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等离子PK刀对实验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以钩破犬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建立脑出血模型。成功建立脑出血模型的实验犬被随机分为等离子刀组、双极电凝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三组动物之间的血肿清除情况及行为学评分,以及比较等离子刀组与双极电凝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PK刀的止血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脑出血后等离子刀组和双极电凝组的血肿清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等离子刀组和双极电凝组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等离子组与双极电凝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双极电凝组相比,等离子刀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结论等离子PK刀在脑出血血肿清除术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止血效果佳、热辐射损伤范围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红外线及磁场对兔膝骨关节炎滑膜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红外线及磁场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造成的滑膜炎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成年白兔采用管型石膏伸直位固定右后肢法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6周后解除石膏固定并随机分为模型组、红外线治疗组(红外组)、磁疗组及红外线和磁场联合治疗组(联合组),每组6只。解除石膏后即开始行物理因子治疗(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治疗开始后1、2、3周每组各处死2只动物,观察关节周围滑膜组织的大体改变,并切取造模肢体关节腔内滑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联合组动物的滑膜病变及增生程度减轻,与红外组和磁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红外组与磁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红外线和磁场能有效抑制骨关节炎的滑膜炎症,减轻组织破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5例脑基底节出血的患者微创术后口服尼莫地平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头颅CT血肿大小及周围水肿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尼莫地平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吸收及周围水肿减少较对照组显著 (P <0 .0 5、0 .0 5、0 .0 1)。结论 尼莫地平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促进血肿吸收 ,抑制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4.
背景:磁疗历史悠久,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研究恒磁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保护作用能为非药物、无创伤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治疗依据,开辟物理因子治疗新途径。 目的:观察恒磁场治疗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宏观水平的血液流变学、亚细胞水平的红细胞膜流动性、分子水平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2-05/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物理实验室进行,取40只健康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5只)、磁疗组(n=15只)。 方法:①模型组、磁疗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线栓不阻塞动脉血流。②磁疗组脑缺血后立即将其头颈部置于40mT的恒磁场中30min,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作暴磁处理。3组大鼠手术7d后麻醉状态下眼球取血、断头取脑。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三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②各组大鼠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变化。③各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铜蓝蛋白含量变化。④各组大鼠脑组织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流变学指标:模型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磁疗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②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模型组荧光偏振度、平均微黏度、各向异性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磁疗组上述指标低于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铜蓝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磁疗组高于模型组(P〈0.01),并略高于假手术组。④模型组大鼠脑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0.01),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经过磁场治疗后,磁疗组大鼠各指标均较模型组好转(P〈0.05,0.01)。 结论:恒定磁场能显著改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特性,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及机体的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提高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自由基、一氧化氮对神经组织的损伤,阻断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恒定磁场对股骨头坏死相关重要致病因素的抑制作用,从而阐明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8于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①选用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取8只兔为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全部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2.25mg/kg,2次/周,共8周)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②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32只兔分为4组(n=8),磁疗1个月组和磁疗后1个月组进行磁场处理(采用HMF-6000低频旋转强恒定磁场,强度〉0.4T,2h/d,连续1个月),造模后1,2个月组不进行磁疗。分别于治疗1个月后立即或再1个月后使用组织切片和显微CT观察股骨头内部小梁结构变化,并检测血液黏稠度、胆固醇,三酰甘油,髋关节腔压力等指标,以探明恒定磁场的影响。(勤分离、培养新生新西兰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的同时分别进行0.38,0.48T恒定磁场处理,观察恒定磁场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其指标为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成脂过程的影响,并与无磁场组进行对比。 结果:40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磁疗1个月组和磁疗后1个月组兔股骨头组织切片和显微CT显示其骨小梁结构显著改善。②髋关节腔压力:磁疗1个月组显著低于造模后1个月组[(0.081&;#177;0.037),(0.235&;#177;0.042)kPa,P〈0.01],磁疗后1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0.072&;#177;0.029),(0.074&;#177;0.034)kPa,P〉0.05]。③血浆黏稠度:磁疗1个月组显著低于造模后1个月组(P〈0.01),磁疗后1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④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磁疗1个月组和磁疗后1个月组均显著低于造模后1,2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似。⑤经0.48T磁场处理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无磁场组,而0.38,0.48T磁场处理后细胞的成脂诱导后A值均低于无磁场组(P〈0.01)。 结论:①磁场可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血液黏稠度,而且还可以抑制股骨头内骨髓细胞的脂肪化,从而改善股骨头内的微循琢,降低髋关节腔内压力,同时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故可以有效抑制股骨头坏死病情的发展。②48T磁场的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及抑制其脂肪化的作用强于0.38T磁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2h再灌注模型。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n=12)、磁疗组(n=12),每组再分为3d、7d两个亚组,每组6只。磁疗组在缺血再灌注12h后予磁场处理(0—10.5m T,频率50Hz,20min/次,1次/d)。模型组干预过程中除不开机外,其余过程同磁疗组。在治疗3d、7d后(处死前)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脑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脑缺血周围GFAP表达变化。结果:磁疗7d组大鼠m NSS评分较模型组降低(P0.05);磁疗组脑缺血周围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反应阳性细胞计数增加(P0.05)。结论:磁疗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的表达,促进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脑出血微创抽吸术的建立与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在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基础上实施微创血肿抽吸术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将Ⅳ型胶原酶注人SD大鼠尾状核诱导形成脑出血10h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实施微创血肿抽吸术排出脑内血肿。通过对血肿抽吸组与未抽吸组及似手术组之间脑血肿体积、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及行为学评分,对微创血肿抽吸术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脑出血后抽吸组脑组织血肿体积小于对照组(P<0.01),腑组织含水量抽吸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出血后第3天和第7天抽吸组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基础上经尿激酶溶解血块后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能较好地清除脑内血肿,促进急性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He Ne激光照射对兔实验性牙移动牙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表达的影响 ,探讨He Ne激光局部照射对促进正畸牙齿移动及牙周组织改建的可行性。方法  3 0只大耳白兔 ,随机分为 6组 ,每组 5只 ,其中实验动物右侧为照射侧 ,左侧为对照侧。各组动物分别经正畸实验装置给予持续 1,3 ,5 ,7,14及 2 1d的加力处理 ,同时实验动物右侧局部牙周组织给予He Ne激光照射 ,左侧则不进行特殊处理。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实验结束后处死 ,对实验样本进行MMP 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 ,观察兔实验性牙移动牙周组织中MMP 9表达与分布的变化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e Ne激光照射侧压力区与张力区MMP 9的表达增强现象均较对照侧出现得早 ,且峰值亦较对照侧高。张力区兔牙周组织中MMP 9表达灰度分析表明 ,术后第 5 ,7天时 ,照射侧与对照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压力区兔牙周组织中MMP 9表达灰度分析表明 ,术后第 3 ,5 ,7天时 ,照射侧与对照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0 .0 1)。结论 He Ne激光照射增强了兔正畸牙周组织中MMP 9的表达 ,提示He Ne激光照射促进了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血管化反应及骨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和防治对策。方法 :对 13 8例高血压性幕上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行脑CT检查 ,4 8h复查。血肿体积增大 3 3 %为早期血肿扩大。对血肿扩大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和对病情的影响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早期血肿扩大 4 9例 (A)组 ,未扩大 89例 (B组 )。无论单、多因素分析 ,A组发病 <6h做首次CT与B组相应时间做首次CT的例数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A组血肿体积、形态不规则及合并肾功能不全者 ,皆明显大于或多于B组 ,差异非常显著 (P均 <0 .0 1) ;合并糖尿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酗酒及颅压增高不突出发病 2 4h内应用甘露醇对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 ,仅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A组复查CT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增加 (P <0 .0 1) ,两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于发病 6h内最多见 ,>2 4h者较少见。首次CT时间、血肿体积和形态、肾功能状况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合并糖尿病、收缩压过高、酗酒及早期不适当应用甘露醇与早期血肿扩大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低流率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兔脑CTA成像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低流率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使用A方案(碘迈伦400 mgI/ml,流率0.5 ml/s);对照组分别使用B方案(300 mgI/ml,流率1.0 ml/s)或C方案(400 mgI/ml,流率1.0 ml/s),每次注射对比剂含碘量为0.5 g/kg体重,行脑CT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兔大脑中动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对比各方案兔大脑中动脉强化峰值到达时间(PT)及到达峰值时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结果 大脑中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164.67±5.16)HU、(163.00±7.13)HU、(193.50±5.13)HU,C方案高于A、B方案(P<0.01),A、B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三组方案测得大脑中动脉PT分别为5 s、5 s、4 s,C较A、B方案提前.结论 在兔脑CTA扫描中,使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以大大降低注射流率而对血管强化效果无明显影响;在注射流率相同情况下,应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服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72例长期卧床脑出血致偏瘫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给予口服20%甘露醇200ml,每天1次;对照组22例给予口服果导100mg,每日3次,两组均连用5d。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与81.9%,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通便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20%甘露醇能有效提高患者小肠动力,对治疗偏瘫而长期卧床患者便秘有较好的通便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磁敏感成像(SWI)诊断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分别实施头颅CT平扫、多参数磁共振检查,比较CT平扫、SWI以及MR常规序列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检出情况及分型结果。结果SWI对HT检出率为53.06%,显著高于CT平扫的22.92%及MR常规序列的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2,P<0.05);SWI对HI1型检出率为27.08%,高于CT平扫的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6,P<0.05),但对HI2型、PH1型、PH2型检出率与CT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4、0.239、0.558,P>0.05);SWI对各型HT检出率与MR常规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0.504、0.236、0.558,P>0.05)。结论SWI-DWI操作简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成像速度快,能够有效预测缺血半暗带影像,敏感性高于CT平扫及MR常规序列,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实验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延迟发生脑梗死3例)和7例对照组病人进行CT灌注成像,比较各脑叶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有10例病人在灌注图上发现肉眼可见的低灌注区,CT平扫未见低密度改变。CBF值在实验组中发生延迟脑梗塞组为21.35±3.42,不发生组为23.37±2.29,对照组为26.59±2.47,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TS值延迟脑梗塞组为32.26±12.08,无延迟脑梗塞组为19.14±4.88,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灌注参数在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脑出血血肿周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是目前研究热点,没有得到证实。采用99Tcm标记的缺氧显像剂4,9-二氮-2,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检测血肿周围可逆性损伤组织来反映半暗带是否可行,有待证实。目的:探讨99Tcm-HL91SPECT/CT脑显像在检测高血压脑出血出血灶周围缺氧组织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对照分析。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4-03/2005-03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2例,所有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均为前循环供血区出血,出血量10~63mL,有3例行微创抽吸血肿术,1例行开颅清创术,其余行保守治疗;起病至检查的时间12h~1.5年,其中5例超过1个月。对照组6例均为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经同机CT检查排除脑出血及急性脑梗死。方法:28例受试者均进行99Tcm-HL91SPECT脑显像,同时行同机CT扫描。主要观察指标:①以2个不同轴向断面连续2个层面在病灶一侧周围区域出现肉眼可辨的放射性浓集区为缺氧显像阳性。(下转第185页)②计算病灶中心点与对侧镜像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比值(R),以R<0.8或>1.2视为异常。③计算缺氧体积及出血量,由CT机采用多田公式出血最大截面的长×宽×层数×1/2得出。以缺氧检查同机CT显示血肿量为同机血肿量,以患者本次发病所有CT检查中的最多积血量为最大血肿量,分析两者与缺氧体积的关系。结果:2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22例患者中18例缺氧显像阳性,阳性率为77.78%;对照组6例均为阴性。②缺氧区大多位于出血区周围,少量出现在血肿内。18例阳性者病灶周围组织缺氧区R值高于对照组基底核区(1.75±0.10,1.05±0.11,P<0.01)。③最大血肿量与缺氧体积呈正直线相关关系,出血量越大,缺氧体积越大,相关系数r=0.7517,P<0.01。(上接第181页)结论:根据SPECT缺氧成像的原理,可能代表缺血半暗带的缺氧脑组织可存在于脑出血血肿周围,缺氧阳性部分可能是半暗带重要的部分。99Tcm-HL91SPECT显像可较好地显示高血压脑出血病病灶周围的缺氧组织,缺氧体积与出血量有密切关系,可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在脑梗死与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例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飞利浦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者先进行轴位T_1WI、T_2WI常规序列扫描进行颅脑部检查,然后取DWI和SWI序列图像。比较2组患者病灶周边和中心SWI和DWI的不同特征,并测量病灶周边及中心区,进行PV和ADC值的测量。结果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T_1WI和T_2WI信号无明显区分,但DWI序列和DWI序列有明显差异。MRI常规检查,2组T_1WI序列、T_2WI序列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DWI序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SWI序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心区ADC显著优于对照组,血肿区PV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血性转化区(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分别采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DWI和SWI序列图像,两种患者的图像特点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结合CT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CT定位微创术组,对照组应用内科传统药物,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GCS评分差异;治疗前、治疗两周后清除血肿的差异;同时按ADL分级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GCS评分,清除血肿的能力及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创结合CT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病变过程和CT表现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治疗方案。方法 复习了27例平扫、增强病例的CT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病灶大小、部位等CT表现与出血性梗塞病理演变过程的关系。结果 大面积梗塞发生的出血几率频率,出血灶形态各异,周围无水肿区,强化改变与单纯出血或梗塞不同。结论 CT是诊断出血性梗塞的方便而有效手段,可监视大面积梗塞的治疗转归及合并出血时的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大脑半球脑出血≤10ml时临床症状较轻,临床表现极似脑梗死,易于误诊。作者回顾分析42例小量脑出血,CT检查前均误诊,其头痛、呕吐、颈抵抗、意识障碍及病理征等相关症状与同期多量脑出血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而与同期脑梗死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故较多误诊为脑梗死。为减少少量脑出血的误诊,作者建议对无颅内高压征的脑卒中患者尽早行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平扫、增强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人均行CT平扫,2例增强扫描.3例行CT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烟雾病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CT检查平扫:右额顶叶脑实质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2例.2例CT增强扫描:脑底动脉环显影不良,基底节大脑半球增粗迂曲血管影.3例CT脑血管造影:双侧颈内动脉前床突上段动脉闭塞1例,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多发闭塞2例,脑底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及大量的侧枝循环形成3例.结论:烟雾病患者行头颅CT检查主要显示脑实质的病变,头颅增强CT仅能显示部分血管病变,对典型病例可作出诊断,对轻度病变的诊断尚有一定度难度.多排CT脑血管造影不仅能够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内段基底动脉环各血管闭塞、狭窄的部位、形态、管壁状况及狭窄程度,还能清晰显示增多迂曲的脑底部的异常血管网,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