérimentale, chez le chat, de compression rapide ou lentement progressive de la moelle cervicale met en évidence deux types très différents de lésions, avec altération des cellules nerveuses et de la microvascularisation.La moelle est moins lésée, même si la compression est plus importante, lorsque celle-ci est appliquée progressivement.Les constatations histologiques et microangiographiques apportent la confirmation des phénomènes observés en cli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