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对照1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对照2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VAS评分、C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1,P0.05)。结论: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有效,能较为持久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痛经伴随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针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F2a(PGF2a)、b-内啡肽(b-EP)、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1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治疗,对照组2采用中药暖宫七味散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服用其他止痛药。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积分、血清PGF2a和b-EP含量、子宫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3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和血清PGF2a、b-EP含量及子宫动脉血流情况(RI、PI、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痛经积分和血清PGF2a、b-EP含量及子宫动脉血流情况治疗前后差值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痛经积分及血清PGF2a、b-EP含量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针刺可以通过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PGF2a、增加b-内啡肽含量、改善患者子宫血液流变情况,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针刺治疗,针刺主穴:气海、关元、三阴交、地机,根据伴随症状随症加减取穴,对照组42例仅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观察3个月经周期,比较二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两组痛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陆氏温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陆氏温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和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陆氏温针法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麦粒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凌燕  陈洪沛 《新中医》2018,50(7):174-176
目的:观察麦粒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麦粒灸治疗,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天1次,直到月经来潮时结束。对照组于每次痛经发作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后观察2组疼痛程度、痛经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痛经伴随症状持续时间(RSS-COX1)及伴随症状程度(RSS-COX2)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VAS、RSS-COX1及RSS-COX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时,2组VAS、RSS-COX1及RSS-COX2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痛经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1);观察组痛经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2组随访时的痛经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麦粒灸在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和改善痛经伴随症状方面均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且能产生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金鸡啄米法与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气血虚弱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血虚弱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取关元、气海、中极、子宫(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十七椎、次髎,针刺用金鸡啄米法;对照组取穴与观察组相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2组分别在疼痛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治疗,每天针灸1次,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对患者痛经总频率、痛经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痛经总频率评分、痛经严重程度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痛经总频率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痛经严重程度评分与对照组相当。结论:金鸡啄米法治疗气血虚弱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优于平补平泻法,可缓解痛经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隔药灸结合腹针对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给予隔药灸结合腹针为治疗组(32例),常规针刺为对照1组,口服美洛昔康片为对照2组,三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在疗程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痛经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0.6%,对照1组愈显率为75.0%;对照2组愈显率为68.8%,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1组及对照2组痛经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PD临床症状,隔药灸结合腹针效果优于传统针刺及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联合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俞募配穴联合短刺法)及药物组(口服阿仑膦酸钠),每组36例,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lting anxiety scale, SAS)、中医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MD值同治疗前比较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ODI、SAS、中医症状评分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1);针刺组总有效率(93.8%)优于药物组(72.7%)(P0.05)。结论俞募配穴联合短刺法与阿仑膦酸钠短期内可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BMD,但因为骨代谢周期较长,观察周期较短,其改善程度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对患者疼痛、功能障碍、焦虑的改善程度优于阿仑膦酸钠。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20-2622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疗法对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内镜下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探讨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对照组35例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前后内镜下疗效差异及病理学积分评定。结果:俞募配穴埋线法总有效率为89.19%,俞募配穴针刺法为8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患者内镜下黏膜组织水肿、胃小凹增生、黏膜机增生、血管扩张程度、炎症程度;其中,俞募配穴埋线法对黏膜组织水肿、血管扩张程度、炎症程度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疗效相比,以俞募配穴埋线组为优。结论:俞募配穴埋线疗法能有效改善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内镜下病理积分程度,使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趋于正常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吴氏蒸脐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吴氏蒸脐法治疗;对照1组给予少腹逐瘀颗粒口服治疗;对照2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痛经症状、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统计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76.67%、78.33%,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痛经症状、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氏蒸脐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中医症候,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