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对于早期表浅、局限于肠壁的直肠癌(T1、T2期),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而对进展期或不能手术切除的直肠癌(T3、T4期),近年来采用新辅助放化疗(CRT),降期或病理完全缓解后手术治疗。手术前提是需要对原发病灶局部扩散、边缘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以及T分期、环周切缘、直肠系膜筋膜进行准确判断。MRI以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等特点在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分期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该文就磁共振弥散加权、高分辨率成像和增强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直肠癌术前TNM分期及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2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对照,以评价EUS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对20例直肠癌术后保肛患者进行2年的严密随访.对术后患者随访内容:EUS、肠镜、盆腔CT、大便潜血实验和CEA监测.结果:EUS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3.9%,周围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5%和64.3%;术后随访5例患者发现局部复发,EUS检查结果均支持复发诊断.结论:EUS术前评价直肠癌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对直肠癌侵犯深度的判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发现EUS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59例直肠癌“根治术”病人进行了淋巴结分组统计学分析,按阳性淋巴结数分组:1-3阳性淋巴结组病人局部复发率较低22%。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605,而>3阳性淋巴结组病人则相反,局部复发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3%和35%,二者差异非常显著,当以1-4和>4阳性淋巴结分组时局部复发率并无明显差别,按我院淋巴结部位分组标准不能证明对术后局部复发和生存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了解术后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国内外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其发病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第3位[1].迄今大宗病例报告结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在65%左右,而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则徘徊在50%左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3].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已有的结直肠癌治疗手段,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一直是结直肠癌研究的热点. 1 规范化诊治是综合治疗的前提 结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依然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但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方可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也是规范化治疗的重要内容.2010年卫生部出台《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国家主管部门编纂的单一疾病的临床指导规范,对于我国结直肠癌的诊疗行为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行政约束作用.比如对于直肠癌来说,肿瘤仅侵犯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部分直肠癌患者治疗采用局部切除术便已足够,而对于肿瘤已侵透肠壁同有肌层的患者来说,不仅要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还需要辅以术前或术后的同步放化疗[5].因此规范化诊治应重视患者的临床分期及评估[6].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的Dukes分期、病理类型、切缘距离等因素有关.结论 全直肠系膜切除及充分的切缘距离,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有助于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6.
Ding PR  Wan DS  Pan ZZ  Zhou ZW  Chen G  Wu XJ  Li LR  Lu ZH  Li CM 《癌症》2006,25(9):1158-1161
背景与目的: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直肠癌所占比例超过50%,尤以中低位直肠癌多见。男性患者由于盆腔的解剖特点,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保肛比例及预后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探讨男性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病程、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占肠腔周径比例、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肠壁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位置及术式等12项临床病理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384例男性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肿瘤浸润肠壁深度、淋巴结转移位置及Dukes@分期为影响预后的因素。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仅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位置为男性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位置为男性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重视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概念、肿瘤的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侵犯肠壁深度与肠周的范围以及与术中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等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强调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高早诊和早治率,制订统一规范的诊疗标准,建立专业的研究队伍,合理应用综合治疗和术后规范的随访制度等措施对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以及提高直肠癌的治疗水平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 :对 33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 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 4 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c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距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 :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与防治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对33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椁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c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距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直肠痛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预后因素以及术后联合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 搜集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105例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再次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和随访结果,回顾分析17项临床病理因素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确定影响局部复发性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并对复发后不同治疗方式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率为95.2%,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34%、19%,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手术+放化疗(34例),单纯手术(35例)和放化疗(36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55%、32%,68%、40%、14%和64%、36%、11%(χ~2=7.96,P=0.01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肿瘤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首次术后分期、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及复发后治疗方式与预后相关;其中首次术后TNM分期、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和复发后治疗方法是影响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手术联合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手术及单纯辅助治疗.结论 首次术后TNM分期、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和复发后治疗方式是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手术联合放化疗可能会给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11.
癌结节的形成与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和脉管侵犯有关。癌结节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不利预后因素,增加结直肠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概率。纳入淋巴结转移计数后评估预后的价值大于七版癌结节分期方法,可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在预测结直肠癌术后生存中的价值。 方法 应用多因素回归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94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2%和60.8%,中位生存时间为1841d。单因素分析显示,其预后与肿瘤的大体分型、侵袭程度、转移情况、分化等级、病理分期以及癌性肠梗阻均有相关性。应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分析,则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肠壁的侵袭深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结论 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最重要的一个指标(P<0.0005),对于指导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和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直肠癌治疗失败的模式、预后因素及放疗对复发的影响。[方法]对327例直肠癌手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为61.5%,Ⅰ期的5年生存率达87.5%,Ⅲ期降为45.3%。327例手术治疗的直肠癌中,无复发转移190例,复发和/或转移共137例,其中局部区域复发57例,远处转移107例,既有复发又有转移的病人为27例,复发的主要部位是骶前和髂内.转移的主要部位是肺和肝。根治术后放疗和未放疗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4.2%和24.6%.[结论]分期、病理等因素是预后的主要因素,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 对 32 0例直肠癌病人术后进行 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 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析表明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远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 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辅助放化疗配合TME手术是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核磁影像可以为直肠癌的诊疗提供解剖定位、临床分期与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疗效评价等多方面信息,从而为综合治疗方案的精准制订提供支持帮助。文章旨在对核磁影像对直肠癌分期、疗效评价及预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术前FOLFOX4方案同步放射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cTNMⅡ期和Ⅲ期)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FOLFOX4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放疗采用6/15MV X射线对肿瘤局部照射,1.8~2.0Gy/次,总剂量45~50.4Gy。放疗结束后4~6周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小,主要是白细胞下降、手足麻木、恶心、呕吐及放射性直肠炎,全部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其中31例(82%)施行了保肛手术,7例施行了Miles手术。术前肿瘤分期明显降低,新辅助治疗后原诊断为T3期的30例患者中5例降为T1期,11例降为T2期,其侵犯淋巴结均有缩小,其中10例转阴。原诊断为T4期的8例患者中1例降为T1期,2例降为T2期,3例降为T3期,其侵犯淋巴结也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4例转阴。手术后病理判断CR 5例(13%),局部区域淋巴结阴性27例(71%)。结论: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进展期直肠癌,能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成功率,毒副作用小,是局部晚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8F-FDG PET对老年人大肠癌分期、术后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经肠镜检查初步诊断为结、直肠癌的老年患者行全身18F-FDG PET检查,并在2周内完成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36例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34例局部18F-FDG摄取增高,SUVmax6.931,(最大Standard Uptake Value);18F-FDGPET对肿瘤原发灶诊断准确率94.4%(34/36);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66.7%(16/24);治疗方案改变36.1%(13/36)。随访5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26例PET阳性并证实发现局部和/或多发转移;24例PET显示阴性,其中6例随访2年后复发,阴性预测率75%。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老年人大肠癌的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156例得以随访的直肠癌手术后25例局部复发病例。结果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部位、病理类型、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方式有关。结论 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应从首次手术做起,尤其是决定手术方式时,应综合考虑肿瘤位置、病理类型、Dukes分期等因素。对局部复发者,只要局部和全身情况允许,力争再手术切除复发灶。  相似文献   

19.
腹膜反折以下直肠癌的治疗及予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癌中约60—70%发生在腹膜反折以下,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特点,至使其手术操作比较困难,术后复发率较高,予后较差,而且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也较高,术后病人的生存质量较差。为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国内外的很多学者致力于这部分直肠癌治疗的研究。我院自1980年以来对直肠癌的肠壁内向远端浸润的距离及淋巴转移的规律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研究,并且以此指导了直肠癌的手术治疗,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对320例直肠癌病人术后进行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表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远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