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皮肾穿刺术(简称肾穿刺)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可根据肾组织病理检查进行分型诊断及确定治疗措施。但肾穿刺是一项创伤性检查,且小儿具有相对不易合作的特点,增加了术中的难度和危险性,术后也易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正确认识小儿肾穿刺术后的各种反应,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04年8月141例肾穿刺术,对术后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了讨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经皮肾穿刺术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可根据肾组织病理检查进行分型诊断及确定治疗措施[1].由于经皮肾穿刺术是一项具有一定损伤性的检查,术后难免发生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经皮肾穿刺术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可根据肾组织病理检查进行分型诊断及确定治疗措施[1]。由于经皮肾穿刺术是一项具有一定损伤性的检查,术后难免发生相关并发症。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要求术后严格体位制动, 相似文献
5.
对445例小儿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回顾性进行分析,术前准备工作充分,做好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医护配合技术姻熟,术后护理到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取消腹带对肾穿刺活检术后患者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肾穿刺住院患者30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2018年6—9月的150例肾活检患者设为对照组,穿刺后平卧制动6 h,卧床24 h,使用腹带;将2018年11月—2019年2月的154例肾活检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取消腹带。对两组患者术后肉眼血尿、肾周血肿、排尿困难的发生情况及术后6 h和20 h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肉眼血尿、肾周血肿和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 h和20 h观察组舒适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肾穿刺活检术后取消传统使用腹带的护理流程,不增加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在保证肾穿刺活检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患者术后舒适度,有助于提升肾活检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总结158例小儿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护理重点为穿刺前做好各项准备,穿刺时密切配合医生操作及观察,穿刺后做好一般护理,同时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158例患儿均一次肾穿刺活检成功. 相似文献
8.
总结小儿经皮肾穿刺术后腹痛及腹胀的原因及护理。经皮肾穿刺术后出现腹痛、腹胀与心理因素、腹带包扎过紧及术前术后饮食不当、穿刺术诱发肠痉挛或原有胃病复发有关。针对性开展心理护理、重视饮食指导、腹带包扎松紧度适宜等措施,可以减少经皮肾穿刺术后腹痛及腹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经皮肾穿刺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于我院接受皮肾穿刺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各35例.普通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质护理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皮肾穿刺术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满足患者的整体需求,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增加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和医疗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78例伤前没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发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38例(传统护理组)及常规治疗加早期强化康复治疗组40例(强化护理组),强化护理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预防性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行临床评估与随访,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8周,共计7例(9.0%)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强化护理组仅1例(2.5%)发生深静脉血栓,传统护理组6例(15.8%)(6/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与护理方法.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脑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增加病情观察、早期活动、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系统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系统早期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可安全、有效地预防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和专科护理。方法2008年6月~2008年7月抗震救灾中我们共收治12名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使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估疗效。结果经过平均22d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专科护理,9例患者可自排大便。3例患者在亲属的帮助下,也能自排大便。Barthel指数记分法均〉4分,疗效满意。结论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采用药物与物理方法对患者进行肠道功能训练让患者能够早日控制大便,走出家庭,走入社会,提高患者的自尊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住院经多普勒血管超声确诊深静脉血栓患者215例,分析患者年龄构成、原发疾病及发生血栓部位,总结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好发部位。对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给予特定护理措施,预防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结果:老年、骨折及严重创伤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及肿瘤患者其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左侧较右侧好发深静脉血栓。结论:老年、多发伤、严重创伤、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外伤致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康复治疗小组进行治疗及心理支持,对108例外伤后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措施。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护士及早的康复介入,循序渐进,进行防治。结果:经过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提高了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调动了脊髓损伤患者的主动性,发挥其残存功能,帮助他们重归家庭和社会。结论: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要尽早开始,减少并发症,并依靠患者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不同时期出现的恐惧、焦虑、愤怒、抑郁等心理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18例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能消除恐惧、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心理护理是脊髓损伤患者正确面对新生活,战胜疾病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彩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我院选取104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因素,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高危患者的评估观察、及时准确的健康宣教、各种运动等物理治疗改变肢体静脉血流滞缓、避免对下肢静脉的有创操作以及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生;合理饮食、患肢正确体位、局部溶栓、介入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DVT患者护理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 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 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 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 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cm H2O(1cm H2O=0.098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