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为腹痛、黏液血便、肛门坠痛、排便困难、腹泻、里急后重、大小便失禁和尿急.据报道[1],急性RE发生率为50%~75%,最早可在照射后2 d发生[2],一般在治疗开始1~2周后出现,临床表现为肠鸣音增强、腹痛、水样腹泻及里急后重.慢性RE发生率为5%~20%[1],可以从急性阶段继发或经过至少90 d的潜伏期(中位时间8~12个月)后出现,最长可在10年后出现,表现为出血、瘘道形成、直肠溃疡或狭窄.有研究[3]发现,至少有72%的患者以直肠出血为主要并发症.病情轻者症状可耐受并可自行愈合;重者症状可持续很长时间,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痛苦与不便.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女,31岁。以腹痛、腹泻伴呕吐1d为主诉于1999-11-14入院。1d前无诱因出现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腹痛呈持续性,稀便4~5次/d,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感。于当地静滴庆大霉索(量不祥)、禁食后腹泻自止,  相似文献   

3.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具有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发病率高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始终位居乙类传染病的前列。该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少数严重者可表现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相似文献   

4.
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抗病毒、抗菌及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我们在1996年5~9月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流行期间,对诊断明确的78例,用口服庆大霉素或双黄连联合庆大霉素口服洽疗对照观察,有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两组急性菌痢共78例,年龄3~10岁,选择发病早期、高热不退、里急后重、轻度腹痛、腹泻次数不多或尚未出现腹泻的普通型及中毒型病例。有些病例是经过灌肠后送检证实为菌痢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发热40例,腹痛24例,里急后重26例,脓血便22例,粘液便16例;对照组发热38例…  相似文献   

5.
蔡火权  陈远清 《临床医学》2009,29(2):126-126
1病例报告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在临床中发生率很高,其中以敌敌畏(DDVP)中毒最为常见。AOPP中毒后,最早出现M样症状,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多汗、大小便失禁、视力模糊和瞳孔缩小、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尽管有些病人可不出现瞳孔缩小,但是很少见瞳孔扩大患者。我们在临床上曾见2例敌敌畏严重中毒致早期瞳孔扩大患者,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1998-12-2005-12小儿肠套叠14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2例,年龄3月龄~7岁。首次诊断为急性腹泻病10例,疑诊肠套叠2例,急性坏死性肠炎1例,急性菌痢1例。临床表现为腹痛(阵哭)11例,呕吐10例,腹泻12例,便血8例,发热4例,腹部包块4例,而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四大症状体征共存者2例。其中起病至血便出现时间(包括肛诊带血)2h~4d,平均27.5h;腹部包块出现时间6h~4.5d,平均48.3h。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6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10d伴发热8d入院。既往胆结石病史3a,无结核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入院前10d患者进食隔夜肉食,2h后出现脐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伴腹泻黑绿色稀水便,含泡沫及粘液,无肉眼脓血,排便后腹痛略缓解,不伴里急后重。排大便5~10次/d,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7~8次/d。入院前8d患者出现发热,T38℃。便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目前该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病症之一,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女性,69岁。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2d”于2005年9月21日收住入院。患者2d前不洁饮食后开始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水样便,10余次/d,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阵发性脐周痛,程度一般,未向其他部位放散,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测得体温38.0℃,伴乏力、纳差,当地医院抗菌补液治疗无好转收住本院。既往有胆囊结石(未手术)、慢性胃炎(胃镜确诊)、贫血史。  相似文献   

10.
正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直肠、宫颈、膀胱等腹盆腔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放疗后出现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常累及肠道各个节段[1]。主要表现为反复的里急后重,腹痛,腹泻,大便黏液脓血样,甚至鲜血便,导致贫血,电解质紊乱,肠穿孔或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出现[2],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中医学中并无"放射性肠炎"这一说法,根据RE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过程。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其病情顽固,病势缠绵,难于根治,临床实践证明,灌肠治疗对该病有可靠的疗效。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操作不当,会直接影响疗效。下面谈一下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月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479-8479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性治疗引起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2.6%~13.4%,临床表现为里急后重、腹痛、黏液便、腹泻、便血等,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壁充血水肿增厚或溃疡,多发生在放疗中至放疗后1a内,我院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8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孙奉英  严谨  梁玉萍 《当代护士》2021,28(2):162-165
放射性肠炎是因放射线致上皮细胞增殖和成熟异常,隐窝细胞有丝分裂减少,小肠黏膜变薄,绒毛缩短,毛细血管扩张、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所致[1].其即对盆腔肿瘤的放疗造成相当的不利影响,又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2].因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病人增多,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发生率在80%左右[3].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一般发生在放射治疗期间,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便,甚至脓血便[4].慢性放射性肠炎发生时间可跨越3个月至30年[5].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85%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SAH后急性脑积水是指SAH后1周内发生的脑积水,是SAH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27%。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常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脑积水的诊断标准为:(1)双侧侧脑室额角尖端距离〉45mm;(2)两侧尾状核内缘距离〉25mm,(3)第三脑室宽度〉6mm:(4)第四脑室宽度〉20mm。急性脑积水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尤其是蛛网膜下隙出血后3d内病情恶化,逐渐出现意识改变、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 h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有时可伴有腹痛、腹泻和气促等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小于6周)和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每周至少2次并连续6周以上)[1].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简称菌痢。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左下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少数表现为中毒型菌痢或发展成慢性。本病发病率高 ,占我国感染性腹泻首位。由于多重耐药的困扰 ,近年来 ,对本病的治疗日趋困难。1 诊断1 .1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 ,消化道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但 1岁以内少见 ,7、8、9月为全年的发病高峰季节。1 .2 临床表现 分为急性、慢性两种。1 .2 .1 急性菌痢 分为普通型与中毒型。(1 )普通型 :潜伏期为半天至 7天。突然起病 ,畏冷发热 ,体温常在 3 8℃以上 ,同…  相似文献   

18.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广义感染性腹泻指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依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以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各异,患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重者可出现发热及脱水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又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属中医"泄泻"、"痢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血栓病程与取栓术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程与取栓术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49例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急性期(病程≤7d)、亚急性期(病程8~30d)和慢性期(病程〉30d)取栓术后下肢周径差变化,及远期患肢水肿、色素沉着、溃疡发生率和静脉闭塞率。结果:各组取栓后下肢周径差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急性组最明显,急性与慢性组问差异显著(P<0.05)。取栓后血栓复发率急性组29.5%、亚急性组35.3%、慢性组100.0%;取栓附加大隐静脉置管溶栓抗凝后的复发率分别降为8.8%、13.3%和66.7G,急性组复发率降低显著(P=0.009)。随访时各组均未发生慢性溃疡,急性组水肿、色素沉着、静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28.2%、15.5%和4.2%,亚急性组分别为44.0%、36.0%和24.0%,慢性组分别为100.0%、75.0%和50.0%,急性纽与慢性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病程可影响取栓术疗效,急性期DVT取栓术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