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伴弱视的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分视VEP的变化,并探讨分视VEP检查评价双眼视功能的有效性。方法:1.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2.利用同视机分视双眼,同时以黑白棋盘格翻转及静止图形刺激两只单眼,记录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分视VEP;3.对照组进行同视机、Titmus立体图、分视VEP检查。结果:1.斜视患者术前分视VEP振幅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4.20,P<0.01)。不伴弱视的斜视患者术后分视VEP振幅较术前提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16.27P<0.01),斜视术后分视VEP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52P>0.05)。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分视V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2.分视VEP检查结果与同视机、Titmus立体图所查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情况相符。结论:分视VEP检查是一种简单、客观有效的眼电生理检查法,分视VEP反应是一种更为精确的评价双眼视功能情况的双眼总和VEP反应。临床上这种方法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主要谈谈颅内压增高与引起视乳头水肿的关系问题。一、视乳头水肿的原因和发生机制视乳头水肿为一重要而常见的眼底临床征象,对于神经外科至关重要。因为视乳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得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在区分非青光眼大视杯与青光眼大视杯的意义。方法将大视杯患者40例(80眼)分为非青光眼大视杯组21例(42眼)和青光眼大视杯组19例(38眼),并设正常视杯对照组24例(48眼),使用HRT-Ⅱ测量视盘参数并比较其差异。结果通过对各组检查图形进行分析得出14项目的视盘参数,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非青光眼大视杯组与青光眼大视杯组除视盘面积、平均视杯深度值、大视杯深度值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非青光眼大视杯组与对照组除视乳头轮廓线高度变化值、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截面面积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青光眼大视杯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HRT-Ⅱ为区分非青光眼大视杯与青光眼大视杯提供了一种客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种新眼像检查卡——偏振光不等像视检查卡。本方法与粟屋忍不等像视检查卡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偏振光使两眼像完全分离;2、黑白视标克服了两视标亮度不等引起的不等像;3、制作容易,使用方便,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是内眼病变,以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男多于女。其特点为患者早期出现视力下降,有变视,小视,视物变色等,部分患者还伴有全身症状。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无确切定论,但可能与结核、变态反应、毒血症或血管运动经神不稳定导致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从祖国医学有关眼科文献的论述,我们认为应属“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的范畴。其病机大致归纳为四:一,肝肾不足,精血耗损;二,心营亏损,神气虚耗;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四,七情郁结,气血瘀滞。由于本病早期眼底变化主要是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和病理产物的渗出,使眼轴缩短和改变了网膜视细胞的排列状态,遂产生视力下降(视瞻昏渺),小视(视大为小)、变视(视直为曲)、色视(视瞻有色)和中心暗点等自觉症状。同时由于眼底血管痉挛、网膜水肿和渗出,造成眼底血液循环障碍,严重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视光医师教育已经超过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视光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采用全美统一的标准化考试(optometry admission test,OAT)选拔申请者;四年的教育课程包括医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课和大量的医院实习课;毕业生需参加全美统一的视光医师执照考试才能获得行医资格;毕业后可选择申请为期1年的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获得在某个领域的专长;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才能定期更新注册视光医师执照等。通过分析比较中美眼视光教育在生源、培养时间、毕业要求和工作上的差异,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眼视光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166例3~8岁正常儿童的双眼视觉进行了检查.同视机检查结果:融合点-2°~+3°;融合范围:集合7°~42°、分开3.5°~11°、垂直分开1°~5。、旋转分开>8°.颜氏图检查结果:12.05%无立体视;87.95%有周边立体视;82.53%有黄斑立体视;42.77%有中心立体视.本文分析了检查结果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认为4~7岁是我国正常儿童双跟视觉发育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疾病导致颅内高压后视神经乳头改变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颅内肿瘤934例(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神经纤维瘤、颅咽管瘤等),颅脑外伤360例(均为重型以上颅脑损伤),脑血管病58例(动脉瘤及AVM破裂出血),直接采用眼底镜进行动态观察。结果颅内肿瘤视乳头改变发生率达64%,多为视乳头水肿;颅脑损伤视乳头改变发生率为28%,其中多发生于外伤后1周以后;脑血管病视乳头改变发生率为55%,多发生于出血后10~30 d内。结论急性颅内压增高短期内很少发生视乳头水肿,亚急性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发生率高,慢性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发生率较低,而且视神经萎缩的发生率高于视乳头水肿。  相似文献   

9.
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同视机配颜少明随机点立体图分别对 6 0例正常儿童及 6 0例弱视儿童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显示 :弱视组儿童正常立体视的比率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1) ,同时发现弱视儿童年龄越大获得立体视的比率越低 ;弱视程度越重 ,立体视锐度值越差 ;屈光参差性弱视获得立体视较屈光不正性弱视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成人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视觉情况,探讨影响双眼视觉形成和恢复的主要因素及LASIK与戴框架眼镜对双眼视觉恢复作用的异同。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在2003年6月至2005年3月期间行LASIK手术的屈光参差病例并进行随访,共收集到资料完整者43例,包括单纯性近视性屈光参差8例和复性近视性屈光参差3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7.907±6.361)岁(15~42岁);最小屈光参差值为2.50 D,最大屈光参差值为10.75 D,平均为(4.866±2.059)D;平均屈光度为(-7.55±3.33)D,平均裸眼视力为0.08±0.07,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立体视觉检查,颜氏立体图检查≤60 s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 s为周边立体视;0为无立体视。以4D为界,按屈光参差差值大小将病例分为2组,检查LASIK术后3个月及6个月屈光参差矫正情况及视力、双眼视觉恢复情况。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前有正常近立体视,7例为周边立体视,34例为立体盲。术后3个月时,15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23例有周边立体视,5例为立体盲。术后6个月时,23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16例有周边立体视,仅4例未检出立体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近立体视结果与术前近立体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参差差值大于4D组在术后3个月时有4例检出正常立体视,18例为周边立体视,4例为立体盲。屈光参差差值小于4D组术后3个月立体视结果显示11例正常,5例为周边立体视,1例为立体盲,二者相比P=0.002 3。术后6个月屈光参差差值大于4D组仍是4例立体视正常,19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立体盲;而4D以下组有12例正常,4例为周边立体视,1例为立体盲,2组立体视结果相比P=0.00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力、屈光参差的程度和性质、发生屈光参差的时间和有无斜视是影响立体视恢复的主要因素。LASIK手术矫正成人屈光参差后,可以提高融合功能,并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效果优于戴框架眼镜。  相似文献   

11.
<正>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retinopathy,CSR)是发生在眼底黄斑部及其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属中医学视瞻昏渺、视直如曲、视正反斜、视瞻有色的范畴。常见于中青年男性,多单眼发病,部分可自愈,但易复发,且多次复发后可致中心视力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脑内微量注射的方法,观察在家兔视前区内注入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对电针镇痛的影响。实验分为双侧视前内侧区(MPO)组、单侧视前内侧区组及单侧视前外侧区(LPO)组。三组在电针时痛阈显著升高,注入纳洛酮后各组已升高的痛阈明显下降(P<0.01);双侧注射的作用维持时间比单侧注射长;纳洛酮在视前外侧区的作用比在视前内侧区更为明显。实验结果提示,视前区的内阿片肽可能参与针刺镇痛机理。  相似文献   

13.
神木医改折射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神木的执政者视医疗卫生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神木医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神木的执政者视医疗卫生为改善民生的首选项目:神木医改的价值在于突出公益和公平,神木的执政者视医疗卫生为社会公益事业;神木医改对增强医改探索的多样性有新贡献,神木的执政者视解除群众医疗卫生的后顾之忧为政府责任;神木医改是让广大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选项,神木的执政者视医疗卫生为“命根子”工程;神木医改具有超前性和探索性,神木的执政者视医疗卫生改革为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视标对交叉柱镜检查精确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蜂窝黑点状视标、最佳矫正视力上一行视标以及包含最佳矫正视力的多行视标对交叉柱镜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眼科硕士研究生及进修医生40名(男性11名,女性29名,年龄24~29岁),采用常规的综合验光仪检查方法,在最大正镜最佳矫正视力(MPMVA)状态下,随机确定3种视标的检查顺序,如发现不同视标的检查结果不一致,则采用散光表帮助判断何种结果残余散光量最小。结果:40名被检者共80眼,其中无散光眼(柱镜度数小于0.25 DC)12只。在其余68眼中,对3种视标反应相同的有19眼(27.9%);对蜂窝黑点状视标最敏感有23眼(33.8%);对最佳矫正视力上一行视标最敏感有14眼(20.6%);对包含最佳矫正视力的多行视标最敏感有12眼(17.6%)。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 Wallis Test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三者间对交叉柱镜检查结果的准确程度无显著性差异(χ2 =4.026,P>0.05)。结论:尽管3种视标对于交叉柱镜检查结果的准确程度差异尚无显著性,但综合考虑检查效率、医患交流的难易程度、视标判断的难易程度,推荐首选蜂窝黑点状视标作为交叉柱镜的检查视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6岁儿童的立体视锐度分布及立体视锐度与眼球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招募南京市雨花台区5~6岁儿童进行相关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前节、眼底、眼生物学参数、小瞳屈光度、睫状肌麻痹验光、随机点立体视等。分析5~6岁儿童立体视锐度分布情况,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立体视锐度与眼球参数的关系。结果:共1 154名儿童纳入研究,立体视锐度为40弧秒(652例)占56.5%,60弧秒(388例)占33.6%。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双眼眼轴差值(P < 0.001)、生活视力(P < 0.001)、双眼球镜度数差值(P < 0.001)均与立体视锐度相关。结论:5~6岁儿童的双眼眼轴差值越大、生活视力越差、双眼球镜度数差值越大,则立体视越差。  相似文献   

16.
张真  徐进 《黑龙江医学》2010,34(3):171-172,192
目的检测实验性双眼视力下降对于立体视检查的影响。方法选择视力及立体视水平正常者15例,用双眼前加正球镜的方法改变其视力,以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查软件检测850mm时视力为1.0,0.6,0.4,0.2时的立体视锐度。结果随着视力的下降,立体视锐度阈值明显增加。视力在1.0,0.6,0.4,0.2时的平均立体视锐度,分别为60″±0″,128″±31″,240″±68″,548″±78″(rad)。结论随着实验性的单纯近视视力的减低,立体视锐度阈值增加;随机点立体视觉并不是建立在看清每个随机点的基础上,其具体机制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为深入了解眼视光技术专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与问题,本课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获取经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通过调查问卷对眼视光技术专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进行了解,并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调查对象为眼视光技术专业高等职业学生,眼视光技术专业教师以及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本研究对眼视光技术专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调查问卷97份,18所院校学生参与调查;眼视光技术专业教师发放问卷30份,回收调查问卷25份,15所院校教师参与调查;眼视光技术行业从业人员发放问卷50份,回收调查问卷49份,其中35个企事业单位参与调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术前立体视缺失且术后眼球正位的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的随访资料139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4例,纳入患者均使用维视顿视功能检查治疗系统检测立体视;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性别、斜视类型、斜视程度、主导眼、发病时长、眼底旋转情况对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的影响。结果:(1)性别差异对斜视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的重建无影响,男女性患者立体视恢复率分别为24.00%和14.06%(P=0.14)。(2)斜视类型对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重建无明显影响,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恢复率分别为21.05%、22.73%、16.67%(P=0.763)。(3)斜视程度对术后1月立体视重建无显著影响,斜视度<60 PD和≥60 PD的患者立体视恢复率分别为27.08%和15.38%(P=0.097)。(4)主导眼差异对术后1月立体视重建无明显影响,主导眼为右眼和左眼的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为22.0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后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方法选择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48例(90眼),其中高度屈光参差组32例(60眼),重度屈光参差组16例(30眼),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结果术前屈光参差程度(4.75±2.83)D,术后为(0.35±0.15)D。SBK术后6个月84眼裸眼视力达到1.0或以上,较术前戴框架眼镜的78眼明显提高。术前戴框架眼镜的正常立体视、异常立体视和立体视盲分别为15、15和18例,而SBK术后6个月正常立体视、异常立体视和立体视盲分别为28、14和6例;SBK术后6个月的近立体视明显优于术前戴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屈光参差组近立体视明显优于重度屈光参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BK有助于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近立体视的建立。早期干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戴镜习惯,有助于患者近立体视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后立体视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间歇性外斜视(A组)64例,有间歇期恒定性外斜视(B组)36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C组)24例,比较C组病人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 C组间眼位矫正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C组获得双眼视和正常远立体视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6.523、15.039,P<0.05),其中A组高于B组和C组(χ2=6.080~35.162,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B组获得粗糙立体视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高于C组(χ2=27.792,P<0.05)。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病人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双眼视、远立体视的恢复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均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